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119,分142页显示  上一页  48  49  50  51  52  54  55  56  57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五善
五种善根发相
善恶不二
不思善不思恶
不善
四种不善
不善律仪
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
止行二善
少善根
分别善恶所起经
分别善恶报应经
四善根
俱舍四善根
成实四善根
五善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戒也。(参见:善恶)
五种善根发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息道善根发相。数息观成,入定时,自心安悦,而发善根也。二、不净观善根发相。定中起不净观,舍爱著之所而发善根也。三、慈心善根发相。于定中起慈悲心,入深定,起清净之善根也。四、因缘观善根发相。于定中起正见,离断常之邪见,得法喜而起善根也。五、念佛善根发相。于定中念诸佛之功德相好等,发清净善根也。见坐禅法要。
【三藏法数】
(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一、息道善根发相〕,谓修禅之人,由先数息而修止观,故得身心调适,妄念皆止,因是自觉渐渐入定,泯然空寂。或经一日、二日,乃至一月、二月,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而发痛痒冷煖等触,触相发时,身心安定,悦豫清净,不可为喻,是为息道善根发相。
〔二、不净观善根发相〕,谓修禅之人,于其定中,身心虚寂,忽然见他男女身死,死已坏烂,白骨狼藉,其心悲喜,厌患所爱,是为不净观善根发相。
〔三、慈心善根发相〕,谓修禅之人,于其定中,忽然发心慈念众生,或缘亲人,或缘怨人,乃至五道众生,得乐之相,即发深定,悦乐清净,不可为喻,是为慈心善根发相。(五道者,天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四、因缘观善根发相〕,谓修禅之人,于其定中,忽然觉悟心生,推寻三世无明、行等诸因缘中,不见人我之相,即离断常,破诸邪见,得定安隐,解慧开发,心生法喜,是为因缘观善根发相。(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无明、行者,即十二因缘中之二名也。断常者,即断常二见也。)
〔五、念佛善根发相〕,谓修禅之人,于其定中,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及神通变化,无碍说法,悉皆不可思议;作是念时,敬爱心生,三昧开发,身心快乐,清净安隐,无诸恶相,是为念佛善根发相。
善恶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善无善之实性,恶无恶之实性,空性皆平等,故云不二。
不思善不思恶
【佛学大辞典】
(术语)绝善恶之思量也。无门关廿三则曰:「六祖因明上座趁至大庾岭,祖见明至,即掷衣钵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争耶?任君将去。明遂举之,如山不动,踟蹰悚慄。明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行者开示。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明当下大悟,遍体汗流。」
不善
【佛学大辞典】
(杂语)违理而损害现世及未来世者,名为不善。五逆十恶是也。是在现在损害自他,在未来感苦果而损害己心身,故为不善。如三途之苦果,彼虽在现在损害身心,然更无为之招未来世之损害者,故非不善。唯识论五曰:「能为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大乘义章七曰:「恶法违损,称曰不善。」胜鬘宝窟上末曰:「十恶破戒违理,名为不善。」
四种不善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胜义不善,由真谛之实义,定不善之义也。依此义,则一切之有漏法即生死法,总为不善。以此中虽有善有不善,然皆以苦为自性,极不安稳,犹如痼疾故也。二、自性不善,无惭无愧及贪瞋痴之三不善根也。以有漏法中,此五法自体不善,犹如毒药故也。三、相应不善,与彼相应同时俱生之一切心心所也。以他之心王及心所,必与无惭无愧三不善根相应,力成不善之性,若不相应,则不然,如杂毒药之水故也。四、等起不善,身业与语业也。以此为自性不善与相应不善所引起之不善(依善起善,依恶起恶,能起所起同等,谓之等起),如饮毒药汁而生之乳故也。见俱舍论十三。
不善律仪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非律仪同。
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宿曜经之具名。
止行二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犹言止持与作持也。即积极的行善根功德勇猛精进之善,消极的避作恶,而远离犯罪也。
少善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少分之善根。阿弥陀经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明十善十恶之果报,兼说饮酒有三十六失。
分别善恶报应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中阿含鹦鹉经之别译也。
四善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小乘俱舍成实于总相念住之后位,大乘法相宗于十回向之满位,生四种之善根。此乃小乘七方便中之后四方便,大乘法相宗五位中之第二加行位也。是正为见道之修行,故名加行。俱舍,成实,法相三宗,其行相各异。梵Kus/ala-mu%la。
【佛学大辞典】
(名数)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加行法也。(参见:加行位)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小乘之暖、顶、忍、世第一法。声闻乘行人修五停心观及四念处观之后,接著须修四谛观。当无漏智火将生,心中光明启发之时,名为暖位;进而智慧增长,达于顶点,名为顶位;再进而明四谛之理,其心坚住,决定不移,名为忍位;更进而到达有漏智的最终点,在世间有情之中,最为殊胜,名为世第一法。3。指大乘之暖、顶、忍、世第一法。以佛觉为己心,如火欲燃,名为暖;以自心成佛,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印持无所取之境,顺忍所无取之心识,名为忍(暖位以佛觉为己心,顶位以自心为佛境,忍位则觉于中道);由此更进,则迷觉两忘,中边不立,虽未至初地见道之出世间,然已到世间的最后边际,纵属有漏,但在世间已是第一,名世第一。在此大乘暖、顶、忍、世第一四位之中,前二位修四寻思观,观所取空,后二位修四如实智,观能所二取皆空。
加行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唯识宗五位之第二。于十回向之终,修四寻思四如宝之愿,得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之位也。为入于见道,正通达于真理之方便加行分际,故名为加行位。即四道中之加行道也。唯识论九曰:「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又曰:「暖顶忍世第一法四,总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故,近见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资粮无加行义。」(参见:四寻思观)
【佛学常见辞汇】
唯识宗所立五位之第二,即于十回向之后,修四寻思观,得暖、顶、忍、世第一之四善根位。
【佛学次第统编】
加行者,准备入正位之时,而加一番之修行也。位有四,谓之四加行,又名四善根。
一、煖位 煖位者,为将发见道无漏之智,先生相似之解,如火之发,先有煖相是也。此位刱观四谛,修十六行。
二、顶位 顶者已达巅顶也。此位用观同前,转更明朗。
三、忍位 忍可决定四谛之理不动之智为忍,忍位有三:
一、下忍 遍观八谛(欲界四谛上二界四谛成八谛)三十二行(欲界十六行上二界十六行)。
二、中忍 缩观渐减缘行(缘者缘于八谛,行即三十二行。渐减者,历观三十二行,每一周递减为三十一三十二十九等,直至第一欲界苦行)。乃至一行二刹那在,名中忍满,即入上忍。
三、上忍 惟观欲界苦谛,但有一行二刹那在,前一刹那尽,名上忍中。
四、世第一位 有漏智之最极,世俗法中第一,名世第一。二刹那中,后一刹那尽,名世第满,引入无漏见道。
此之四位,渐能伏除烦恼分别。
【三藏法数】
谓四加行位菩萨,由得福智资粮,加功用行,而入见道,住真如性,是名加行位。(四加行者,煖、顶、忍、世第一也。见道即欢喜地菩萨位也。)
【三藏法数】
加行位者,其位有四:一、煖位。(如木钻火,未见火出,先得煖相,以喻加行位人,未见智火,已得煖相。)二、顶位。(观行转明,如登山顶,悉皆明了。)三、忍位。(忍即忍可之义,谓于苦、集、灭、道,四谛之法忍可而乐修也。)四、世第一位。(于理虽未能證,而于世间最胜。)谓此四位加功用行,取證道果也。
俱舍四善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暖法,总相念住后念所生之善根,名暖法。有下中上三品,皆具观苦集等四圣谛修苦空等十六行相之位也。暖者,圣火之前相,圣火譬见道之无漏智。其圣火将生之前相,略兆暖意之位也。入此位,虽退堕所得之暖法,或断善,造无间之业,堕于恶道,然流转不久,必到涅槃。二顶法,暖法上品后念所生之善根名顶法。亦有下中上三品,皆具观四谛修十六行相也。顶者譬之山顶,山顶在进退之两际,此顶位在进退之中间,或有进而上于忍位者,上于忍,则无毕竟退堕者,愈进而入于见道,或退而下于暖位,或有造无间之业,而堕于地狱者,在如是进退之中间,故譬以山顶,名为顶法。又顶者人之顶也,如人身中最高胜者,以此顶位为退位中最高处故也(忍法已上更无退法)。功德假令退堕而堕于暖位或无间,然毕竟无如暖法之人断善根者。三忍法,生于顶之后念之善根,名为忍法。亦有三品,忍可决定四圣谛,为最殊胜之位,故名忍。其下忍,具观四谛,修十六行相,如前,至此位,则无毕竟堕于三恶趣者。其中忍,由是渐灭所缘之谛,灭能缘之行相,至其极留属于欲界苦谛下苦之一行相,谓之减缘减行。其上忍之位,观前所馀苦谛下苦之一行相也。故上忍之位,仅为一刹那之间。至此忍位,则必无退堕忍法者,又无堕于恶趣者。四世第一法,生于上忍后念之善根也,是为一刹那。故无下中上之三品,与上忍同,观苦谛苦之一行相也。世者以有漏法而名,有漏法中无超于此观智者,以之为最胜之法,故名世第一法。此住亦为一刹那。此位无间,必生无漏智,入于见道,真正證悟胜谛,为圣者而离凡夫之生也。俱舍二十三曰:「暖必至涅槃,顶终不断善,忍不堕恶趣,第一入离生。」
成实四善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成实宗不如俱舍宗别观四谛,直以无常观观察五蕴,生相似之涅槃智。其中分四品,下名暖法,中名顶法,上名忍法,上上名世第一法。见大乘义章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