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善恶(善惡)
好坏;褒贬。《楚辞·离骚》:“世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善恶书於史册,毁誉流於千载。” 唐 韩愈 《答刘秀才论史书》:“后之作者,在据事跡实録,则善恶自见。” 朱熹 注:“褒贬。” 宋 曾巩 《史馆申请》之三:“善恶可劝戒,是非后世当考者,书之,其细故常行,更不备书。”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戒。”
《国语辞典》:是非善恶(是非善恶)  拼音:shì fēi shàn è
人世间所有道德的正反标准。如:「是非善恶要分明,为人处世才能行得正、坐得直。」
《国语辞典》:善恶到头终有报(善恶到头终有报)  拼音:shàn è dào tóu zhōng yǒu bào
(谚语)为善行恶最后都有报应。《石点头。卷八。贪婪汉六院卖风流》:「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乞化游僧,明投三尺之法,沉埋朽骨,趁白十年之冤。正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國語辭典》:好善恶恶(好善惡惡)  拼音:hào shàn wù è
喜好美善,憎恨丑恶。如:「人天生有好善恶恶的天性。」也作「好善嫉恶」。
《國語辭典》:好善嫉恶(好善嫉惡)  拼音:hào shàn jí è
喜好美善,憎恨邪恶。《旧唐书。卷一三三。李晟传》:「尤恶下为朋党相构,好善嫉恶,出于天性。」也作「好善恶恶」、「疾恶好善」、「嫉恶好善」。
《國語辭典》:善善恶恶(善善惡惡)  拼音:shàn shàn wù è
1.喜欢好人,憎恶坏人。《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三国演义》第三五回:「久闻刘景升善善恶恶,特往谒之。」
2.史家褒贬善恶的用语。宋。欧阳修王彦章画像记〉:「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恶之志。」
分類:好恶分明
《國語辭典》:幽明  拼音:yōu míng
1.有形和无形的现象,看不见的和看得见的。《易经。系辞上》:「仰以观于天,俯以察于地,是故知幽明之故。」
2.智愚或善恶。《书经。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3.昼夜。《礼记。祭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
4.人与鬼神之间。《文选。颜延年。和谢灵运诗》:「人神幽明绝,朋好云雨乖。」《聊斋志异。卷一○。神女》:「家君感大德,无以相报,欲以妹子附为婚姻,恐以幽明见嫌也。」
《國語辭典》:臧否  拼音:zāng pǐ
1.善恶得失。《诗经。大雅。抑》:「于呼小子,未知臧否。」《文选。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评论、褒贬。《文选。张衡。西京赋》:「街谈巷议,弹射臧否,剖析毫釐,擘肌分理。」
《國語辭典》:雌黄(雌黃)  拼音:cī huáng
1.矿物名,成分为三硫化二砷,有剧毒。雌黄晶体呈短柱状或可片状剥离。颜色为柠檬黄色,半透明,金刚光泽至油脂光泽,燃烧时,产生青白色烟雾具强烈的蒜臭味。常和雄黄共生。
2.纂改文字。古人用黄纸写字时,常以雌黄涂抹错误之处再改易。其作用犹今之修正液。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3.比喻不顾事情真相,随意批评。参见「口中雌黄」条。
《國語辭典》:休咎  拼音:xiū jiù
吉凶、福祸,美恶。《北史。卷三三。李孝伯传》:「积善馀庆,积恶馀殃,岂非休咎耶?」明。宋濂《李疑传》:「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不足,则以六物推人休咎。」
《漢語大詞典》:否臧
(1).成败;善恶;优劣。否,恶;臧,善。《易·师》:“师出以律,否臧,凶。” 孔颖达 疏:“否谓破败,臧谓有功。”魏书·元子思传:“不付名至,否臧何验?” 唐 白居易 《议兵策》:“议之者颇辨否臧,用之者多迷本末。” 宋 范仲淹 《用天下心为心赋》:“於是审民之好恶,察政之否臧。”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三年:“其两省諫官,并準 有唐 故事……限以迁官之年月,责以供职之否臧。”
(2).品评,褒贬。旧唐书·郑朗传:“适来所记,无可否臧,见亦何爽?” 唐 刘商 《哭韩淮端公兼上崔中丞》诗:“千载有疑议,一言能否臧。” 宋 叶适 《题〈陈寿老文集〉后》:“审其所从,不求强同;贵其所与,毋为易得。趋捨一心之信,否臧百世之公,则何止於 建安 、 元祐 之文也。”
《漢語大詞典》:淑慝
犹善恶。书·毕命:“旌别淑慝,表厥宅里。” 孔 传:“言当识别顽民之善恶,表异其居里。”《旧唐书·懿宗纪》:“凡合诛锄,审分淑慝,无令胁从横死,元恶偷生。” 宋 司马光 《迩英阁读毕〈后汉书〉蒙恩赐御筵》诗:“兴衰炳辙跡,淑慝粲龟符。” 章炳麟 《官制索隐》:“且暴露愈甚,则观之者益奋兴。岂非以 汉 官威仪,於此得其放物,故弗计事状之淑慝耶。”
分類:善恶
《漢語大詞典》:善否
(1).善恶;好坏。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三国 魏 应璩 《与广川长岑文瑜书》:“ 周 征 殷 而年丰, 卫 伐 邢 而致雨。善否之应,甚於影响。”
(2).犹褒贬。国语·晋语一:“今子内固而外宠,且善否莫不信,若外殫善而内辱之,无不迁矣。” 韦昭 注:“所善恶无不见信。”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唐观察使:“毁誉善否,随其意好。”
《國語辭典》:善败(善敗)  拼音:shàn bài
1.成败。《国语。楚语下》:「人求多闻善败,以监戒也。」
2.善与恶。《韩非子。难一》:「使善败不闻,祸福不通。」
《漢語大詞典》:淑恶(淑惡)
善恶。 唐 刘禹锡 《何卜赋》:“谅淑恶之同出兮,顾所丁之若何!” 唐 刘禹锡 《问大钧赋》:“赋大运兮无有淑恶,彼多方兮自生丑好。”
分類:善恶
《國語辭典》:人道  拼音:rén dào
1.做人的道理。《易经。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
2.人伦。指社会的伦理关系。《礼记。丧服小记》:「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史记。卷二三。礼书》:「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
3.发生性关系。元。施惠《幽闺记》第二二出:「一时见君子,匆匆遽成人道也。」《醒世姻缘传》第四四回:「古人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使其气血充足,然后行其人道。」
4.尊重人类权利,爱护人的生命,关心人性的道德理念。
5.佛教用语。六道之一。指人类。
《國語辭典》:人道主义(人道主義)  拼音:rén dào zhǔ yì
一种尊重人类价值,以谋求全体人类安宁幸福为理想的主义。强调博爱精神,主张超越人种、国家、宗教等差异,承认人人平等,肯定人性。并以伸张正义,维护人权,同情弱小和救济贫困,反对政治迫害及种族歧视为其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