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善恶报应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中阿含鹦鹉经之别译也。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中阿含鹦鹉经之别译也。
善恶
【佛学大辞典】
(术语)判善恶之性经论诸师之说种种不一,菩萨璎珞经以顺理为善,违理为恶。经下曰:「一切众生识始起一想住于缘,顺第一义谛起名善,背第一义谛起为恶。」大乘义章七曰:「顺名为善,违名为恶。」同十二曰:「顺理名善,违理名恶。」法界次第上之下曰:「善顺理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恶以乖理为义。」唯识论以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无漏行法为善,于此世他世违损之有漏行法为恶。若夫如人天之乐果,于此世虽为顺益,于他世不为顺益,故非是善,无记性也。又如恶趣之苦果,于此世虽为违损,于他世不为违损,故非是恶,亦无记性也。论五曰:「能为此世它世顺益,故名为善。人天乐果虽于此世能为违顺,非于他世,故不名善。能于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净影约五乘而判三种之善恶:一顺益为善,违损为恶。若依此义,则上通佛菩萨,下极人天,其所修之行,名为善。招三途之因及人天中苦果之别报业,名为恶。二顺理为善,违理为恶。理者无相空性也,例如行布施,所施者能施者施物之三轮物存于意中,是违于无相空性之理之有相行也,若不存三轮之相,是顺于理之无相行也。因之顺理为善,违理为恶。若依此义则上从佛菩萨下极二乘,其所修之善法名善,人天众生所修之善法,总为有相行,名之为恶。三体顺为善,体违为恶。法界之真性,为己自体,体性缘起而成行德,所行自体无如心不缘理,所谓随心之欲而不超轨之境界也,是名为善。若依此义则凡夫二乘无论,即上至三乘,总其缘修之善行,齐为恶也。见大乘义章十二。天台立六种,一人天之善。五戒十善之事善也,然人天之果报尽,则还堕于三途,故亦为恶。二二乘之善。二乘能离三界之苦故名善,然但能自度,不能度他,故亦为恶。故大论谓宁起恶癞野干心,不生声闻辟支佛意。当生死涅槃俱为恶也。三小乘菩萨之善。慈悲兼济故是善,然彼身中未断一毫之烦恼(小乘菩萨三大劫中不断惑最后一坐成觉),如贮于毒器之食物,食者乃死,故亦为恶。四通教三乘之善。三乘同断见忍之烦恼,是善也,然堕于二边不见别教中道之理,未断一分之无明,故亦为恶。五别教菩萨之善。见中道之理是善,然犹为隔历之中道,不能见圆教圆融之妙中,所行带方便不称于理,亦是恶。故涅槃经自白由此以前我等皆为邪见人,邪岂非恶耶?六圆教菩萨之善。圆妙之理,是至极之善,然此有二义:一顺实相之圆理为善,背之为恶。二达此圆理为善,著之为恶,圆之著尚为恶,况复其馀?止观二之三曰:「唯圆法名为善,善顺实相名为道,背实相名非道。若达诸恶非恶皆是实相名非道,若达诸恶非恶皆是实相即行非道。通达佛道,若于佛道生著不消甘露,道成非道。」同辅行曰:「唯圆为善,复有二意:一者以顺为善,以背为恶。次以著为恶,以达为善。」又曰:「以著为恶,以达为善,圆著尚恶,况复馀耶?」以上诸说中净影第一顺益之义同于唯识论之说,第二顺理与第三体顺相兼,同于璎珞经之说。天台别教之义与净影第二顺理之义同,圆教中之第一义与净影体顺之义及璎珞经之说同。其第二义以达著断善恶之性,为天台独特之发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于是释然也。
【佛学常见辞汇】
合于理的叫做善;乖于理的叫做恶。
【佛学次第统编】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本业缨络经云:「顺理起心者谓之善,违理起心者谓之恶。」
(术语)判善恶之性经论诸师之说种种不一,菩萨璎珞经以顺理为善,违理为恶。经下曰:「一切众生识始起一想住于缘,顺第一义谛起名善,背第一义谛起为恶。」大乘义章七曰:「顺名为善,违名为恶。」同十二曰:「顺理名善,违理名恶。」法界次第上之下曰:「善顺理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恶以乖理为义。」唯识论以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无漏行法为善,于此世他世违损之有漏行法为恶。若夫如人天之乐果,于此世虽为顺益,于他世不为顺益,故非是善,无记性也。又如恶趣之苦果,于此世虽为违损,于他世不为违损,故非是恶,亦无记性也。论五曰:「能为此世它世顺益,故名为善。人天乐果虽于此世能为违顺,非于他世,故不名善。能于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净影约五乘而判三种之善恶:一顺益为善,违损为恶。若依此义,则上通佛菩萨,下极人天,其所修之行,名为善。招三途之因及人天中苦果之别报业,名为恶。二顺理为善,违理为恶。理者无相空性也,例如行布施,所施者能施者施物之三轮物存于意中,是违于无相空性之理之有相行也,若不存三轮之相,是顺于理之无相行也。因之顺理为善,违理为恶。若依此义则上从佛菩萨下极二乘,其所修之善法名善,人天众生所修之善法,总为有相行,名之为恶。三体顺为善,体违为恶。法界之真性,为己自体,体性缘起而成行德,所行自体无如心不缘理,所谓随心之欲而不超轨之境界也,是名为善。若依此义则凡夫二乘无论,即上至三乘,总其缘修之善行,齐为恶也。见大乘义章十二。天台立六种,一人天之善。五戒十善之事善也,然人天之果报尽,则还堕于三途,故亦为恶。二二乘之善。二乘能离三界之苦故名善,然但能自度,不能度他,故亦为恶。故大论谓宁起恶癞野干心,不生声闻辟支佛意。当生死涅槃俱为恶也。三小乘菩萨之善。慈悲兼济故是善,然彼身中未断一毫之烦恼(小乘菩萨三大劫中不断惑最后一坐成觉),如贮于毒器之食物,食者乃死,故亦为恶。四通教三乘之善。三乘同断见忍之烦恼,是善也,然堕于二边不见别教中道之理,未断一分之无明,故亦为恶。五别教菩萨之善。见中道之理是善,然犹为隔历之中道,不能见圆教圆融之妙中,所行带方便不称于理,亦是恶。故涅槃经自白由此以前我等皆为邪见人,邪岂非恶耶?六圆教菩萨之善。圆妙之理,是至极之善,然此有二义:一顺实相之圆理为善,背之为恶。二达此圆理为善,著之为恶,圆之著尚为恶,况复其馀?止观二之三曰:「唯圆法名为善,善顺实相名为道,背实相名非道。若达诸恶非恶皆是实相名非道,若达诸恶非恶皆是实相即行非道。通达佛道,若于佛道生著不消甘露,道成非道。」同辅行曰:「唯圆为善,复有二意:一者以顺为善,以背为恶。次以著为恶,以达为善。」又曰:「以著为恶,以达为善,圆著尚恶,况复馀耶?」以上诸说中净影第一顺益之义同于唯识论之说,第二顺理与第三体顺相兼,同于璎珞经之说。天台别教之义与净影第二顺理之义同,圆教中之第一义与净影体顺之义及璎珞经之说同。其第二义以达著断善恶之性,为天台独特之发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于是释然也。
【佛学常见辞汇】
合于理的叫做善;乖于理的叫做恶。
【佛学次第统编】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本业缨络经云:「顺理起心者谓之善,违理起心者谓之恶。」
四种善恶
【佛学大辞典】
(名数)前所述善恶之性,其标准也,俱舍论分其种类各为四种:一胜义善,涅槃也。涅槃是最极安稳,众苦永灭,如无病之体者。二自性善,惭愧之二与无贪无痴无瞋之三善根也。此五法不待馀之相应及等起而自为善,犹如良药。三相应善,其他信勤等善法待惭愧与三善根相应而始为善故,犹如水。四等起善,身语二业也。由自性善与相应善等起而为善故,犹如良牛所出之牛乳。恶之四种反之。
(名数)前所述善恶之性,其标准也,俱舍论分其种类各为四种:一胜义善,涅槃也。涅槃是最极安稳,众苦永灭,如无病之体者。二自性善,惭愧之二与无贪无痴无瞋之三善根也。此五法不待馀之相应及等起而自为善,犹如良药。三相应善,其他信勤等善法待惭愧与三善根相应而始为善故,犹如水。四等起善,身语二业也。由自性善与相应善等起而为善故,犹如良牛所出之牛乳。恶之四种反之。
善恶所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分别善恶所起经之略名。
(经名)分别善恶所起经之略名。
善恶业果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赖耶三位之一。
(术语)赖耶三位之一。
善恶报应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分别善恶报应经之略名。
(经名)分别善恶报应经之略名。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俗语佛源】
谓行善得乐报,作恶得苦报,不会没有报应,只是报应有快有慢而已。佛教说「三是因果报应」。依善恶业力的大小,或现世受报,称为「现报」;或来生受报,称为:「生报」;或隔二生以上才受报,称为「后报」。这就是所谓「来早」或「来迟」的不同。如元·无名氏《砂担》第二折:「休将奸狡昧神,祸福如同烛影随;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句俗语的变式较多,且举数例。如明·张景《飞丸记》第十六出:「善恶终有报,只争早与迟。自家押解的便是。世藩丈夫相权,善作威福,缙绅切齿,台谏舌缩。不意天意昭昭,祸来忽倏。」又如《飞龙全传》第八回:「可怜二魏平日千般凶恶,万种强梁,今日双双俱遭郑恩之手,了命归阴。正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善恶必报,迟速有期。」也省为「善恶到头终有报」。如峻青《写在百花重放的时候》:「我们中国有一句老话:善恶到头终有报」。(李明权)
谓行善得乐报,作恶得苦报,不会没有报应,只是报应有快有慢而已。佛教说「三是因果报应」。依善恶业力的大小,或现世受报,称为「现报」;或来生受报,称为:「生报」;或隔二生以上才受报,称为「后报」。这就是所谓「来早」或「来迟」的不同。如元·无名氏《砂担》第二折:「休将奸狡昧神,祸福如同烛影随;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句俗语的变式较多,且举数例。如明·张景《飞丸记》第十六出:「善恶终有报,只争早与迟。自家押解的便是。世藩丈夫相权,善作威福,缙绅切齿,台谏舌缩。不意天意昭昭,祸来忽倏。」又如《飞龙全传》第八回:「可怜二魏平日千般凶恶,万种强梁,今日双双俱遭郑恩之手,了命归阴。正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善恶必报,迟速有期。」也省为「善恶到头终有报」。如峻青《写在百花重放的时候》:「我们中国有一句老话:善恶到头终有报」。(李明权)
善恶先徵梦
【三藏法数】
谓人凡有善恶吉凶之事,必先形于梦寐,以为徵验也。
谓人凡有善恶吉凶之事,必先形于梦寐,以为徵验也。
不说善恶
【三藏法数】
谓菩萨行慧施时,以平等慈,于善不善,各随所愿,普皆饶益,是名不说善恶。
谓菩萨行慧施时,以平等慈,于善不善,各随所愿,普皆饶益,是名不说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