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行为派(行为派)  拼音:xíng wéi pài
1.心理学的一派。研究有机体因受外界刺激,而发生适应环境的反应过程。
2.伦理学的一派。研究行为的结果而定其善恶。
《国语辞典》:天睁眼(天睁眼)  拼音:tiān zhēng yǎn
天意明察是非,善恶有报。如:「这段冤屈终能平反,真是天睁眼!」
《漢語大詞典》:功过状(功過狀)
古代记录文武官员功过、善恶行能的文书。新唐书·百官志一:“亲王及中书、门下、京官三品以上,都督、刺史、都护、节度、观察使,则奏功过状,以覈考行之上下。”
《國語辭典》:不知香臭  拼音:bù zhī xiāng chòu
不能辨别好坏或善恶。后多用于比喻不明事理或不识大体。《醒世姻缘传》第七七回:「龙氏自从薛教授夫妻去世,没了两个正经的老人家时时拘管他,便使出那今来古往,天下通行,不省事,不达理,没见识,不知香臭的小妇性子。」
《漢語大詞典》:蝉翼为重,千钧为轻(蟬翼爲重,千鈞爲輕)
轻重倒置。比喻是非混淆,善恶不明。《楚辞·卜居》:“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史臣美 澹 ( 魏澹 )而讥 邵 ( 邢邵 )者,岂所谓通鉴乎!语曰:‘蝉翼为重,千钧为轻。’其斯之谓矣。” 秦牧 《漫记端木蕻良》:“在那段是非混淆、腥风血雨、‘蝉翼为重,千钧为轻’的日子里,某些老一辈革命家、劳动模范、科学家、艺术家受到的摧残和凌辱是骇人听闻的。”
《漢語大詞典》:道德评价
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荣辱、正当或不正当等道德价值的评论和断定。通过赞扬、褒奖或批评、谴责,激励人们扬善弃恶。
《漢語大詞典》:鸾隼不接翼(鸞隼不接翼)
比喻贤愚善恶不相共处。新唐书·陈子昂传:“廉者憎贪,信者疾伪,智不为愚者谋,勇不为怯者死,犹鸞隼不接翼,薰蕕不共气,其理自然。”
《漢語大詞典》:末尼教
摩尼教。 波斯 人 摩尼 所创立的宗教。其教宣传光明与黑暗的互相对立为善恶的本原。约在6-7世纪从陆路传入 新疆 。后由 新疆 传入漠北的 回纥 。 武则天 延载 元年(公元694年), 波斯 摩尼教侍法者 密乌拂多诞 持《二宗经》至 长安 。
《國語辭典》:良心发现(良心發現)  拼音:liáng xīn fā xiàn
比喻悔悟、悔改。如:「在长辈的提醒下,他终于良心发现,痛改前非,重新做人。」《醒世姻缘传》第四回:「五更头寻思起来,未免也有些良心发现,所以近来也甚雁头鸱劳嘴的,不大旺相。」
《漢語大詞典》:隆秕
善恶好坏。 梁启超 《治始于道路说》:“是未尝见其风俗之淳漓也,民智之濬塞也,物产之殷窳也,条教之隆秕也。”
分類:善恶好坏
《國語辭典》:六道轮回(六道輪迴)  拼音:liù dào lún huí
佛教用语。一切尚未證得解脱的众生,由于业力的关系,永远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六种范围内转化不休。元。无名氏〈点绛唇。道妙玄微套。混江龙〉曲:「全不怕上天照察,也不怕六道轮回。」
《國語辭典》:六道  拼音:liù dào
佛教认为众生由于过去世所作的业,造成每个生命不同的存在状态。存在的状态可分成六类,即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称为「六道」,众生未解脱前,始终在其中辗转生死。《起世经》卷九:「一切众生于人间生,悉皆成就无觉无观,快乐證知身坏即生光音天处,一切六道皆悉断绝,此即名为『世间转尽』。」《西游记》第八回:「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也称为「六趣」。
善恶无记三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善性,于现世来世为自他为顺益者。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之善根是也。二、恶性,于现世来世,为自他为违损者。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之恶业是也。三、无记性,非善非恶为中容之法,亦为顺益,亦为违损,不可记别者。此中有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二种。妄惑之势用微弱,虽无违损自他之力,然其体为妄惑,故荫覆圣道者,又与此惑障俱者,谓之有覆无记。末那识等是也。其体非妄惑,又非与妄惑俱之法,其自性微弱,曾无损益自他者。谓之无覆无记。阿赖耶识及内根外器等是也。出于唯识论五,百法问答抄三。
【佛学常见辞汇】
善性、恶性、无记性。(参见:三性)
三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恶无记之三。遍依圆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1。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普遍计度一切法,然后颠倒迷执,认为或有或无者,名遍计所执性;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诸法的本体,名为法性,亦叫真如,湛然常住,遍满十方,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之性,名圆成实性。此中遍计为妄有,依他为假有,圆成为实有。2。善性、恶性、无记性。善性是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益处者,如信等善心及善心所起一切的善根是;恶性是于现世及来世对自他都有害处者,如贪等恶心及恶心所起一切的恶业是;无记性是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心法,分别有三种性,谓善性、恶性、无记性。
一、善性 与一切善法相应曰善性。
二、恶性 与一切恶法相应曰恶性。
三、无记性 不记善,不记恶,故谓之无记性。又分为二:
一、有覆无记 为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谓之有覆。不感苦果时所受之恶性,故谓之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
二、无覆无记 离惑障之无记法也,又名净无记。依宿世之业力,感五蕴之色心,及山河草木等,如一切之果报是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善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善法之性也。善有世间、出世间不同。世间善者,即五常、十戒等是也;出世间善者,即四弘、六度等是也。此众善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善性。(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十戒,即十善,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弘者,即四弘誓愿也。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恶性〕,谓第六识所起一切恶法之性也。五逆、十恶等法,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恶性。(五逆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恶者,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也。)
〔三、无记性〕,谓第六识所具一切不善不恶之性也。亦不属善,亦不属恶,初无记忆,皆由意根所缘,生成法则,故名无记性。
善恶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善无善之实性,恶无恶之实性,空性皆平等,故云不二。
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宿曜经之具名。
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明十善十恶之果报,兼说饮酒有三十六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