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鼎象
相传 夏禹 时以百物之象铸于鼎,使民知善恶。典出左传·宣公三年:“昔 夏 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姦。” 杜预 注:“象所图物,著之於鼎。” 明 唐顺之 《零陵县知县题名记》:“是则其为令也,善而名之也,甚于旂常之载焉;其为令也,恶而名之也,甚于鼎象之铸焉。”
《漢語大詞典》:身田
佛教语。指身体。佛家以为身体能生善恶之业,故以身喻田。 南朝 梁 萧统 《谢敕赉制旨〈大涅槃经讲疏〉启》:“云弥识种,雨遍身田。”
《國語辭典》:业因(業因)  拼音:yè yīn
佛教谓造成苦、乐等生活经验的原因。也就是过去世的意志行为。《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九:「谓非一切所引诸蕴增长、相续、脩、促、量齐,引寿业因有差别故。」
《國語辭典》:灶神  拼音:zào shén
民间供奉于厨房,为掌管一家祸福、财气的神祇。也称为「灶君」、「灶王爷」。
《漢語大詞典》:类物(類物)
(1).谓区别事物善恶以利器用。国语·楚语下:“於是乎,有天地神明类物之官,谓之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韦昭 注:“类物,谓别善恶、利器用之官。”
(2).谓摹写事物。晋书·卫恒传:“其文乃耀,粲矣其章,因声会意,类物有方……虫跂跂其若动,鸟似飞而未扬。”
《漢語大詞典》:业道(業道)
佛教语。指监视人们善恶作业的天神地祇。又称业道神。 唐 王梵志 《生即巧风吹》诗:“生即巧风吹,死须业道过。” 唐 王梵志 《说钱心即喜》诗:“平生不造福,死被业道收。”
《国语辞典》:祅祥  拼音:yāo xiáng
吉凶、善恶的徵兆。《战国策。楚策四》:「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祅祥乎?』」《史记。卷二四。乐书》:「疾疢不作,而无祅祥。」也作「妖祥」。
《漢語大詞典》:正辰
犹正日。与邪辰、邪时相对。古以时辰占察来者之善恶。《汉书·翼奉传》:“ 平昌侯 比三来见臣,皆以正辰加邪时。辰为客,时为主人,以律知人情。” 颜师古 注:“ 孟康 曰:‘谓乙丑之日也,丑为正日,加未而来为邪时。’ 晋灼 曰:‘以上占推之,南方巳午、西方酉戌、东北丑寅为正。’”
《漢語大詞典》:十直
道家指于十斋日到下界伺察人间善恶的诸神。 前蜀 杜光庭 《马尚书本命醮词》:“其有行藏巨细,举措纤微、八灵伺察以无遗,十直考讎而毕至。”参见“ 十斋日 ”。
《漢語大詞典》:十斋日(十齋日)
佛教语。谓每月持斋素食并禁止屠宰的十天。《地藏经·如来赞叹品》:“復次 普广 ,若未来世众生,於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能於是十斋日,对佛菩萨诸贤圣像前读是经一徧,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 唐 高祖 《禁行刑屠杀诏》:“自今以后,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及每月十斋日,并不得行刑,所在公私,宜断屠杀。”亦省作“ 十斋 ”。 唐 白居易 《春日闲居》之一:“今日非十斋,庖童馈鱼肉。”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老身年五十一岁了,又奉十斋,怎敢説谎?” 清 汪价 《三侬赘人广自序》:“近日士大夫,皆以奉十斋、打叶子为名流雅尚。”
《國語辭典》:外像  拼音:wài xiàng
佛教用语。指表现在外可为人察知的样貌、言语、行为、善、恶、美、丑。《西游记》第二回:「祖师复登宝座,与众说法,谈的是公案比语,论的是外像包皮。」
《漢語大詞典》:臧不
臧否。谓善恶。国语·楚语下:“龟足以宪臧不,则宝之。”不,一本作“ 否 ”。 韦昭 注:“宪,法也,取善恶之法。”
分類:善恶
《漢語大詞典》:藏识(藏識)
佛教语。法相宗“八识”中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意译。谓含藏一切善恶因果种子之识。 唐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三十:“能含藏执持诸善恶种子,故名藏识。” 章炳麟 《无神论》:“若无人格,则不异於佛家所谓藏识。”参见“ 八识 ”。
《國語辭典》:八识(八識)  拼音:bā shì
佛教用语。瑜伽行派主张能认识外境或心境的八种功能。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其中意识和眼、耳、鼻、舌、身五识并起外,并能对心境起认识作用。末那识是构成执著的心理源头。阿赖耶识主要功能是贮存过去所造的业力。八识一方面是生起认识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也是变现一切现象的主体。《成唯识论》卷二:「等流习气为因缘故,八识体相差别而生。」
《漢語大詞典》:现报(現報)
佛教谓现世所作善恶之业,现世即得报应。 晋 慧远 《三报论》:“现报者,善恶始於此身,即此身受。”法苑珠林卷八五:“优婆塞戒经云:佛言善男子众生造业有其四种: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四者无报。” 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二折:“你在这里做甚么?早早的死了,现报了我的眼里。”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五节:“善人恶人当身受报,叫做现报。”
《漢語大詞典》:熏莸
同“薰莸”。
香草和臭草。喻善恶、贤愚、好坏等。语本《左传。僖公四年》:"一熏一莸,十年尚犹有臭。"杜预注:"熏,香草;莸,臭草。十年有臭,言善易消,恶难除。"
《國語辭典》:薰莸(薰蕕)  拼音:xūn yóu
香草和臭草。比喻善与恶。《魏书。卷七十七。辛雄传》:「今君子小人,薰莸不别。」《文选。沈约。奏弹王源》:「薰莸不杂,闻之前典。」
《漢語大詞典》:植业(植業)
佛教谓造作善恶等业。 南朝 梁简文帝 《唱导文》:“三界异术,五道分逕,天人植业,各归一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