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对立(對立)  拼音:duì lì
1.相对而立。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故事》:「唐制:两省供奉官东西对立,谓之『蛾眉班』。」
2.两种事物互相敌对、排斥、牴触。宋。叶适 上光宗皇帝札子:「至于对立鼎峙,雌雄所争,则必隆其委任,多其分画。」
《國語辭典》:真理  拼音:zhēn lǐ
真实不变的道理。唐。方干 游竹林寺诗:「闻僧说真理,烦恼自然轻。」
《國語辭典》:气化(氣化)  拼音:qì huà
物质由液体或固体直接转化成气体的现象。
《漢語大詞典》:渐变(漸變)
(1).逐渐变化。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两 汉 以后,体势漫弱,虽明乎坦途,而类多依採。此远近之渐变也。” 宋 钱惟演 《玉楼春》词:“情怀渐变成衰晚,鸞镜朱颜惊暗换。” 明 刘基 《拟连珠》之三五:“俗以渐变,则功不偷。” 王力 《龙虫并雕斋文集·语法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点》:“最困难而又最重要的是辨别古今语法细微的分别,因为语法是渐变的,不是突变的。”
(2).哲学概念。指量变。事物的一种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状态。
《漢語大詞典》:独化(獨化)
(1).古代哲学用语。谓事物不假外力,亦无内因,自行存在、变化。庄子·齐物论“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 晋 郭象 注:“若责其所待,而寻其所由,则寻责无极,卒至於无待,而独化之理明矣。”庄子·大宗师“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 晋 郭象 注:“卓尔,独化之谓也。夫相因之功莫若独化之至也,故人之所因者天,天之所生者独化也。”
(2).犹转化、变化。汉书·邹阳传:“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於陶钧之上,而不牵於卑乱之语,不夺乎众多之口。” 颜师古 注:“言圣王制御天下,亦犹陶人转钧。”
《國語辭典》:存在  拼音:cún zài
1.持续占据时间或空间,尚未消失。《礼记。仲尼燕君》唐。孔颖达。正义:「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者,仁犹存也,君子见上大飨四焉,知礼乐所存在也。」
2.哲学上行为与自我意识中所体验到的事物。
《國語辭典》:实体(實體)  拼音:shí tǐ
1.实际存在的物体,统称为「实体」。
2.哲学上指事物中必然存在的本质,无此本质,其事物即不能成立。
3.有实际内容的事物整体。如:「经济实体」、「教育实体」、「政治实体」。
《國語辭典》:平衡  拼音:píng héng
1.一种仪礼。将上身与腰折成直角,使头与腰齐平。《荀子。大略》:「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
2.各方面的数量或质量相互抵消,成为一种静止状态。
3.衡器两端承受的重量相等。《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权与物均而生衡,衡运生规,规圜生矩,矩方生绳,绳直生准,准正则平衡而钩权矣。」
《國語辭典》:超人  拼音:chāo rén
1.具有超越常人能力的人。如:「我又不是超人,那有可能独自完成所有的工作。」
2.尼采所提出的人类理想偶像。参见「超人论」条。
3.文抄公。因「超」与「抄」同音,现今校园中流行以「超人」讥讽常抄袭他人作业笔记的人。
《國語辭典》:文科  拼音:wén kē
学术上对文学、语言、哲学、历史、经济等学科的总称。
《漢語大詞典》:践形(踐形)
古代哲学术语。体现人所天赋的品质。孟子·尽心上:“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唐 韩愈 《答侯生问〈论语〉书》:“圣人践形之説, 孟子 详於其书。” 清 曾国藩 《送刘椒云南归序》:“使夫一身得职,而天地万物,各安其分。以位以育,以效吾之官司,所谓践形者也。”
《國語辭典》:心理  拼音:xīn lǐ
1.个体心智活动的总称。亦用以泛指人的思想、情感等内心活动。
2.心和理。是宋儒心性论中的重点。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答顾东桥书》:「此区区心理合一之体,知行并进之功。」
《漢語大詞典》:亡为(亡爲)
古代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主张一切顺应自然的变化。汉书·董仲舒传:“ 孔子 曰:‘亡为而治者,其 舜 虖!’”
《國語辭典》:理气(理氣)  拼音:lǐ qì
1.调理呼吸。《文选。潘岳。笙赋》:「援鸣笙而将吹,先嗢哕以理气。」
2.文章的义理与气势。明。宋濂〈故灊峰先生府君墓志铭〉:「其学以圣贤为宗,其文以理气为主,其行以忠信为本。」
3.理与气,为性理学用语。理是事物的条理或准则,气则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朱子语类。卷一。太极天地上》:「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
4.中医上使用有行气解郁、补中益气等作用的药物,来治疗气滞、气逆、气虚等病的方法。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宾退杂识》:「螃蟹石七两,一匣,治肚疼,保心理气,去毒火。」
5.专以星象方位定吉凶的堪舆家称为「理气」。
《漢語大詞典》:道器
(1).语本易·繫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器为 中国 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道是无形的,含有规律和准则的意义;器是有形象的,指具体事物或名物制度。道器关系实即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
(2).通权达变与拘泥古板。 隋 王通 中说·周公:“ 温彦博 问:‘ 嵇康 、 阮籍 何人也?’子曰:‘古之名理者,而不能穷也。’曰:‘何谓也?’子曰:‘道不足而器有餘。’曰:‘敢问道器?’子曰:‘通变之谓道,执方之谓器。’”
(3).儒家经典的要义及各儒家流派对经典要义的诠释。 元 虞集 《鹤山书院记》:“於是传注之所存者,其舛譌牴牾之相承,既无以明辨其非是,而名物度数之幸在者,又不察其本原,诚使有为於世,何以徵圣人制作之意,而为因革损益之器哉! 魏氏 又有忧於此也,故其致知之日,加意於仪礼《周官》、大小《戴》之记,及取诸经注疏正义之文,据事别类而録之,谓之《九经要义》。其志将以见夫道器之不离,而有以正其臆説聚讼之惑世。”
(4).谓大器。 清 王夫之 《牧石先生暨吴太恭人合祔墓表》:“于童年,小有过失, 少峯公 责谴门外,永夕下钥,时当除夕,风雪凄迷。先考私从隙道掖令归寝。先生引咎自责,必遵庭命。翼日元旦, 少峯公 方啟扉焚香,先生怡颜长跽。 少峯公 且喜且泣,称其允为道器。”
(5).指精神及物质文明。 梁启超 《新民说》十一:“言文分而人智局也,文字为发明道器第一要件。其繁简难易,常与民族文明程度之高下为比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