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承檄
秉承檄文之义。谓响应号召。晋书·顾众传:“ 峻 平,论功, 众 以承檄奋义,推功於 謨 。”晋书·慕容德载记:“诸郡皆承檄降於 德 。”
《漢語大詞典》:景响(景響)
亦作“ 景嚮 ”。亦作“ 景乡 ”。
(1).如影随形,如响应声。《楚辞·九章·悲回风》:“入景响而无应兮,闻省想而不可得。” 洪兴祖 补注:“景,於境切,物之阴影也……或作‘嚮’,古字借用。”荀子·富国:“三德诚乎上,则下应之如景嚮。”汉书·董仲舒传:“夫善恶相从,如景乡之应形声也。” 颜师古 注:“乡读曰‘响’。”新唐书·武平一传:“臣闻灾不忘生,上见下应,信如景响。”
(2).影子与回响。比喻无根据的、传闻的、不可捉摸或牵强附会的。 晋 向秀 《难〈养生论〉》:“此殆景响之论,可言而不可得。”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诗瀋》:“援证确实,迥非傅会景嚮者比。”
《漢語大詞典》:响赴(響赴)
响应奔赴。《隋书·卫玄传》:“ 文昇 率励义勇,应机响赴,表里奋击,摧破兇丑。” 宋 叶适 《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合中原响赴而兵不必众,就虏人储聚而粟不必多。”
分類:响应奔赴
《漢語大詞典》:响集(響集)
响应聚集。梁书·萧会理传:“ 湖熟 有吾旧兵三千餘人,昨来相知,克期响集,听吾日定,便至京师。”
分類:响应聚集
《國語辭典》:肆应(肆應)  拼音:sì yìng
1.广泛热烈响应。《淮南子。原道》:「是故响不肆应,而景不一设。」
2.才具开展,能得宜的广泛应付。如:「肆应之才」。
分類:响应应付
《國語辭典》:应徵(應徵)  拼音:yìng zhēng
参加各种徵选。如:「这次参加应徵的有三百多人,不过只录取五名。」
《漢語大詞典》:响附(響附)
响应归附。文选·陆倕〈石阙铭〉序:“龟筮协从,人祇响附。” 张铣 注:“响附,如响应声也。”新唐书·李密传:“於是 海 、 岱 、 江 、 淮 间争响附。”
分類:响应归附
《國語辭典》:反应(反應)  拼音:fǎn yìng
1.用造反来响应。《三国志。卷一四。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程昱》:「黄巾起,县丞王度反应之,烧仓库。县令踰城走,吏民负老幼东奔渠丘山。」《三国志。卷一七。魏书。张乐于张徐传。张合》:「合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合皆破平之。」
2.指因受到状况改变或外在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如:「含羞草叶子会因触动而闭合,是这种植物的自然反应。」「学生上课时的反应,多少会影响授课老师的教学士气。」
《漢語大詞典》:翕应(翕應)
谓相互响应。 清 曾国藩 《湘乡县宾兴堂记》:“其官斯土者……与邦人士讲求吏治将略,互相称美,訢合无间,同明相照,同气相求,何其翕应者与?”
分類:相互响应
《漢語大詞典》:响抃(響抃)
击掌作声以示热烈响应。《三国志·吴志·周鲂传》:“ 鄱阳 之民,实多愚劲,帅之赴役,未即应人,倡之为变,闻声响抃。”
《漢語大詞典》:踵呼
追随呐喊。比喻响应号召。 清 王夫之 《绎思》:“则 大泽 踵呼,弥年蹀血者,匪冯生之景命,所争续絶者也。”
《漢語大詞典》:云集景从(雲集景從)
如云聚合,如影随形。比喻声势浩大,响应迅速。语出 汉 贾谊 《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二十世纪之中国》:“主权在下之説,一倡百和,云集景从。”亦作“ 云集景附 ”。 汪东 《正明夷〈法国革命史论〉》:“ 中国 若革命必行蜂起之策,一省倡义,各方响应,云集景附,势必大强于 法 。”
《國語辭典》:闻风而起(聞風而起)  拼音:wén fēng ér qǐ
一听到消息就起来响应。宋。文天祥〈何晞程名说〉:「百世之下居乎此者犹闻风而起,况去之二百年之近乎?」
分類:风声响应
《漢語大詞典》: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本谓一手独拍,虽然迅猛但发不出声音或难于受到响应。韩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后亦以喻一个人或单方面的力量不能成事。成语“孤掌难鸣”本此。
《國語辭典》:一呼百应(一呼百應)  拼音:yī hū bǎi yìng
一人召唤,百人响应。形容响应附和的人众多。《文明小史》第九回:「其时百姓为贪官所逼,怨气冲天,早已大众齐心,一呼百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