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010,分201页显示  上一页  91  92  93  94  95  97  98  99  100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和合众
和合僧
和光
和光同尘
和合二圣
和伎者
和休经
和夷罗洹阅叉
和伽罗那
和社
和尚
和南
和香丸
和座子
和须吉
和合众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僧伽,正译曰众。为比丘三人已上之称。和合众即和合僧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和合僧)
和合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僧伽Sam%gha,一译和合。和合僧者,梵汉双举也。比丘三人已上集同处,持同戒,行同道者,名和合僧。(参见:僧)。若以手段使之分离,则谓之破和合僧,为五逆罪之一。在世之提婆达多尝犯此逆罪。和合有理和事和之二义。(参见:六和敬)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三人以上集在一处,持同戒,行同道,名和合僧。若有人以手段使他们分离,便叫做破和合僧,为五逆罪之一。
和合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僧伽Sam%gha,一译和合。和合僧者,梵汉双举也。比丘三人已上集同处,持同戒,行同道者,名和合僧。(参见:僧)。若以手段使之分离,则谓之破和合僧,为五逆罪之一。在世之提婆达多尝犯此逆罪。和合有理和事和之二义。(参见:六和敬)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三人以上集在一处,持同戒,行同道,名和合僧。若有人以手段使他们分离,便叫做破和合僧,为五逆罪之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僧伽Sam%gha之略。译曰和或众。四人已上之比丘和而为众。新译家以为三人已上。智度论三曰:「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僧非可名一人之上。寄归传三曰:「凡有书疏往还,题云求寂某乙、小苾刍某乙,(中略)不可言僧某乙。僧是僧伽,目乎大众,宁容一己辄道四人,西方无此法也。」虽然,僧之一分,则言僧亦无害。僧史略下曰:「若单曰僧,则四人已上方得称之。今谓分称为僧,理亦无爽。如万二千五百人为军,或单己一人亦称军也,僧亦同之。」大乘义章十曰:「僧者外国正音名曰僧伽,此方翻译名和合,众行德不乖名之为和,和者非人目之为众。」行事钞曰:「四人已上,能御圣法办得前事名之为僧。僧以和合为义,言和合者有二义:一理和谓證择灭故。二事和。此别有六义: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均供养之利),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四曰:「和有六:戒见利三名体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以后名理和,所證同故。内凡以还名事和,即六和也。」义林章六本曰:「三人已上是僧体也,从多论议故。彼国之法:一名为一,二名为身,自三已上皆名为多。如办法事,四人方成。一人白言,大德僧听,所和三人得名僧故。若四是僧,岂能白者而自白耶?欲显和合从多人故,自三已上皆得名僧。」僧伽之比丘最少数,得为羯磨之最少限僧数也。
【佛学常见辞汇】
僧伽的简称,于义为众。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称僧。(参见:僧伽)
【俗语佛源】
全称为僧伽Sangha音译「合」、「众」、「和和众」、「法众」,即僧团,一般四人以上方可称为「僧伽」。普通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为「出家四众」(四僧伽);广义上也包括在家男女居士,称「七众」(七僧伽。包括式叉摩罗尼,即学法女)。据《南山钞》,构成僧伽有两个条件:一、「理和」:遵循佛教教义,以涅槃解脱为目的;二、「事和」,有六个方面: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无诤、义和同悦、利和同均。僧为弘扬、住持佛教者,故被尊为「三宝」(佛、法、僧)之一,谓之「僧宝」。与僧相关联之词语甚多,如与僧人住处相关者有僧寺、僧房、僧坊、僧宇、僧户、僧籍、僧庵、僧庐、僧院、僧舍、僧窗;与僧人服侍相关者有僧衣、僧袍、僧巾、僧鞋、僧帽;与僧人职位相关者有僧官、僧正、僧统、僧纲、僧主、僧王;与僧人称呼相关者有僧徒、僧侣、僧众、僧衲、僧家、贫僧。可见僧已成为佛教出家人统称。各别的僧人亦称为僧。有时为了与女性出家人相区别,俗称比丘、沙弥为僧或大僧,比丘尼、沙弥尼为尼或二僧。随著「僧」词的广泛运用,它也常被用来泛指宗教职业者。(常正)
六和敬
【佛学大辞典】
(名数)僧以和合为义。和合有二义:一理和,同證灭理也,是在见道以上之圣者。二事和,此有六种,即六种敬具也。属于见道以前之凡僧。一、身和敬,同礼拜等之身业也。二、口和敬,同赞咏等之口业也。三、意和敬,同信心等之意业也。四、戒和敬,同戒法也。五、见和敬,同空等之见解也。六、利和敬,同衣食等之利也。或名行和敬,同修行也。或名学和敬,与行和敬言别意同。或名施和敬,同布施之行法也。旧译仁王经下曰:「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谓三业、同戒、同见、同学。」本业璎珞经上曰:「所谓六和敬:三业、同戒、同见、同行。」嘉祥仁王经疏下曰:「馀经以同利为六也。」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谓之为和。内自谦卑,名之为敬。(中略)一同戒和敬,二同见和敬,三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五口慈和敬,六意慈和敬。」大乘义章十二曰:「六名是何?一身业同,二口业同,三意业同,四同戒,五同施,六同见。」行事钞上一之四曰:「和者有六:戒见利三名体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已去名理和,所證同故内凡已还名事和,即六和也。」祖庭事苑五曰:「六和:一身和,共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事。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
【佛学常见辞汇】
僧是和合的意义,而和合复具有二义,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是證择灭,就是大家一同修證此共同选择的寂灭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项,即所谓六和敬。一、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二、口和无诤,是言语的不起争论;三、意和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见和同解,是见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体均沾。请参见附表。
六  ┌理 和──證择灭
和 ─┤    ┌身口同住
敬  │    │口和无诤
└事 和 │意和同悦
│戒和同修
│见和同解
└利和同均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和敬者,和同爱敬也。此六者,通名和敬。盖外同他善,谓之和;内自谦卑,谓之敬。今称僧为六和,盖出于此。
〔一、同戒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理,知罪不可得,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理,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戒善,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戒和敬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同见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理,而能了知诸法本无所得,亦无所知见,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因此知见,必得种智圆明,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见和敬也。(种智者,即一切种智也。)
〔三、同行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行,而能了知无作无行,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行,以方便善巧,同修诸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诸行,渐积功德,当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行和敬也。
〔四、身慈和敬〕,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与众生,一切乐事,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金刚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名身慈和敬也。(金刚者,言法性之身不可坏。)
〔五、口慈和敬〕,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与众生说一切法,令其得乐,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上上清净口业,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口慈和敬也。(上上,谓佛也。)
〔六、意慈和敬〕,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众生诸根性欲,与众生乐,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名意慈和敬也。
和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和光同尘)。
和光同尘
【佛学大辞典】
(术语)老子曰:「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门。佛者假之。以显佛菩萨和威德光,近诸恶人,又示现种种身之义。如观音之普门示现,即和光同尘也。止观六之二曰:「和光同尘,结缘之始。八相成道,以论其终。」同辅行曰:「和光下释现身也。同四住尘,处处结缘。作净土之因,为利物之始。众生机熟,八相成道。见身闻法,终至实益。」又与恶人同处,不染其恶,谓之和光不同其尘。涅槃经六曰:「是人为欲调伏如是诸比丘故。与其和光,不同其尘。」
和合二圣
【佛学大辞典】
(杂名)清雍正十一年,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
【佛学常见辞汇】
清朝雍正帝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
和伎者
【佛学大辞典】
(杂名)即助手也,楞伽经四曰:「心为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
和休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太子和休经之略名。
和夷罗洹阅叉
【佛学大辞典】
(菩萨)Vajrapa%n!iyaks!a,金刚手菩萨之梵名,又曰执金刚神。玄应音义三曰:「和夷罗洹阅叉,即执金刚神也。手执金刚杵,因以为名焉。」
和伽罗那
【佛学大辞典】
(术语)Vya%ka%ran!a,又曰和伽那,和伽罗,和罗那。译为授记。十二部经之一。佛说弟子未来之结果,以示其人者。大乘义章一曰:「和伽罗那,此云授记。行因得果,目之为记。圣人说示人,故称为授。」饰宗记三本曰:「和罗那,此云记别,旧名授记。」
和社
【佛学大辞典】
(地名)(参见:和尚)
和尚
【佛学大辞典】
(术语)Upa%dhya%ya,又曰和上。律家用上字其馀多用尚字。本为印度之俗语,呼吾师云乌社,至于阗国等则称和社,和阇(Khosha)等,和尚者其转讹也。罗什三藏翻为力生,以依师而弟子之道力得生故也。晋书佛图澄传曰:「法常与法佐对车夜谈,言及和尚。比旦,佐入见澄,澄已知之。于是国人每相语曰:莫起恶心,和尚知汝。」按,此二字见正史之始也。魏书释老志,浮图澄为石勒所宗信,号为大和尚。大和尚又始见此。翻译名义曰:「和尚外国名,汉言知有罪知无罪也。」寄归传三曰:「言和尚者,非也。西方汎唤博士皆名乌社,斯非典语。若依梵本经律之文,咸云邬波驮耶译为亲教师,北方诸国皆唤和社,致令传译习彼讹音。」百一羯磨一曰:「邬波驮耶,译为亲教师。言和上者,乃是西方时俗语,非是典语。」玄应音义十四曰:「和尚菩萨内戒经作和阇,皆于阗国等讹也。应言郁波弟耶,此云近诵。以弟子年少不离于师,常逐近受经而诵也。又言邬波陀耶,此云亲教,旧译云知罪知无罪名为和尚也。」慧苑音义上曰:「和上,按五天雅言和上谓之坞波陀耶,然彼土流俗谓之殟社。于阗疏勒乃云鹘社,今此方讹音谓之和上。虽诸方殊异,今依正释。言坞波者,此云近也,陀耶者读也。言此尊师为弟子亲近,习读之者也。旧云亲教师者是也。」业疏三上曰:「中梵本音邬波陀耶。在唐译言,名之依学,依附此人学出道故。自古翻译,多杂蕃胡。胡传天语,不得声实。故有讹僻,转云和上。如昔人解和中最上,此逐字而释,不知音本。人又解云:翻力生。弟子道力,假教生成。得其远意,失其近语。真谛所译明了疏,则云优波陀诃。稍近梵音,犹乖声论。余亲参译,委问本音,如上所述。彦琮译云郁波弟耶,声相近也。」秘藏记本曰:「天竺呼俗博士曰乌邪,汉家讹误以乌邪为和尚。加以乌邪是俗儒之称,而名道人,大误耳。正可云拔底耶,天竺呼有智僧为人师者为拔底耶。拔底耶者,亲教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吾师的意思,僧徒对其亲教师的尊称。
【俗语佛源】
古印度称师长为Upadhyaya,音译为邬波陀耶或邬波遮耶,省音为乌社、和尚等。意为亲教师、博士等。古又意译为近诵、力生。其义为弟子受业于师,经常近随于师受经诵经,仗师之力而生法身、智慧功德。和尚有两种:一是出家的受业和尚,俗称剃度和尚;二是受比丘戒的坛上和尚,俗称戒和尚或得戒和尚。若接某和尚衣钵法流者亦可称他为法和尚或得法和尚。对女性和尚的称呼与男性和尚相同,只在前冠一「尼「(梵语阴性词缀-ni)称作尼和尚以表女性。现在有称尼僧、尼和尚为尼姑。依据律制,和尚之尊称原本限于僧,到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西域佛图澄来洛阳,深受石勒、石虎敬重,号曰大和尚,这是国王公卿称僧人为和尚之始。唐代有鉴真大和尚、不空大和尚的尊称,是指传戒和传法和尚。汉地佛教丛林(僧团)里的职称有严格规定,全寺僧人称这个大僧团的住持一人为和尚,其余僧人则不能称和尚。和尚任期已满,则称退居和尚,俗称老和尚。由于佛教在中国历史悠久,和尚一词深入民间,一般俗人不知佛教内部的称呼,凡见僧人都一律称作和尚,按其年龄大小称小和尚、大和尚和老和尚。有些乡村地方知其俗姓者,甚至冠以俗姓称某和尚等,这是极不妥当的。(无名氏)
和尚
【佛学大辞典】
(术语)Upa%dhya%ya,又曰和上。律家用上字其馀多用尚字。本为印度之俗语,呼吾师云乌社,至于阗国等则称和社,和阇(Khosha)等,和尚者其转讹也。罗什三藏翻为力生,以依师而弟子之道力得生故也。晋书佛图澄传曰:「法常与法佐对车夜谈,言及和尚。比旦,佐入见澄,澄已知之。于是国人每相语曰:莫起恶心,和尚知汝。」按,此二字见正史之始也。魏书释老志,浮图澄为石勒所宗信,号为大和尚。大和尚又始见此。翻译名义曰:「和尚外国名,汉言知有罪知无罪也。」寄归传三曰:「言和尚者,非也。西方汎唤博士皆名乌社,斯非典语。若依梵本经律之文,咸云邬波驮耶译为亲教师,北方诸国皆唤和社,致令传译习彼讹音。」百一羯磨一曰:「邬波驮耶,译为亲教师。言和上者,乃是西方时俗语,非是典语。」玄应音义十四曰:「和尚菩萨内戒经作和阇,皆于阗国等讹也。应言郁波弟耶,此云近诵。以弟子年少不离于师,常逐近受经而诵也。又言邬波陀耶,此云亲教,旧译云知罪知无罪名为和尚也。」慧苑音义上曰:「和上,按五天雅言和上谓之坞波陀耶,然彼土流俗谓之殟社。于阗疏勒乃云鹘社,今此方讹音谓之和上。虽诸方殊异,今依正释。言坞波者,此云近也,陀耶者读也。言此尊师为弟子亲近,习读之者也。旧云亲教师者是也。」业疏三上曰:「中梵本音邬波陀耶。在唐译言,名之依学,依附此人学出道故。自古翻译,多杂蕃胡。胡传天语,不得声实。故有讹僻,转云和上。如昔人解和中最上,此逐字而释,不知音本。人又解云:翻力生。弟子道力,假教生成。得其远意,失其近语。真谛所译明了疏,则云优波陀诃。稍近梵音,犹乖声论。余亲参译,委问本音,如上所述。彦琮译云郁波弟耶,声相近也。」秘藏记本曰:「天竺呼俗博士曰乌邪,汉家讹误以乌邪为和尚。加以乌邪是俗儒之称,而名道人,大误耳。正可云拔底耶,天竺呼有智僧为人师者为拔底耶。拔底耶者,亲教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吾师的意思,僧徒对其亲教师的尊称。
【俗语佛源】
古印度称师长为Upadhyaya,音译为邬波陀耶或邬波遮耶,省音为乌社、和尚等。意为亲教师、博士等。古又意译为近诵、力生。其义为弟子受业于师,经常近随于师受经诵经,仗师之力而生法身、智慧功德。和尚有两种:一是出家的受业和尚,俗称剃度和尚;二是受比丘戒的坛上和尚,俗称戒和尚或得戒和尚。若接某和尚衣钵法流者亦可称他为法和尚或得法和尚。对女性和尚的称呼与男性和尚相同,只在前冠一「尼「(梵语阴性词缀-ni)称作尼和尚以表女性。现在有称尼僧、尼和尚为尼姑。依据律制,和尚之尊称原本限于僧,到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西域佛图澄来洛阳,深受石勒、石虎敬重,号曰大和尚,这是国王公卿称僧人为和尚之始。唐代有鉴真大和尚、不空大和尚的尊称,是指传戒和传法和尚。汉地佛教丛林(僧团)里的职称有严格规定,全寺僧人称这个大僧团的住持一人为和尚,其余僧人则不能称和尚。和尚任期已满,则称退居和尚,俗称老和尚。由于佛教在中国历史悠久,和尚一词深入民间,一般俗人不知佛教内部的称呼,凡见僧人都一律称作和尚,按其年龄大小称小和尚、大和尚和老和尚。有些乡村地方知其俗姓者,甚至冠以俗姓称某和尚等,这是极不妥当的。(无名氏)
和南
【佛学大辞典】
(术语)Vandana,又云婆南。新称伴谈,伴题,烦淡,槃淡,盘荼味,槃那寐,畔睇,畔弹南等。译曰稽首及敬礼,度我。义林章二曰:「古云南牟,即是敬礼。(中略)若云伴谈,或云伴题,此云稽首,亦云礼拜,亦云敬礼,讹云和南。」寄归传三曰:「言和南者,梵云畔睇,或云畔弹南,译为敬礼。但为采语不真,唤和南矣。」行事钞下三曰:「四分至上座前,脱革屣,偏袒右肩。合掌执两足云我,和尚南(义云度我)而作礼也。出要仪云:和南者,为恭敬也。声论云:槃那寐,此翻为礼也。」僧史略上曰:「若西域相见则合掌曰和南,或曰盘荼味。」玄应音义曰:「言和南者讹也,梵言烦淡,或言槃淡。此云礼也,或言归命,译人义安命字。」
【佛学常见辞汇】
稽首、敬化、度我等意思。
和香丸
【佛学大辞典】
(譬喻)和种种之香末为一丸者,以譬一法之中具无量之佛法也。首楞严三昧经上曰:「譬如有王若诸大臣,百千种香捣以为末。若有人来索中一种,不欲馀香,共相熏杂。坚意!如是百千众香末中可得一种不杂馀不?不也世尊。坚意!是菩萨以一切波罗蜜熏身心故,于念念中常生六波罗蜜。」光明玄义上曰:「华严云:一法门,无量法门而为眷属。首楞严和香丸,大品裹珠,法华一地所生,涅槃大海水浴,皆是其义。」
【佛学常见辞汇】
(喻)和种种之香末为一丸,以喻一法之中具有无量的佛法。
和座子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又云全坐子。连坐子之意。古溪录秉拂曰:「灵利底善别端倪和座子,不消轻轻蹈翻。」同小参曰:「和座托开。」
和须吉
【佛学大辞典】
(异类)Va%suki,龙王名。译为九头龙。法华光宅疏一曰:「和须吉者,译为多头,即九头龙王也。」法华玄赞二曰:「和须吉者,此云九头,绕妙高食细龙之类也。」慧琳音义二十六曰:「和须吉,或云筏苏枳,此云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