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40,分203页显示 上一页 89 90 91 92 93 95 96 97 98 下一页
壬奇
三资企业
经总制钱
量词
三和
大和尚
大和竭罗
大珠和尚
大通和尚
口和
太子和休经
不和合性
六和
分类词汇(续上)
察辩壬奇
三资企业
经总制钱
量词
佛类词典
二和三和
大和尚
大和竭罗
大珠和尚
大通和尚
口和
太子和休经
不和合性
六和
《漢語大詞典》:经总制钱(經總制錢)
“经制钱”和“总制钱”的并称, 宋 代的附加杂税。前者始于 北宋 宣和 年间, 陈遘 以发运使兼经制使督理东南地区财赋,加征卖酒、典卖田宅的牙税,常赋外的头子钱,以及其他项目的税金,称经制钱。其后 翁彦国 为总制使,效其法别立名目征税,称总制钱。 宋 叶适 《监司》:“提刑司则以催趣经总制钱、印给僧道免丁由子为职,而刑狱寃滥,词诉繁滞,则或莫之省焉。”《宋史·职官志七》:“﹝ 乾道 ﹞八年,用臣僚言,诸路经总制钱併委提点刑狱官督责。” 清 顾炎武 《读〈宋史·陈遘〉》:“然则 宋 之所以亡,自经总制钱,而此钱之兴,始於 亨伯 。”亦省作“ 经总钱 ”、“ 经总 ”。 宋 叶适 《黄子耕墓志铭》:“经总制有额无钱,十收六七…… 子耕 会一郡成赋,法应隶经总者,以十年中酌取之,阁免其逋负。钱额均等,故态尽革,更为最矣。” 清 顾炎武 《读〈宋史·陈遘〉》:“其后, 叶正则 作《外稿》,谓必尽去经总钱,而天下乃可为,治平乃可望也。”参阅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七、《文献通考·征榷六》。
二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理和,二乘之圣者同断见思之惑,同證无为之理也。二、事和,就二乘之凡僧而言。有六种:一、戒和,谓同修也。二、见和,谓同解也。三、身和,谓同住也。四、利和,谓同均也。五、口和,谓无诤也。六、意和,谓同悦也。以此理事二和名为僧伽,僧伽者,和合之义也。见名义集一。
【佛学常见辞汇】
理和和事和。理和是二乘圣者共同断除见思二惑,及共同證悟无为的道理;事和是对凡僧而言,共有六种,即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以上理事二和,名为僧伽,即和合众的意思。
(名数)一、理和,二乘之圣者同断见思之惑,同證无为之理也。二、事和,就二乘之凡僧而言。有六种:一、戒和,谓同修也。二、见和,谓同解也。三、身和,谓同住也。四、利和,谓同均也。五、口和,谓无诤也。六、意和,谓同悦也。以此理事二和名为僧伽,僧伽者,和合之义也。见名义集一。
【佛学常见辞汇】
理和和事和。理和是二乘圣者共同断除见思二惑,及共同證悟无为的道理;事和是对凡僧而言,共有六种,即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以上理事二和,名为僧伽,即和合众的意思。
三和
【佛学大辞典】
(名数)言根境识之三事和合也。依之而生触之心所。唯识论三曰:「根境识互相随顺,故名三和,触依彼生。」
【佛学常见辞汇】
指根、境、识三事和合,唯识论说:「根境识互相随顺,故名三和,触依彼生。」
(名数)言根境识之三事和合也。依之而生触之心所。唯识论三曰:「根境识互相随顺,故名三和,触依彼生。」
【佛学常见辞汇】
指根、境、识三事和合,唯识论说:「根境识互相随顺,故名三和,触依彼生。」
大和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受戒之师,谓为和尚。和尚之年长德高者,称为大。【又】(职位)西晋怀帝永嘉四年天竺之佛图澄至,石季龙倾心事之,号为大和尚,见佛祖统纪三十六。
【俗语佛源】
也写作「大和上」,通常用于敬称年高德劭的僧人。如日本人称鉴真为「唐大和上」。一般也用以称寺庙中的方丈、住持。如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四谓:「沙门住方丈领众者,俗尊之曰大和尚。」中国第一个使用「大和尚」称号的,是晋代高僧佛图澄。清·艾衲居士《豆棚闲话》第六则说:「考得大和尚三字,乃是晋朝石勒的时节,有个佛图澄,自已称道。其实他是个圣僧,看那石勒皇帝,就如海上鸥鸟一般。神通广大,能知过去未来,俨然一尊燃灯古佛,自然动人钦敬。」据《晋书·艺术传·佛图澄》及《神僧传》卷一等记载:佛图澄原是天竺人,少学道术。来洛阳时,自称已有一百多岁。关于他,有种种神异的传说。后赵主石勒询以军国大事,屡有应验,因尊称佛图澄为大和尚。(李明权)
(术语)受戒之师,谓为和尚。和尚之年长德高者,称为大。【又】(职位)西晋怀帝永嘉四年天竺之佛图澄至,石季龙倾心事之,号为大和尚,见佛祖统纪三十六。
【俗语佛源】
也写作「大和上」,通常用于敬称年高德劭的僧人。如日本人称鉴真为「唐大和上」。一般也用以称寺庙中的方丈、住持。如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四谓:「沙门住方丈领众者,俗尊之曰大和尚。」中国第一个使用「大和尚」称号的,是晋代高僧佛图澄。清·艾衲居士《豆棚闲话》第六则说:「考得大和尚三字,乃是晋朝石勒的时节,有个佛图澄,自已称道。其实他是个圣僧,看那石勒皇帝,就如海上鸥鸟一般。神通广大,能知过去未来,俨然一尊燃灯古佛,自然动人钦敬。」据《晋书·艺术传·佛图澄》及《神僧传》卷一等记载:佛图澄原是天竺人,少学道术。来洛阳时,自称已有一百多岁。关于他,有种种神异的传说。后赵主石勒询以军国大事,屡有应验,因尊称佛图澄为大和尚。(李明权)
大和竭罗
【佛学大辞典】
(佛名)Di^pam%kara,又曰提和竭,提洹竭。佛名。译言燃灯,锭光。玄应音义三曰:「提和竭,或云提和竭罗,此云锭光,亦曰燃灯佛是也。」可洪音义二曰:「提洹竭,中户官反,亦云提和竭,此云锭光,即燃灯佛也。」
(佛名)Di^pam%kara,又曰提和竭,提洹竭。佛名。译言燃灯,锭光。玄应音义三曰:「提和竭,或云提和竭罗,此云锭光,亦曰燃灯佛是也。」可洪音义二曰:「提洹竭,中户官反,亦云提和竭,此云锭光,即燃灯佛也。」
大珠和尚
【佛学大辞典】
(人名)唐沙门慧海俗姓朱。建州人。依越大云寺道智和尚受业。至江西参马祖得悟。马祖谓众,越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众中有知师姓朱者,迭相推识结契。时号大珠和尚也。
(人名)唐沙门慧海俗姓朱。建州人。依越大云寺道智和尚受业。至江西参马祖得悟。马祖谓众,越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众中有知师姓朱者,迭相推识结契。时号大珠和尚也。
大通和尚
【佛学大辞典】
(人名)五祖宏忍大师弟子神秀上座之谥号也。
(人名)五祖宏忍大师弟子神秀上座之谥号也。
口和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异口同音也。行事钞下之一曰:「口和赏劳。」
(杂语)谓异口同音也。行事钞下之一曰:「口和赏劳。」
太子和休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与太子刷护经同本。
(经名)一卷,失译。与太子刷护经同本。
不和合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廿四不相应行之一。色心之诸法众缘不和合也。
(术语)廿四不相应行之一。色心之诸法众缘不和合也。
六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和敬之略。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六和敬)
(名数)六和敬之略。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六和敬)
六和敬
【佛学大辞典】
(名数)僧以和合为义。和合有二义:一理和,同證灭理也,是在见道以上之圣者。二事和,此有六种,即六种敬具也。属于见道以前之凡僧。一、身和敬,同礼拜等之身业也。二、口和敬,同赞咏等之口业也。三、意和敬,同信心等之意业也。四、戒和敬,同戒法也。五、见和敬,同空等之见解也。六、利和敬,同衣食等之利也。或名行和敬,同修行也。或名学和敬,与行和敬言别意同。或名施和敬,同布施之行法也。旧译仁王经下曰:「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谓三业、同戒、同见、同学。」本业璎珞经上曰:「所谓六和敬:三业、同戒、同见、同行。」嘉祥仁王经疏下曰:「馀经以同利为六也。」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谓之为和。内自谦卑,名之为敬。(中略)一同戒和敬,二同见和敬,三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五口慈和敬,六意慈和敬。」大乘义章十二曰:「六名是何?一身业同,二口业同,三意业同,四同戒,五同施,六同见。」行事钞上一之四曰:「和者有六:戒见利三名体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已去名理和,所證同故内凡已还名事和,即六和也。」祖庭事苑五曰:「六和:一身和,共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事。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
【佛学常见辞汇】
僧是和合的意义,而和合复具有二义,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是證择灭,就是大家一同修證此共同选择的寂灭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项,即所谓六和敬。一、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二、口和无诤,是言语的不起争论;三、意和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见和同解,是见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体均沾。请参见附表。
六 ┌理 和──證择灭
和 ─┤ ┌身口同住
敬 │ │口和无诤
└事 和 │意和同悦
│戒和同修
│见和同解
└利和同均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和敬者,和同爱敬也。此六者,通名和敬。盖外同他善,谓之和;内自谦卑,谓之敬。今称僧为六和,盖出于此。
〔一、同戒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理,知罪不可得,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理,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戒善,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戒和敬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同见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理,而能了知诸法本无所得,亦无所知见,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因此知见,必得种智圆明,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见和敬也。(种智者,即一切种智也。)
〔三、同行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行,而能了知无作无行,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行,以方便善巧,同修诸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诸行,渐积功德,当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行和敬也。
〔四、身慈和敬〕,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与众生,一切乐事,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金刚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名身慈和敬也。(金刚者,言法性之身不可坏。)
〔五、口慈和敬〕,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与众生说一切法,令其得乐,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上上清净口业,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口慈和敬也。(上上,谓佛也。)
〔六、意慈和敬〕,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众生诸根性欲,与众生乐,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名意慈和敬也。
(名数)僧以和合为义。和合有二义:一理和,同證灭理也,是在见道以上之圣者。二事和,此有六种,即六种敬具也。属于见道以前之凡僧。一、身和敬,同礼拜等之身业也。二、口和敬,同赞咏等之口业也。三、意和敬,同信心等之意业也。四、戒和敬,同戒法也。五、见和敬,同空等之见解也。六、利和敬,同衣食等之利也。或名行和敬,同修行也。或名学和敬,与行和敬言别意同。或名施和敬,同布施之行法也。旧译仁王经下曰:「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谓三业、同戒、同见、同学。」本业璎珞经上曰:「所谓六和敬:三业、同戒、同见、同行。」嘉祥仁王经疏下曰:「馀经以同利为六也。」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谓之为和。内自谦卑,名之为敬。(中略)一同戒和敬,二同见和敬,三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五口慈和敬,六意慈和敬。」大乘义章十二曰:「六名是何?一身业同,二口业同,三意业同,四同戒,五同施,六同见。」行事钞上一之四曰:「和者有六:戒见利三名体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已去名理和,所證同故内凡已还名事和,即六和也。」祖庭事苑五曰:「六和:一身和,共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事。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
【佛学常见辞汇】
僧是和合的意义,而和合复具有二义,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是證择灭,就是大家一同修證此共同选择的寂灭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项,即所谓六和敬。一、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二、口和无诤,是言语的不起争论;三、意和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见和同解,是见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体均沾。请参见附表。
六 ┌理 和──證择灭
和 ─┤ ┌身口同住
敬 │ │口和无诤
└事 和 │意和同悦
│戒和同修
│见和同解
└利和同均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和敬者,和同爱敬也。此六者,通名和敬。盖外同他善,谓之和;内自谦卑,谓之敬。今称僧为六和,盖出于此。
〔一、同戒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理,知罪不可得,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理,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戒善,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戒和敬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同见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理,而能了知诸法本无所得,亦无所知见,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因此知见,必得种智圆明,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见和敬也。(种智者,即一切种智也。)
〔三、同行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行,而能了知无作无行,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行,以方便善巧,同修诸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诸行,渐积功德,当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行和敬也。
〔四、身慈和敬〕,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与众生,一切乐事,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金刚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名身慈和敬也。(金刚者,言法性之身不可坏。)
〔五、口慈和敬〕,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与众生说一切法,令其得乐,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上上清净口业,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口慈和敬也。(上上,谓佛也。)
〔六、意慈和敬〕,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众生诸根性欲,与众生乐,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名意慈和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