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009,分201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致和
和年
应和
未和
和睦
仁和
微和
赓和
求和
和众
和衷
布和
和畅
和叔
和仲
《漢語大詞典》:致和
谓人事极其和顺。 唐 严维 《奉和皇甫大夫祈雨应时雨降》:“致和知必感,岁旱未书灾。”
《骈字类编》:和年
开元礼璇玑齐运玉烛和年
分类:和年
《國語辭典》:应和(應和)  拼音:yìng hè
1.呼应、响应。《汉书。卷七○。陈汤传》:「时康居兵万馀骑分为十馀处,四面环城,亦与相应和。」《宋书。卷七四。沈攸之传》:「敬儿、文和斩其使,驰表以闻;柏年、道和、佩玉怀两端,密相应和。」
2.酬答、应答。汉。桓谭新论〉:「哀帝时,有老人范兰,言年三百岁,初与人相见,则喜而相应和,再三,则骂而逐人。」
《韵府拾遗 个韵》:未和
晋书庾阐传阐见贾谊遗象吊之曰张高弦悲声激柱落清唱未和而桑濮代作
《國語辭典》:和睦  拼音:hé mù
彼此相处亲爱和善。《左传。成公十六年》:「用利而事节,时顺而物成,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文明小史》第二九回:「两人素常和睦,赶办公事,从来没有什么推诿。」
《漢語大詞典》:仁和
仁爱温和。礼记·儒行:“温良者,仁之本也……歌乐者,仁之和也。”魏书·游明根传:“ 明根 歷官内外五十餘年,处身以仁和。”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上:“内子性仁和,闻之无难色。”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三:“ 赵君 ( 赵明诚 )仁和茂才,好古士也,收藏金石至四千餘种。”
分類:仁爱温和
《漢語大詞典》:微和
(1).轻微的暖气。 晋 陶潜 《拟古》诗之七:“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唐 方干 《闰春》诗:“羃羃復苍苍,微和傍早阳。” 清 黄遵宪 《春夜招乡人饮》诗:“春风漾微和,吹断帘前雪。”
(2).稍为暖和。 唐 元稹 《和乐天早春见寄》:“雨香云澹觉微和,谁送春声入棹歌。”
《漢語大詞典》:赓和(賡和)
续用他人原韵或题意唱和。新唐书·刘太真传:“ 德宗 以天下平, 贞元 四年九月,詔羣臣宴 曲江 ,自为诗,敕宰相择文人賡和。” 明 李唐宾《梧桐叶》第一折:“ 云英 ,你是裙釵女流之辈,何故賡和他人词章?岂不出丑。” 清 褚人穫 《坚瓠二集·僧妓相讥》:“ 苏东坡 与僧 佛印 、妓 琴操 ,每相往来,饮酒賡和。”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卷二:“诗载 松寿堂 《大梁集》中,賡和者廿餘人。”
《國語辭典》:求和  拼音:qiú hé
请求和平相处。常为战败或情势不利的一方,向对方请求停战。《战国策。赵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三国演义》第六八回:「若与久战,大损士卒,不若求和安民为上。」
《漢語大詞典》:和众(和衆)
(1).佛教语。僧众。 唐 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见客僧创来入寺,於五日内,和众与其好食,冀令解息。”
(2).使百姓和顺。 唐 黄滔 《多宝塔碑记》:“至如戢兵保土,安民和众之类,亦犹川陆之徂 秦 适 洛 焉。” 清 梅曾亮 《赠林侍郎序》:“然后能勤民急公,丰财和众,礼俗达而政教成。”
《漢語大詞典》:和衷
和善。《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 孔 传:“衷,善也。以五礼正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后多以“和衷”指和睦同心。宋史·吴潜传:“﹝陛下﹞明詔二三大臣,和衷竭虑,力改絃辙,收召贤哲,选用忠良。”明史·邹元标传:“臣谓今日急务,惟朝臣和衷而已。” 清 龚自珍 《上大学士书》:“欲名实之符,莫如添 汉 侍读一员,在厅掌印,与 满 侍读和衷办事。” 蔡元培 《在北大话别会之演说词》:“校中组织很周密,职员办事很能和衷……我没有什么不放心的事了。”
《分类字锦》:布和
唐无名氏箫韶九成赋布和以调其性宣乐以察其俗
册府元龟唐太宗贞观二十年七月甲辰制曰每欲时巡因而布和
《國語辭典》:和畅(和暢)  拼音:hé chàng
和顺舒畅。晋。王羲之 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骈字类编》:和叔
书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
分类:和叔
《骈字类编》:和仲
书分命和仲宅西曰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