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7,分9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下一页
禅和子
禅和者
断和
鹊巢和尚
苏和呵
痒和子
六和合众
因缘和合
和合性
和光接物
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
和尚在钵盂在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
佛类词典(续上)
禅和禅和子
禅和者
断和
鹊巢和尚
苏和呵
痒和子
六和合众
因缘和合
和合性
和光接物
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
和尚在钵盂在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
禅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禅和子,禅和者。参禅之人也。和子,和者,亲人之语。碧岩六十三则著语曰:「杜撰禅和,如麻似粟。」六祖坛经御序曰:「越之南有禅和者卢慧能。」碧岩二则评唱曰:「如今禅和子,问著也道,我亦不知不会。」
【佛学常见辞汇】
又叫做禅和子,即参禅的人。
(术语)又曰禅和子,禅和者。参禅之人也。和子,和者,亲人之语。碧岩六十三则著语曰:「杜撰禅和,如麻似粟。」六祖坛经御序曰:「越之南有禅和者卢慧能。」碧岩二则评唱曰:「如今禅和子,问著也道,我亦不知不会。」
【佛学常见辞汇】
又叫做禅和子,即参禅的人。
禅和子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禅和同。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禅和)
【俗语佛源】
俗称参禅的人。也指禅僧,和尚。「和」,有亲和的意思。如宋·圆悟《碧岩录》第二则评唱:「如今禅和子,问著也道:我亦不知不会。」又如《水浒传》第五八回:「当日便收拾腰包行李棚头笠,只做禅和子打扮。」也可以省称「禅和」。如元·无名氏《猿听经》第四折:「大众,还有精进的佛子,俊秀禅和,未悟宗机,再来问答,有也是无?」(李明权)
(术语)与禅和同。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禅和)
【俗语佛源】
俗称参禅的人。也指禅僧,和尚。「和」,有亲和的意思。如宋·圆悟《碧岩录》第二则评唱:「如今禅和子,问著也道:我亦不知不会。」又如《水浒传》第五八回:「当日便收拾腰包行李棚头笠,只做禅和子打扮。」也可以省称「禅和」。如元·无名氏《猿听经》第四折:「大众,还有精进的佛子,俊秀禅和,未悟宗机,再来问答,有也是无?」(李明权)
禅和者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禅和子同。
(术语)与禅和子同。
断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彼此有争,则断事之人,断其是非,使两者和。
(术语)彼此有争,则断事之人,断其是非,使两者和。
鹊巢和尚
【佛学大辞典】
(人名)鸟巢禅师之别称。
(人名)鸟巢禅师之别称。
苏和呵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苏波诃)。
(术语)(参见:苏波诃)。
痒和子
【佛学大辞典】
(杂名)如意之异名。
(杂名)如意之异名。
六和合众
【佛学常见辞汇】
即僧伽。
即僧伽。
因缘和合
【佛学常见辞汇】
由因与缘的和合而成。天地间一切万物,都是由自因(亲因)与缘(助缘)和合而成的。
由因与缘的和合而成。天地间一切万物,都是由自因(亲因)与缘(助缘)和合而成的。
和合性
【佛学常见辞汇】
在因果中,缘众和合,名为和合性。
在因果中,缘众和合,名为和合性。
和光接物
【佛学常见辞汇】
和光即和其光同其尘的意思,指与尘俗人共处时要有谦和明智的态度,接物即待人接物的意思,亦即人与人之间的交际。
和光即和其光同其尘的意思,指与尘俗人共处时要有谦和明智的态度,接物即待人接物的意思,亦即人与人之间的交际。
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
【俗语佛源】
「丈二和尚」指寺庙中比较高大的诸天、罗汉等塑像。俗用「和尚」来称呼罗汉等,也是可以的。例如,佛经上常有这一类话:「(佛)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大比丘」就是大和尚,其中包括罗汉等佛弟子。显然,人们无法用手触摸到高大的塑像,因而用「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比喻弄不明情况,搞不清底细。如明·周楫《西湖二集》卷二八:「丈二长的和尚,摸不著头脑。」(李明权)
「丈二和尚」指寺庙中比较高大的诸天、罗汉等塑像。俗用「和尚」来称呼罗汉等,也是可以的。例如,佛经上常有这一类话:「(佛)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大比丘」就是大和尚,其中包括罗汉等佛弟子。显然,人们无法用手触摸到高大的塑像,因而用「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比喻弄不明情况,搞不清底细。如明·周楫《西湖二集》卷二八:「丈二长的和尚,摸不著头脑。」(李明权)
和尚在钵盂在
【俗语佛源】
「钵」是梵语钵多罗patra的省音译,意译为「盂」,合称「钵盂」。钵盂用泥、铁等制作,扁圆形,口略小,是和尚用来化缘的食器,也是和尚随身携带的「六物」之一。因此,俗语说「和尚在钵盂在」。或比喻一事物的存在要依赖另一事物的存在。如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二折:「恁时节和尚在钵盂在,今日个福气衰,看何时冤业解。」或比喻不知是谁。如元·朱凯《昊天塔》第三折:「知道是和尚在钵盂在,知道是他受苦也俺受苦。」(李明权)
「钵」是梵语钵多罗patra的省音译,意译为「盂」,合称「钵盂」。钵盂用泥、铁等制作,扁圆形,口略小,是和尚用来化缘的食器,也是和尚随身携带的「六物」之一。因此,俗语说「和尚在钵盂在」。或比喻一事物的存在要依赖另一事物的存在。如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二折:「恁时节和尚在钵盂在,今日个福气衰,看何时冤业解。」或比喻不知是谁。如元·朱凯《昊天塔》第三折:「知道是和尚在钵盂在,知道是他受苦也俺受苦。」(李明权)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俗语佛源】
佛寺,在梵语中叫做僧伽蓝(Sangharama)亦省为伽蓝,意译为众园、僧院。佛教传入中国后,借用中国古代官署鸿胪寺、太常寺等名称,称为寺、佛寺。民间又借用祭神祭祖的祠庙,称为庙,或连称为寺庙。和尚住在寺庙里,以寺庙为家。俗语「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比喻无论如何都躲不过,逃不了。如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六:「他一家子在这儿,他的房子地在这儿,他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较早见于《儒林外史》第五四回,作「躲得和尚躲不得寺」;「你不要慌,躲得和尚躲不得寺,我自然有个料理,你明日到我寓所来。」这句俗语变式较多,不再一一举例。(李明权)
佛寺,在梵语中叫做僧伽蓝(Sangharama)亦省为伽蓝,意译为众园、僧院。佛教传入中国后,借用中国古代官署鸿胪寺、太常寺等名称,称为寺、佛寺。民间又借用祭神祭祖的祠庙,称为庙,或连称为寺庙。和尚住在寺庙里,以寺庙为家。俗语「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比喻无论如何都躲不过,逃不了。如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六:「他一家子在这儿,他的房子地在这儿,他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较早见于《儒林外史》第五四回,作「躲得和尚躲不得寺」;「你不要慌,躲得和尚躲不得寺,我自然有个料理,你明日到我寓所来。」这句俗语变式较多,不再一一举例。(李明权)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
【俗语佛源】
寺院中一般有大钟、堂钟和殿钟。按寺院的制度,凡遇法会、集众、食时、寝前及僧人寂灭等,都要撞钟。撞钟有一定的规则与技巧,其作用大致有三个:警觉、号令和报时。《敕修百丈清规·法器章》指出:「大钟,丛林召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可见撞钟的重要作用是警觉僧众,消除昏惰,精进修持。就其原义来说,「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意为要做好一日和尚,就有撞好一日钟,暗含每日精进之意。世人一般把和尚看作消极遁世的人,又把和尚同寺院的钟声联系在一起。俗语「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比喻消极应付工作,得过且过地混日子。如《西游记》第十六回:「那道人道:『拜已毕了,还撞钟怎么?』行者方丢了钟杵,笑道:『你那里晓得,我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又如茅盾《子夜》十五:「我早就辞过职了,吴老板还没答应,我只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李明权)
寺院中一般有大钟、堂钟和殿钟。按寺院的制度,凡遇法会、集众、食时、寝前及僧人寂灭等,都要撞钟。撞钟有一定的规则与技巧,其作用大致有三个:警觉、号令和报时。《敕修百丈清规·法器章》指出:「大钟,丛林召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可见撞钟的重要作用是警觉僧众,消除昏惰,精进修持。就其原义来说,「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意为要做好一日和尚,就有撞好一日钟,暗含每日精进之意。世人一般把和尚看作消极遁世的人,又把和尚同寺院的钟声联系在一起。俗语「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比喻消极应付工作,得过且过地混日子。如《西游记》第十六回:「那道人道:『拜已毕了,还撞钟怎么?』行者方丢了钟杵,笑道:『你那里晓得,我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又如茅盾《子夜》十五:「我早就辞过职了,吴老板还没答应,我只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