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40,分9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和会
和合
和衣
和易
安和
和春
子和
同和
和鸾
和柔
和璧
平和
致和
和年
应和
《國語辭典》:和会(和會)  拼音:hé huì
1.和悦而集会。《书经。康诰》:「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
2.和睦、融洽。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三折:「为甚我今日媒人根前,做小伏低,教他款慢里,劝谏的俺夫妻和会。」
3.和平会议的缩称。指战争结束后,双方为求休战及和睦相处所举行的会议。如巴黎和会。
《國語辭典》:和合  拼音:hé hé
1.和谐好合。《史记。卷四四。魏世家》:「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2.寒山与拾得二僧。《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你不知,我买来供奉和合利市哥哥的。」
《國語辭典》:和衣  拼音:hé yī
多指睡觉时,穿著衣服,不解衣物。《三国演义》第四五回:「瑜和衣卧倒,呕吐狼藉。」《红楼梦》第八回:「晴雯向里间炕上呶嘴。宝玉一看,只见袭人和衣睡著在那里。」
《國語辭典》:和易  拼音:hé yì
态度温和,平易近人。《礼记。郊特牲》唐。孔颖达。正义:「乐主和易,今奏此肆夏,大响道奏,主人和易,严敬于宾也。」
《國語辭典》:安和  拼音:ān hé
1.安定平和。《书经。周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唐。孔颖达。正义:「司徒主国教化,布五常之教,以安和天下众民。」唐。元结 夏侯岳州表:「公能请正宽恕,静以理之,故其人安和而服悦,为当时法则。」
2.安好、平安。唐。韩愈〈与大颠师书〉:「孟夏渐热,惟道体安和。」
《骈字类编》:和春
王赞 三月三日诗猗猗季月穆穆和春李衢春雪诗 轻摇梅共笑,飞弱柳和春。
分类:和春
《分类字锦》:子和
易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漢語大詞典》:同和
(1).彼此和谐;相互协和。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国语·齐语:“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 唐 韩愈 《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天子无东顾之忧,方伯有同和之美。”
(2).谓与……同样和煦。形容仁爱。 唐 李商隐 《献河东公启》之一:“伏惟尚书春日同和,秋霜共烈。”
《國語辭典》:和鸾(和鸞)  拼音:hé luán
系在车上的铃铛。《诗经。小雅。蓼萧》:「既见君子,鞗革忡忡,和鸾雍雍,万福攸同。」《文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鸣和鸾,扬乐颂。」
《漢語大詞典》:和柔
(1).宽和柔顺。晏子春秋·问下二十:“事君之伦,知虑足以安国……和柔足以怀众。”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於上。”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 世南 外和柔而内忠直。” 明 李贽 《〈龙谿先生文录抄〉序》:“先生少壮至老,一味和柔,大同无我。”
(2).犹和软。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
(3).谓柔媚宜人。 宋 叶适 《与英上游紫霄观短歌》:“景物已和柔,川原倍敷荣。” 宋 刘克庄 《八声甘州·雁》词:“归兴何妨待,风景和柔。” 清 黄鷟来 《雨中感怀》诗:“朱阳蔼江郭,首夏渐和柔。”
《國語辭典》:和璧  拼音:hé bì
楚人卞和所得的璞玉。参见「和氏璧」条。《文选。曹丕。与钟大理书》:「和璧入秦,相如抗节。」
分類:和璧
《國語辭典》:和氏璧  拼音:hé shì bì
春秋时楚人卞和自楚国山中得一玉璞,献给楚厉王,经玉工鉴定其为普通的石头,厉王以卞和撒谎欺骗,乃刖其左脚。后武王即位,卞和再献,仍视为石头,卞和又被刖去右足。至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石至荆山下大哭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命玉工加以琢磨,终得一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也称为「和璧」。
《國語辭典》:平和  拼音:píng hé
1.平正和谐、调和。《左传。昭公元年》:「于是有烦手淫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
2.安定、平稳。如:「近来局势平和。」《隋书。卷二○。天文志中》:「斗星盛明,王道平和,爵禄行。」
《漢語大詞典》:致和
谓人事极其和顺。 唐 严维 《奉和皇甫大夫祈雨应时雨降》:“致和知必感,岁旱未书灾。”
《骈字类编》:和年
开元礼璇玑齐运玉烛和年
分类:和年
《國語辭典》:应和(應和)  拼音:yìng hè
1.呼应、响应。《汉书。卷七○。陈汤传》:「时康居兵万馀骑分为十馀处,四面环城,亦与相应和。」《宋书。卷七四。沈攸之传》:「敬儿、文和斩其使,驰表以闻;柏年、道和、佩玉怀两端,密相应和。」
2.酬答、应答。汉。桓谭新论〉:「哀帝时,有老人范兰,言年三百岁,初与人相见,则喜而相应和,再三,则骂而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