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伛和拘舍罗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参见:沤和拘舍罗)
钵和罗
【佛学大辞典】
(术语)Prava%rana,又作钵和罗,钵和兰。玄应师之说,安居竟谓为自恣日。即七月十五日也。此日供养三宝之饭食,谓为钵罗,译曰自恣食。宗密师之说,钵和罗为钵多罗之误。玄应音义五曰:「钵和罗,亦言钵多罗,梵音讹转,此云自恣食也。」盂兰盆经曰:「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同宗密疏曰:「钵和罗饭者,钵中饭也。梵云钵多罗,此云应器。和字讹也,今时但云钵者略也。」两解共误。(参见:自恣)
自恣
【佛学大辞典】
(仪式)梵云prava%ran!a钵刺婆刺拿。旧翻自恣,新译随意。夏安居之竟日即在旧律为七月十六日,在新律为八月十六日,使他清众恣举己所犯之罪对他比丘而忏悔之,故曰自恣。又云随意,又随他人之意而恣举其所犯,故云随意。寄归传二曰:「梵云钵刺婆刺拿,译为随意,亦是饱足义,亦是随他人意举其所犯。」
【佛学常见辞汇】
僧众于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已毕,便在大会中,任由众人恣举自己所犯之罪,并对著其他比丘作忏悔,叫做自恣,又名随意,即可以任由他人随意检举自己的罪过。
沤和拘舍罗
【佛学大辞典】
(术语)Upa%yakaus/aiya,又作沤和俱舍罗,伛和拘舍罗。译曰方便胜智,善巧方便,方便善巧。法华义疏四上曰:「外国称伛和拘舍罗,沤和称为方便,拘舍罗称为胜智。」可洪音义五曰:「沤和拘舍罗,亦云忧波憍舍罗,此云妙,亦云善巧方便。」放光般若经行瑫音义曰:「沤和上乌候反,下或作和,沤和拘舍罗,此云方便。」华严疏钞十四曰:「沤和俱舍罗,此云方便善巧。」
沤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作沤和。(参见:沤和拘舍罗)。
遮迦和
【佛学大辞典】
(地名)山名。(参见:烁迦罗)
頞多和
【佛学大辞典】
(经名)(参见:頞多和耆)。
頞多和耆
【佛学大辞典】
(经名)经名。慧琳音义五十七曰:「頞多和,西国经名。」
頞多和耆
【佛学大辞典】
(经名)经名。慧琳音义五十七曰:「頞多和,西国经名。」
頞多和耆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頞多和多耆经,一卷,失译。说布施之事。
颰陀和
【佛学大辞典】
(菩萨)又作婆陀和,跋陀婆罗,跋陀罗婆梨。菩萨名。译曰贤护。(参见:贤护)
颰陀和罗
【佛学大辞典】
(菩萨)见颰陀条。
学和敬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六和敬)
六和敬
【佛学大辞典】
(名数)僧以和合为义。和合有二义:一理和,同證灭理也,是在见道以上之圣者。二事和,此有六种,即六种敬具也。属于见道以前之凡僧。一、身和敬,同礼拜等之身业也。二、口和敬,同赞咏等之口业也。三、意和敬,同信心等之意业也。四、戒和敬,同戒法也。五、见和敬,同空等之见解也。六、利和敬,同衣食等之利也。或名行和敬,同修行也。或名学和敬,与行和敬言别意同。或名施和敬,同布施之行法也。旧译仁王经下曰:「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谓三业、同戒、同见、同学。」本业璎珞经上曰:「所谓六和敬:三业、同戒、同见、同行。」嘉祥仁王经疏下曰:「馀经以同利为六也。」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谓之为和。内自谦卑,名之为敬。(中略)一同戒和敬,二同见和敬,三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五口慈和敬,六意慈和敬。」大乘义章十二曰:「六名是何?一身业同,二口业同,三意业同,四同戒,五同施,六同见。」行事钞上一之四曰:「和者有六:戒见利三名体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已去名理和,所證同故内凡已还名事和,即六和也。」祖庭事苑五曰:「六和:一身和,共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事。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
【佛学常见辞汇】
僧是和合的意义,而和合复具有二义,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是證择灭,就是大家一同修證此共同选择的寂灭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项,即所谓六和敬。一、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二、口和无诤,是言语的不起争论;三、意和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见和同解,是见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体均沾。请参见附表。
六  ┌理 和──證择灭
和 ─┤    ┌身口同住
敬  │    │口和无诤
└事 和 │意和同悦
│戒和同修
│见和同解
└利和同均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和敬者,和同爱敬也。此六者,通名和敬。盖外同他善,谓之和;内自谦卑,谓之敬。今称僧为六和,盖出于此。
〔一、同戒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理,知罪不可得,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理,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戒善,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戒和敬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同见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理,而能了知诸法本无所得,亦无所知见,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因此知见,必得种智圆明,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见和敬也。(种智者,即一切种智也。)
〔三、同行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行,而能了知无作无行,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行,以方便善巧,同修诸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诸行,渐积功德,当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行和敬也。
〔四、身慈和敬〕,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与众生,一切乐事,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金刚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名身慈和敬也。(金刚者,言法性之身不可坏。)
〔五、口慈和敬〕,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与众生说一切法,令其得乐,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上上清净口业,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口慈和敬也。(上上,谓佛也。)
〔六、意慈和敬〕,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众生诸根性欲,与众生乐,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名意慈和敬也。
赖吒和罗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中阿含第十三赖吒和罗经之别译也。记赖吒和罗之出家得道及为父母说法。
赖吒和罗所问太子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德光太子经之异名,佛对赖吒和罗比丘所问说大乘之行法及德光太子之行历。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五分律之具名。三十卷,宋佛陀什等译。和醯之梵语末详。
檀特罗和
【佛学大辞典】
(地名)Dan!d!avara,林名。翻梵语九曰:「檀特罗和,应云檀荼波罗。译曰:檀荼者罚,波罗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