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010,分201页显示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随和
随和
辑和
委和
和解
和解
和林
追和
敷和
兴和
愆和
违和
和丸
祥和
节和
《國語辭典》:随和(隨和)  拼音:suí hé
1.随侯之珠和卞和之璧。二者都是珍美至宝。《楚辞。王褒。九怀。株昭》:「瓦砾进宝兮,捐弃随和。」也作「隋和」。
2.比喻人的才德优美。《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材怀随和,行若由夷。」
《國語辭典》:随和(隨和)  拼音:suí he
性情温和,容易相处。《红楼梦》第二二回:「他们既随和,你也随和,岂不大家彼此有趣?」《官话指南。卷一。应对须知》:「你的性子太耿直,也得随和些儿才好。」
《國語辭典》:随和(隨和)  拼音:suí hè
随声附和。《汉书。卷六七。梅福传》:「求党与,索随和。」
《漢語大詞典》:辑和(輯和)
团结和睦。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元二十一年:“ 道子 欲辑和内外,乃深布腹心於 恭 ,冀除旧恶。” 明 张居正 《答总兵戚南塘授击土蛮之策》:“但古之论战者,亦不全恃甲兵精鋭,尤贵将士辑和。和,则一可当百;不和,虽有众,弗能用也。” 李一 《荆宜施鹤光复记》:“军民辑和,市邑无扰。”
《漢語大詞典》:委和
(1).谓自然所付与的和气。庄子·知北游:“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 宋 苏轼 《告文宣王文》:“一气之委和,与万物之至精,或为 淮夷 之蠙珠,或为云汉之华星。”参见“ 委形 ”。
(2).谓随顺自然。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钻礪过分,则神疲而气衰。” 唐 刘禹锡 《故荆南节度推官董府君墓志》:“迷邦纵性,委和从化。”
《漢語大詞典》:委形
(1).谓自然或人为所付与的形体。庄子·知北游:“ 舜 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郭庆藩 集释引 俞樾 曰:“天地之委形,谓天地所付属之形也。” 唐 白行简 《金跃求为鏌鋣赋》:“金有利用,跃而呈祥。腾沸渭之炎彩,耀赫奕之雄光,始则沉潜,将委形於锻铸,终能踊跃,求效用於锋鋩。” 金 王若虚 《白发叹》诗:“区区亦何必,此身终委形。”
(2).置身。《晋书·皇甫谧传》:“或谓 謐 曰:‘富贵人之所欲,贫贱人之所恶,何故委形待於穷而不变乎?’” 元 袁桷 《送马伯庸御史奉使河西》诗之六:“其西何寥寥,云有古先生。巖居时一食,委形澹无营。”
《國語辭典》:和解  拼音:hé jiě
1.双方停止争执,归于和平。《三国演义》第七回:「见在磐河厮杀,宜假天子之诏,差人往和解之。」
2.法律上谓当事人约定,互相让步,以终止争执或防止争执发生之契约。
《漢語大詞典》:和解
犹溶解。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笨麴并酒:“﹝作白醪酒法﹞凡三酘。济,令清,又炊一斗米酘酒中,搅令和解。”
分類:溶解
《国语辞典》:和林  拼音:hé lín
地名。位于外蒙古杭爱山东麓,库伦西南,原为元朝的故都,现已成荒漠旷野。
《漢語大詞典》:追和
后人和前人的诗。 宋 苏轼 《和陶〈归去来兮辞〉》诗序:“ 子瞻 謫居 昌化 ,追和 渊明 《归去来辞》。” 宋 陆游 《跋吕成尗和东坡尖叉韵雪诗》:“古诗有倡有和,有杂拟、追和之类。”
分類:后人前人
《漢語大詞典》:敷和
犹敦睦。 唐 柳宗元 《唐故朝散大夫永州刺史崔公墓志》:“勃焉而兴,披草从龙,布令诸夏,敷和六戎。”
分類:敦睦
《国语辞典》:兴和(兴和)  拼音:xīng hé
充满朝气与祥和。如:「家业兴和」。
《漢語大詞典》:愆和
失和。明史·弋谦传:“今自去冬无雪,春亦少雨,阴阳愆和,必有其咎。”明史·郑三俊传:“帝以阴阳愆和,命司礼中官録囚,流徒以下皆减等。”
分類:失和
《國語辭典》:违和(違和)  拼音:wéi hé
身体气血失调而生病。多用为称人生病的客套词。《南史。卷七三。孝义传上。刘沨传》:「公去岁违和,今欲发动。」《初刻拍案惊奇》卷八:「令亲外太妈陆氏,身体违和,特地叫我寄信。」
《漢語大詞典》:和丸
比喻母亲教子勤学。 明 汪廷讷 《狮吼记·抚儿》:“他和丸不厌朝和暮,你反哺休忘桑与榆。” 明 袁宏道 《寿洪太母七十序》:“母攻苦茹酸,和丸课子。” 清 黄任 《廖恭人六十寿》诗:“椎髻支持报廉吏,和丸辛苦鞠诸孤。”参见“ 和熊 ”。
《國語辭典》:和熊  拼音:hé xióng
唐代柳仲郢幼年嗜学,其母曾和熊胆丸,使柳夜咀咽以助勤。见《新唐书。卷一六三。柳公绰传》。
《國語辭典》:祥和  拼音:xiáng hé
1.祥瑞和顺、良善和睦。如:「化暴戾为祥和。」「温馨的家庭瀰漫著一片祥和之气。」
2.慈祥和蔼。如:「神态祥和」、「样貌祥和」。
《漢語大詞典》:节和(節和)
节令和顺。 晋 陶潜 《桃花源》诗:“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