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40,分90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和气
宣和
和之
中和
阳和
太和
和平
和风
清和
元和
羲和
风和
相和
和尚
至和
《國語辭典》:和气(和氣)  拼音:hé qì
1.天地间阴阳调合而成的气,万物由此而生。唐。刘商金井歌〉:「文明化洽天地清,和气氤氲孕至灵。」
2.态度温和可亲。《儒林外史》第四回:「范家老奶奶,我们自小看见他的,是个和气不过的老人家。」
3.和睦融洽。《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大家各管各业,和气过日子罢了。」
《國語辭典》:宣和  拼音:xuān hé
1.发抒调和。《文选。嵇康。琴赋序》:「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唐。白居易 为人上宰相书:「然则匡辅缉熙宣和之道,某虽不敏,尝闻于师焉。」
2.宋朝徽宗的年号(西元1119~1125)。
《骈字类编》:和之
礼记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喜则天下和之 周礼弓人六材既具巧者和之
分类:和之
《國語辭典》:中和  拼音:zhōng hé
1.儒家以中正平和为中庸之道的精神修养。后亦泛指平衡稳定、不受干扰的状态。《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荀子。致士》:「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
2.中和反应的简称。参见「中和反应」条。
3.地名。隶属新北市中和区,北侧紧临板桥区,南接土城、新店,东界永和区。以旧时的中坑、漳和二庄而得名。
《國語辭典》:阳和(陽和)  拼音:yáng hé
温暖和畅的春气。《后周。庾信。移虏留使文》:「阳和既动,泽渐万邦。」汉。蔡琰胡笳十八拍〉:「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
《國語辭典》:太和  拼音:tài hé
1.阴阳会合,冲和之气。《汉书。卷一○○。叙传上》:「是以六合之内,莫不同原共流,沐浴玄德,禀卬太和。」
2.太平盛世。《文选。曹植。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陶唐之世乎?」
3.年号:(1)三国魏明帝的年号(西元227~232)。(2)北魏孝文帝的年号(西元477~499)。(3)唐朝文宗的年号(西元829~835)。
《漢語大詞典》:大和
(1).一种良弓。周礼·考工记·弓人:“大和无灂。” 郑玄 注:“大和,尤良者也。” 孔颖达 疏:“大和谓九和之弓。以其六材俱善尤良,故无漆灂也。”
(2).非常和协。左传·襄公十三年:“ 晋 国之民,是以大和。”
见“ 太和 ”。
《國語辭典》:和平  拼音:hé píng
1.和洽安宁。《易经。咸卦》:「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2.没有战争的状态。如:「促进世界和平,是人类共同的目标。」
3.温和。如:「药性和平」。
《國語辭典》:和风(和風)  拼音:hé fēng
1.柔和的微风。《文选。潘岳。杨荆州诔》:「苛慝不作,穆如和风。」晋。束晢〈补亡〉诗六首之三:「黮黮重云,习习和风。」
2.气象上指风速自三点五米至五点九米的风。
《國語辭典》:清和  拼音:qīng hé
1.形容天气晴朗和暖。唐。韦庄 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诗:「正是清和好时节,不堪离恨剑门西。」
2.升平的景象。《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海内之气清和咸理。」《梁书。卷五十二。止足传。陶季直传》:「出为冠军司马、东莞太守,在郡号为清和。」
《國語辭典》:元和  拼音:yuán hé
1.太和。《旧唐书。卷一二○。郭子仪传》:「体元和之气,根贞一之德。」
2.汉章帝的年号(西元84~86)。
3.唐宪宗的年号(西元806~820)。
分類:元和年号
《國語辭典》:羲和  拼音:xī hé
1.称唐虞时掌历法之官羲氏及和氏。
2.神话传说中为太阳驾车的人。《广雅。释天》:「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
《骈字类编》:风和(风和)
唐 皮日休 公斋四咏 小桂 影澹雪霁后,香汎风和时。
分类:风和
《國語辭典》:相和  拼音:xiāng hè
互相应和、呼应。《文选。左思。蜀都赋》:「百室离房,机杼相和。」
《國語辭典》:和尚  拼音:hé shàng
弟子对师父的尊称。为胡语的音译,意译亲教师、依学、近诵等。在中国寺院,一般只用来称呼寺院的住持比丘、或年高德劭的比丘。但民间也以和尚泛称男性的出家人。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敢烦和尚相引,瞻仰一遭,幸甚。」
《國語辭典》:至和  拼音:zhì hé
极为调和。《文选。成公绥。啸赋》:「总八音之至和,固极乐而无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