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乐调(樂調)
音律和谐。史记·外戚世家:“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
音乐的声调。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音律:“ 万寳常 尝与人论及乐调,时无乐器,因取前食器及杂物以箸叩之,宫商毕备,谐於丝竹。”
《漢語大詞典》:和奏
和谐地演奏。《诗·小雅·宾之初筵》:“籥舞笙鼓,乐既和奏。”《宋史·乐志九》:“祝辞亦陈,和奏斯徧。”
分類:和谐演奏
《漢語大詞典》:韵合(韻合)
和谐,协调。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术解“ 荀勖 善解音声” 刘孝标 注引 晋 荀绰 《晋后略》:“诸郡舍仓库,或有 汉 时故鐘,以律命之,皆不叩而应,声响韵合,又若俱成。”云笈七籤卷七:“灵音韵合,玉朗禀真。”
分類:和谐协调
《國語辭典》:合手  拼音:hé shǒu
1.一种佛教仪式。两手相合,表示尊敬。也作「合掌」、「合十」。
2.同心协力。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滦阳消夏录五》:「乃多借鸟铳。待其至,合手击之。」
3.适合使用。如:「这件工具用起来很合手。」
《國語辭典》:合掌  拼音:hé zhǎng
1.一种佛教仪式,两掌相合以表示尊敬。《儒林外史》第三八回:「老和尚合掌道:『居士到成都寻著了尊大人,定必寄个信与贫僧。』」《红楼梦》第三四回:「王夫人一闻此言,便合掌念声『阿弥陀佛!』」也作「合十」、「合手」。
2.诗文中对偶意义相同的词句。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耿湋赠田家翁诗:『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閒。』此写出村居景象。但上句语拙,『朝』、『昼』二字合掌。」
《漢語大詞典》:乖和
(1).反常;不和谐。周书·武帝纪上:“乖和爽序,违失先志。”《醒世姻缘传》第三一回:“众生丛业,天心仁爱无穷;诸理乖和,帝德戒惩有警。”
(2).犹违和。指有病。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二十:“上圣体乖和, 冯道 对寝膳之间,动思调卫。”
《國語辭典》:玉羊  拼音:yù yáng
1.用玉雕琢成的羊。《南史。卷七六。隐逸传下。阮孝绪传》:「乳人怜其传重辛苦,辄窃玉羊金兽等物与之。」
2.相传为文教昌明时代所出现的祥瑞异兽。南朝梁。萧统 七契:「灵禽乐囿,仪凤栖堂,太平之瑞宝鼎,乐协之应玉羊。」
《漢語大詞典》:随唱(隨唱)
亦作“ 随倡 ”。 《关尹子·三极》:“天下之理,夫者唱,妇者随。”后因以“随唱”称夫妻恩爱,和谐相处。 明 叶宪祖 《鸾鎞记·鎞订》:“云窗月宇,料得难终傍,待觅个人儿相随唱。” 清 洪升 《长生殿·哭像》:“想当时联鑣游赏,到头来刚做了恁般随倡。”
《漢語大詞典》:协音(協音)
把某字临时改读为某音,以使声韵和谐;也指需临时改读的韵脚。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 焦贡 《易林》……云:‘酒为欢伯,除忧来乐。福喜入门,与君相索。’伯音博,协音也。”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四皓名:“《韩诗》:‘虎有爪兮牛有角,虎可搏兮牛可触。’ 蔡 氏註:‘角、触,协音也。’”参阅 王力 《诗经韵读·对叶音说的批判》
《漢語大詞典》:谐协(諧協)
和谐协调。 宋 沈辽 《德相送荆公三诗用元韵戏为之》:“簫竽合古律,宫羽自谐协。” 明 李东阳 麓堂诗话:“诗有纯用平侧字而自相谐协者。”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八:“诗的所以为诗,全在有浓厚紧张的情感,次之是谐协的韵律,并不在乎词藻的修饰。”
《漢語大詞典》:调利(調利)
(1).调和通畅;使调和通畅。《淮南子·泰族训》:“四枝节族,毛蒸理泄,则机枢调利,百脉九窍,莫不顺比。” 晋 葛洪 抱朴子·极言:“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闲邪,有吞吐之术。”
(2).调教训练使熟习。 宋 王质 《〈夷坚别志〉序》:“余平生所书,略类 洪公 ,始读左传史记汉书,稍得其记事之法,而无所施,因志怪发之。久之习熟,调利滋溉,玩不能释。”
(3).和谐流畅。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余谓文製,本须讽读,不可蹇碍,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 陈延杰 注:“文章之音声迭代,期乎谐调而已,不必拘拘于四声八病也。”
(4).谓墨色和润,笔锋流利。 宋 黄庭坚 《书自作草后》:“明窗浄几,笔墨调利,可作数千字不倦。” 元 王恽 《跋手临〈怀素自叙帖〉》:“冬十月甲午,是日极暄妍可爱,乘笔墨调利,喜为临此。”
《國語辭典》:泛声(泛聲)  拼音:fàn shēng
有声无词的曲调。《朱子语类。卷一四○。论文下》:「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声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也称为「散声」。
《漢語大詞典》:懿和
美善和谐。 汉 扬雄 《剧秦美新》:“恢崇祗庸烁德懿和之风,广彼搢绅讲习言諫箴诵之涂。”
《國語辭典》:协韵(協韻)  拼音:xié yùn
1.符合韵律。诗词歌赋中,于相当的句末以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相押韵,使音调和谐优美,称为「协韵」。《红楼梦》第四○回:「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协韵,错了的罚一杯。」
2.今韵与古韵不同,以今音读古韵,多不能谐。北周沈重作《毛诗音义》,创协韵之说,随意将某字临时改读某音,以求和谐。至明末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道理加以反驳,认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今韵不协,正是语音演变的證据,不能任意随文改读。应求古韵,以證其和谐。
《漢語大詞典》:叶韵(叶韻)
亦作“ 叶韵 ”。
(1). 南北朝 时,学者因按当时语音读诗经,韵多不和,便以为作品中某些字需临时改读某音,称为叶韵。后人并以此应用于其他古代韵文。此风至 宋 代而大盛。 明 陈第 始建立“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历史语言观,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参阅 明 陈第 《毛诗古音考序》
(2).作韵文时于句末或联末用韵之称。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点化故事:“借君衔以叶韵耳。”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五:“夫叶韵乃词中最要之处。”
《漢語大詞典》:五和
(1).土气和顺。谓气候暖和之时。管子·幼官:“五和时节,君服黄色,味甘味,听宫声,治和气。” 尹知章 注:“土生数五,土气和,则君顺时节而布政。”
(2).政治和谐的五种表现。逸周书·大武:“政有四戚五和……五和,一有天无恶,二有人无郄、三同好相同,四同恶相助,五远宅不薄。”
(3).谓五味调和。 宋 黄庭坚 《和邢惇夫秋怀》诗之三:“七均师无声,五和常主淡。” 任渊 注引《淮南子》曰:“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和焉。”
《漢語大詞典》:铿纯(鏗純)
(1).形容声音洪亮和谐。 宋 苏轼 《兴龙节集英殿宴教坊词(元祐二年)·勾杂剧》:“金奏鏗纯,既度《九韶》之曲;霓衣合散,又陈八佾之仪。”
(2).指洪亮和谐的声音。 宋 韩琦 《答章望之秘校惠诗求古瓦砚》诗:“无诗尚欲两手拊,何况《大雅》之奏闻鏗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