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和习(和習)
谓跟随着歌声学习。史记·高祖本纪:“酒酣, 高祖 击筑,自为歌诗……令儿皆和习之。”
《漢語大詞典》:气习(氣習)
(1).风气和习俗。 宋 曾巩 《黄莘职方员外郎制》:“四海九州之疆域,山川风土之气习,载於图籍,典以郎曹。” 元 杜本 《古意》诗:“但恐气习移,古今不同才。” 清 黄宗羲 《汪氏三子诗序》:“ 休阳 汪周士 、 晋贤 、 季青 三子皆天下才,而爱风雅,喜读书……闻其风者,多操舟到门,结交而后去,顾非今世坊社之气习比也。”
(2).气质;习性。朱子语类卷一一九:“如此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气习不期变而变矣。” 宋 叶适 《将仕郎嵇君墓记》:“事亲纯孝,处己俭约,有乃父风,无子弟气习。” 明 刘东星 《史阁款语》:“余虽曰仕宦,而清素未脱寒酸气习。”红楼梦第四回:“谁知自此间住了不上一月, 贾 宅族中凡有的子侄,俱已认熟了一半,都是那些紈裤气习,莫不喜与他来往。” 梁启超 《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之学说》:“盖以一种矫伪之气习,铭刻臣僚之脑髓,牢不可破,即以人爵为莫大之荣是也。”
(3).指诗文风格。 宋 陈善 扪虱新话·苏氏作〈辨奸论〉憾荆公:“予闻 老苏 初来京,以所著《权书》《衡论》投 欧阳公 ,一时推其文章。 王荆公 时已为知制誥,独不善之,以其文纵横,有 战国 气习,屡詆於众。”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 束晳 《补亡诗》,对偶精切,辞语流丽,不脱六朝气习。”《明诗纪事辛籤·王若之》引 清 王士禛 居易录:“﹝ 若之 ﹞所与游者皆一代伟人,诗清真,无 启 禎 气习。”
《漢語大詞典》:襟尚
亦作“ 襟上 ”。 襟怀和习尚。上,通“ 尚 ”。 宋 苏舜钦 《和子履雍家园》:“君之襟尚我同好,作诗閎放莫可攀。” 宋 苏舜钦 《王子野行状》:“公襟上高爽,有仙风道格。”
《漢語大詞典》:酸馅气(酸餡氣)
僧家素食,常食酸馅,因以“酸馅气”讥称僧人言词诗文的特有腔调和习气。 宋 苏轼 《赠诗僧道通》“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自注:“谓无酸馅气也。”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中:“近世僧学诗者极多,皆无超然自得之气,往往反拾掇摹傚士大夫所残弃。又自作一种僧体,格律尤凡俗,世谓之酸馅气。”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僧皎然:“无酸馅气,甚佳。”
《國語辭典》:癖气(癖氣)  拼音:pǐ qì
与众不同的习性。如:「癖气不好的人,总是难与人处得融洽。」
《漢語大詞典》:旧洿(舊洿)
亦作“ 旧污 ”。 陈垢。引申为旧时不良的政治和习俗。左传·文公六年:“ 宣子 於是乎始为国政,制事典……治旧洿。” 杜预 注:“治理洿秽。” 孔颖达 疏:“法有不便於民,事有不利於国,是为政之洿秽也。” 陆德明 释文:“洿,本又作污,同。” 唐 裴度 《黄目樽赋》:“动明酌而曼醁腾光,澄旧污而圆规纳照。” 元 郝经 《开平新宫》诗:“雷雨施庞泽,乾坤洗旧污。”
《国语辞典》:官宦气息(官宦气息)  拼音:guān huàn qì xí
做官的作风和习性。如:「他进政界不久,就沾染了一身官宦气息。」
《漢語大詞典》:革风易俗(革風易俗)
改变风气和习俗。 明 方孝孺 《丙吉》:“ 吉 不能佐其主以仁义使革风易俗,陷斯民於禽兽。”参见“ 移风易俗 ”。
《國語辭典》:移风易俗(移風易俗)  拼音:yí fēng yì sú
转移风气,改良习俗。《孝经。广要道章〉:「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荀子。乐论》:「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也作「风移俗变」、「风移俗改」、「风移俗易」、「易俗移风」。
《漢語大詞典》:恒矢(恆矢)
周礼八矢之一。礼射和习射时所用的箭。周礼·夏官·司弓矢:“恆矢,庳矢,用诸散射。” 郑玄 注:“恆矢,安居之矢也,庳矢,象也。二者皆可以散射也。谓礼射及习射也。”
《國語辭典》:变风易俗(變風易俗)  拼音:biàn fēng yì sú
改变旧风俗。《史记。卷一一二。主父偃传》:「向使秦缓其刑罚,薄赋敛,省繇役,贵仁义,贱权利,上笃厚,下智巧,变风易俗,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矣。」也作「变风改俗」。
《漢語大詞典》:变古易常(變古易常)
改变过去的法制和习俗。语本韩非子·南面:“不知治者,必曰:‘无变古,毋易常。’”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春秋之法,上变古易常,应是而有天灾者,谓幸国。”
《國語辭典》:潜移默化(潛移默化)  拼音:qián yí mò huà
人的思想、性格或习惯,受到环境或别人的影响,于不知不觉中起了变化。《清史稿。卷三八一。陈銮传》:「请敕儒臣阐明圣谕广训,黜异端之旨,撰为韵言,布之乡塾,俾士民童年诵习,以收潜移默化之效。」《文明小史》第一回:「第一须用些水磨工夫,叫他们潜移默化,断不可操切从事,以致打草惊蛇,反为不美。」也作「潜移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