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统考(統考)
统一考试的简称。由地方或国家统一命题,在规定的时间内举行的考试。 柯岩 《奇异的书简》三:“至此,两个孩子在他们人生的道路上,又各自向对方迈近了一步。于是,来到了大学统考的那一天。”
《漢語大詞典》:题括(題括)
谓命题以概括全篇(诗文)旨意。 唐 元结 《二风诗》序:“﹝ 元子 ﹞著《皇謨》三篇,《二风诗》十篇……遂题括存之。”
《國語辭典》:言不尽意(言不盡意)  拼音:yán bù jìn yì
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表达出来。《易经。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今常用于书信的结尾,以表情深不尽之意。明。贾仲名《萧淑兰》第三折:「病中作词一阙,词寄菩萨蛮,奉上文郎云杰翰座,谨望挽回春色。词不尽言,言不尽意。」
《漢語大詞典》:行易知难(行易知難)
孙中山 的认识论命题,与古代流传下来的“知易行难”学说相对。也称知难行易。 廖仲恺 《孙文主义丛刊序》:“先生( 孙中山 )倡行易知难之説,及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大纲,于修齐治平之道,已提其纲而絜其凡。”
《國語辭典》:小题大做(小題大做)  拼音:xiǎo tí dà zuò
科举时代的习惯用语。凡是考试题目从四书中出来的,称为「小题」;从五经出来的,称为「大题」。用五经文的文章章法来做四书命题的题目,就称为「小题大做」。后用以比喻人将小事视为大事办理,有故意誇张的意思。《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三回:「他用了多少本钱,费了多少手脚,只骗得七千银子,未免小题大做了。」
《国语辞典》:排斥命题(排斥命题)  拼音:pái chì mìng tí
凡包含只有或唯有的定言命题,称为「排斥命题」。其型式为「只有甲才是丙」亦等于「凡丙是甲」。例如「只有公民才能投票」可改写为「凡能投票者是公民」。
《国语辞典》:两难论證(两难论證)  拼音:liǎng nán lùn zhèng
理则学上联合运用选言命题与假言命题的一种论證。起源于希腊早期的辩士普洛泰哥拉斯(Protagoras)。也称为「双刀论證」。
《国语辞典》:关系命题(关系命题)  拼音:guān xì mìng tí
理则学上表示事物间关系的命题。如「甲大于乙」、「甲是乙之父」等。在古典逻辑上,视为主谓词式的定言命题,现代逻辑乃另立为「关系命题」。
《国语辞典》:复合命题(复合命题)  拼音:fù hé mìng tí
用结合词如而且、但是、或、否则、如果、并非等将简单命题结合为一个新的命题,这个新的命题便称为「复合命题」。
《国语辞典》:肯定命题(肯定命题)  拼音:kěn dìng mìng tí
理则学上表示主词与谓词相合的命题。
《国语辞典》:间接推论(间接推论)  拼音:jiàn jiē tuī lùn
1.从两个以上的已知命题推出结论的推理。也称为「间接推理」。
2.没有直接證据,只据间接證据推断。如:「这虽是间接推论,但也八九不离十了。」
《国语辞典》:假言命题(假言命题)  拼音:jiǎ yán mìng tí
凡相当于「如……则……」形式的命题,均称为「假言命题」。
分类:命题
《国语辞典》:模态理则学(模态理则学)  拼音:mó tài lǐ zé xué
理则学上指研究可能性和必然性之命题的理则学。
《国语辞典》:唯是命题(唯是命题)  拼音:wéi shì mìng tí
理则学上以「唯…是…」、「祇有…才是…」所连接而成的复命题。唯是命题可谓为全称肯定命题之主谓词颠倒而成者。如「唯甲是乙」可换言为「凡乙皆甲」。也称为「排拒命题」。
《国语辞典》:背理法  拼音:bèi lǐ fǎ
一种逻辑上的推證法。对于一不易證明的命题,先證明其否定命题为矛盾,才肯定此命题为真的逻辑推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