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呈稿
呈文的底稿。 茅盾 《子夜》十六:“兹将本会呈稿及 广东 土造火柴行商业公会呈稿分别抄录附上。”
分類:呈文底稿
《漢語大詞典》:察览(察覽)
(1).考察;观察。云笈七籤卷一○四:“﹝ 太元真人 ﹞高祖父讳 濛 ,字 初成 ,深识玄远,察览兴亡,知 周 之衰,不仕诸侯,乃师於北郭北阿 鬼谷先生 ,遂隐遁 华山 。”
(2).审阅。 清 林则徐 《札澳门同知传谕义律准驳条款》引 澳门 同知呈文:“復据 义律 呈递説帖,求为转禀,谨将原帖禀送察览,伏乞核示。”
《漢語大詞典》:状牒(狀牒)
(1).呈报的公文。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贞元 中,度支欲斫取两京道中槐树造车,更栽小树。先符牒 渭南 县尉 张造 。 造 批其牒曰:‘……近奉文牒,令伐官槐……运斧操斤,情所未忍。’付司具状牒上度支使,仍具奏闻。遂罢。”
(2).诉讼的呈文。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有司稍按治,輒劫持之曰:‘某官乃 元祐 奸党, 苏 某亲旧,故观望害我。’公形状牒。”
《漢語大詞典》:驳文(駁文)
旧时对下属呈文批驳不准的公文。 巴人 《莽秀才造反记》第十三章:“ 傅知县 把‘北门’听作了‘驳文’,就大声叫道:‘有什么驳文到来?日来咱们还没有上行文书递去呀!’”
《漢語大詞典》:呈词(呈詞)
亦作“ 呈辞 ”。 犹呈文。多指申告的文辞。镜花缘第三四回:“为今之计,惟有且写几张哀怜呈词,到各衙门递去。” 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呈辞上说得生龙活现,不由你不核准。”参见“ 呈文 ”。
分類:呈文文辞
《國語辭典》:呈文  拼音:chéng wén
百姓向官府、或下级对上级所呈的公文。也称为「呈子」。
《國語辭典》:签呈(簽呈)  拼音:qiān chéng
属下对上级机关书面报告时所写的简短呈文,较正式呈文简便。
《漢語大詞典》:条呈(條呈)
分条陈述的呈文。 鄢国培 《巴山月》第二十章一:“抗战初期,他听信了条师 严江贺 的条呈,要趁机大量收买中下游廉价出售的轮船,以扩充 巨富洋行 的运输实力。”
《国语辞典》:投牌  拼音:tóu pái
旧时拘捕人犯,捕吏投呈文书给当地官府,表示人犯已得,称为「投牌」。《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五:「等我先见官人替他分诉一番,做个道理,然后投牌,便是列位盛情。」也作「投牒」。
《國語辭典》:呈报(呈報)  拼音:chéng bào
向上级报告。《三国演义》第四○回:「恐使君不知,特差某赍哀书呈报。」《红楼梦》第六一回:「现有了赃證,我只呈报了,凭你主子前辩去。」
《國語辭典》:辞呈(辭呈)  拼音:cí chéng
请求辞职的签呈。如:「为了表示对这次事件的负责,他决定明天向上级递出辞呈。」
《漢語大詞典》:条师(條師)
善写呈文的师爷。 鄢国培 《巴山月》第七章二:“想不到 黄玉庵 这次横了心,连这位他平时言听计从、足智多谋的条师 严江贺 的转圜也听不进。”
分類:呈文
《漢語大詞典》:献纳函(獻納函)
接受臣民所投书奏、呈文等的匣子。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 蜀 主以 张业 、 王处回 执政,事多壅蔽,己未,始置匭函,后改为献纳函。”
《漢語大詞典》:献纳院(獻納院)
唐 时朝廷专管臣民书奏呈文等的机构。 清 方以智 通雅·官制:“ 唐 之献纳院, 宋 之检院,古纳言也。”参见“ 匭院 ”。
《國語辭典》:匦院(匭院)  拼音:guǐ yuàn
中国古代的民意蒐罗机构。可将民意传达给朝廷,堪称为当今议院的前身。《宋史。卷四。太宗本纪一》:「雍熙元年……改匦院为登闻鼓院。」
《漢語大詞典》:红禀(紅禀)
清 代平民向官府、下级向上级有所请求的一种呈文。 清 冯桂芬 《江苏减赋记》:“先以红禀言於 曾 李 二公,皆不许,遂压。”
《漢語大詞典》:白折子(白摺子)
(1).旧时用于练字习文的空白折子。《花月痕》第二六回:“适有 荷生 习楷的白摺堆在案头,随手取一本,却已套有印格,便磨墨蘸笔,作起楷书来。”
(2).旧时用于写呈文、公文的空白折子。亦借指呈文、公文。 老舍 《二马》第二段二:“他考过几回学部的录事,白折子写不好,作录事的希望只好打消。”
(3).记录钱物的折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各钱庄﹞将两年多的往来帐目,抄了一张清单,一齐开了个白摺子,连这信封在一起,打发人来投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