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058,分204页显示  上一页  187  188  189  190  191  193  194  195  196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吴凤喈(霞轩 )
吴子光( 士兴 芸阁、云壑 )
吴国贤(玖芸 )
吴仰贤(牧驺 )
吴世晋(晋卿 )
吴大廷(桐云 )
吴全美
吴毓芳(子艺 润六 )
吴元炳(子建、子健 )
吴赞诚(存甫、春帆 )
吴小姑(□□ 海山仙人 )
吴毓芬(伯华 )
吴毓秀
吴宝林
吴华年
吴凤喈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浙江仁和人,字霞轩。咸丰九年举人,官工部员外郎。工兰竹。有《味兰室诗钞》。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吴子光(1819~1883),原名儒,字士兴,后因业师宋心珠(名其光)之贶,改今名,号芸阁,别署云壑,晚年自号铁梅老人或铁梅道人。原籍广东嘉应州,生于清嘉庆廿四年(1819),卒于光绪十九年(1883),年六十五。青少年时在家乡熟读儒家经典,博览诸子百家著作及稗官野史,然屡试不进,遂于道光十七年(1837)渡台,后寄籍台湾淡水,以课馆为业,暇则以诗文自遣。长于诗,尤长骈体。同治四年(1865)中举,受知于台湾道台徐宗干,充幕僚多年。同治七年(1868)应淡水知府陈培桂聘,参与《淡水厅志》之修撰。光绪四年(1878)应聘主讲文英书院。是年,彰化望族三角仔庄吕氏新葺筱云山庄,聘子光设教其中,宾主殊相得。从其游者除吕氏兄弟外,尚有:傅子亦、丘逢甲、谢颂臣及子光之侄吴师廉等。大抵而言,晚清本土才学之士,尽萃于斯。筱云轩藏书数万卷,无所不备,吴子光曾为之作藏书记。逝后,吕家礼葬之,并恤其家,越年,复出资刻其书。王松《台阳诗话》称其诗「专学晚唐」,「杰句名篇,美不胜录。」从〈小草拾遗序〉可知其少时好赋,原存有古律赋百馀篇;中年后,以近体诗为主要创作对象,亦存有二百多首,惜多所亡失。芸阁博学多才,然一生遭际不佳,「欲伸其文章报国之志而不可得」 。于是,以东坡自况,名其文集为《一肚皮集》。共十八卷,于光绪元年(1875)刊刻行世,附诗作《小草拾遗》一卷。又著《三长赘笔》十六卷、《经馀杂录》十二卷。则诸史绪论、书后题跋、古今词语、词林典实之类。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尝辑其有关台湾史迹稿为《台湾纪事》,列为《台湾文献丛刊》第三十六种。民国六十八年(1979)中华民国史迹研究中心得其稿本,辑印为《吴子光全书》,民国九十年(2001)又由龙文出版社重印出版。今以《一肚皮集》所附《小草拾遗》为底本编校。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七
吴国贤,字玖芸,嘉兴人。咸丰辛酉拔贡,官泰顺教谕。有《莲鹭双溪舍诗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1—1887 【介绍】: 清浙江嘉兴人,字牧驺。咸丰二年进士,历官云南罗次、昆明知县,武定知州,迤东道。以忤上官,称病归。诗浑成典雅。有《小匏庵诗存》、《诗话》等。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三
吴仰贤,字牧驺,嘉兴人。咸丰壬子进士,改庶吉士,历官云南迤东道。有《小匏庵诗存》。
维基
吴仰贤,清朝诗人,浙江省嘉兴人。吴仰贤于清文宗咸丰二年(1852年)考中进士。官至云南迤东兵备道。工诗,作诗各体均擅长。风格上承袭“浙西词派”和“秀水派”(二派的中心活动地带均包含今浙江省嘉兴市)。曾协助许瑶光重修《嘉兴府志》,任总纂。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六三
吴世晋,号晋卿,秀水人。同治乙丑补行辛酉、壬戌举人。有《语鹤楼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4—1877 【介绍】: 清湖南沅陵人,字桐云。咸丰五年举人,累官台湾兵备道,在官能兴利除弊。数为胡林翼、曾国藩等所荐而仕不达。卒赠太仆寺卿。有《小酉腴山馆诗文钞》。
晚晴簃诗汇·卷一五四
吴大廷,字桐云,沅陵人。咸丰乙卯举人,历官福建台湾道。赠太仆寺卿。有《小酉腴山馆诗钞》。
全台诗
吴大廷(1824~?),字桐云,湖南沅陵人。咸丰五年(1855)登顺天乡荐。初以拔贡任内阁中书;后因军功,任福建盐道。同治五年(1866)十月移调台湾兵备道,兼理学政。同治六年(1867)三月十二日,美船罗妹(Rover)号在台湾南端触礁沉没,船上十馀人从龟仔角鼻山(今屏东县)登陆后,遭当地原住民狙击遇难。四月驻厦美国领事李仙得向清廷交涉,闽浙总督严桂令吴大廷和台湾总兵刘明灯处理此事。吴氏以:「生蕃之地不隶中国版图,难用兵究办」回应之。美方认为台湾地方官推诿责任,再度率军鉴于六月十二日前来,遭原住民反击,失利而返。吴大廷担心美船复来,遂与李仙德商议与当地原住民面议和约,冲突始解。同治七年(1868)二月吴氏卸任离台;同治十三年(1874)曾参与福建船政与沈葆桢巡视台湾事宜。所撰《小酉腴山馆主人自著年谱》对其在台任内诸措施,颇多记述。  吴氏撰述颇丰,除《自著年谱》二卷外,又有《小酉腴山馆文集》十二卷、《小酉腴山馆诗集》八卷。其中与闽台相关者,有〈福建票盐志略〉、〈台湾进退志〉等,可惜今未得见。以下所收录作品,见于《小酉腴山馆主人自著年谱》(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印)附录。(施懿琳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84 【介绍】: 清广东顺德人。道光间应募为团练勇目,善水战。咸丰间,屡与太平军战于福建、江苏等省水面,累擢福建水师提督。光绪间,署广东提督、琼州镇总兵。
吴毓芳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维基
吴毓芳(1824年—1857年),字子艺,号润六,安徽庐州府合肥县六家畈人,淮军将领。吴毓芳为六家畈吴氏第十七代孙,吴镒第十二世孙,吴璠次子,兄弟四人(吴毓芬、吴毓芳、吴毓蘅、吴毓兰)。吴毓芳年少好学,“性端谨孝友,语言简默,少读书目数行下,年十三即尽熟群经,喜经世之学,于子史无所不窥,属文下笔千言”。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己酉科举人。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捻军合扰皖北,兄弟四人办团练助剿,有军功。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三甲第七十三名进士,授甘肃知县,又因军功升同知,上任途中即生病去世,时年33岁。著有《薰香馆诗文集》。
吴元炳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86 【介绍】: 清河南固始人,字子建。咸丰十年进士。咸丰同治间在籍办团拒捻军,转战于汝南、息县一带。官至安徽巡抚。曾三署两江总督。
维基
吴元炳(1824年—1886年),字子健,河南固始人,晚清政治人物,曾任湖北、安徽等省巡抚,漕运总督等职。吴元炳生于道光三年十二月三十日(西历1824年1月30日),咸丰十年(1860年)中进士,选庶吉士。从团练大臣毛昶熙回籍筹办团练,对抗捻军,解固始之围,多次立功。同治元年(1862年),巡抚严树森奏称其“晓捷善战,所向有功,军中最得力”,请求其散馆后仍回河南。”元炳得以免散馆而授检讨,留河南委用,歼灭首领张凤林部。同治二年(1863年),又攻克捻军张冈据点,肃清汝南一带,擢为侍讲,继续剿匪。不久因丁母忧回籍,其间巡抚张之万奏起赴军。至同治四年(1865年)方得请继续服丧。同治六年(1867年),补原官。同治九年(1870年),破格提拔为侍讲学士。同治十年(1871年),代理湖南布政使。同治十二年(1874年)十二月,升湖北巡抚。同治十三年九月(1874年10月), 任安徽巡抚,又迁江苏巡抚。光绪三年(1877年)十一月,因江北旱灾严重,且山东、安徽灾民流向苏州、常州,清廷命沈葆桢、吴元炳截留漕粮一万石,酌情使用从苏郡丰备仓储备赈灾,并组织疏浚高河、盐运河,以工代赈。光绪五年(1879年)三月,沈葆桢入觐,吴元炳代理两江总督,并督办通商事务。光绪七年(1881年)五月,又因本生母去世,丁忧离职。光绪十年(1884年),吴元炳入觐,命察山东河工、海防,同年七月二十八日(1884年9月17日)授漕运总督。光绪十一年(1885年)二月,补授安徽巡抚。光绪十二年五月甲寅(1886年)卒。河南巡抚倪文蔚疏陈元炳战功,请求在汝宁建立专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84 【介绍】: 清安徽庐江人,字存甫。咸丰元年以拔贡朝考知县分发广东,同治间累迁顺天知府督办福建船政。光绪间诏赴台湾筹办防务,官终光禄寺卿署福建巡抚。
人物简介
吴赞诚,字春帆,庐江人,道光己酉拔贡,咸同间历官广东诸县,官至光禄寺卿署福建巡抚。

人物简介

闺秀百家词选·唾绒词
吴小姑,字□□,号海山仙人。琼州人邱玉珊秀才侧室。
词学图录
吴小姑(1825-1851) 号海山仙人,琼山人。嫁广东潮阳人邱玉珊为侧室,邱为秀才,著有《粤海镜要》、《松寮诗话》等,年长于小姑者甚,而琴瑟恩爱。《柳堂诗话》:"小姑既逝,翁日趺坐松寮,焚香供像,年近九旬,犹手作蝇头楷字,抄小姑诗词,千里外邮寄柳堂,属采入诗话。"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南陵徐乃昌刊印《小檀栾室汇刻百家闺秀词》收吴小姑《唾绒词》一卷(即《海山仙人词》),有词十首。有《海山仙人词》(一称《唾绒词》)。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吴毓芬,字伯华,合肥人,同治中官江苏候补道,著《也是园诗钞》。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吴毓秀(?~?),清福建晋安(今福建省南安县)人,为大令吴江起第四女。父早卒,兄弟幼殇,诸姐早适,乃矢志奉母不字。喜以小诗自娱,积稿盈尺;母逝之际,恶族争继嗣,佔家产,吴毓秀愤而焚之,走依外家曾元福总戎军中。曾元福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率师驻台,携吴毓秀随行。毓秀善工小词。兹据蜕萒老人《大屯山房谭荟》所录诗编校。
吴宝林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西南城人。由监生捐输军饷,奖同知。咸丰间补成都水利同知,修复都江堰人字堤,溉农田一千余顷。同治间叙功奖道员。光绪间管夔关厘务。
吴华年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吴华年,山东德州人,进士出身。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进士,改庶吉士。同治十二年八月初一(1873年9月22日),由翰林院编修调任广西学政。光绪元年十二月二十一(1876年1月17日),回京供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