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063,分205页显示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赐吴
外吴
吴呆
吴殿
吴宫燕
吴闉
吴蔡
吴谣
吴味
吴蛮
吴公台
吴富
左吴
吴凤
吴棫
《骈字类编》:赐吴(赐吴)
国语:昔天以越赐吴,而吴不受。今天以吴赐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
《骈字类编》:外吴(外吴)
公羊: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高旡咎、宋华元、卫孙林父、郑公子䲡、邾娄人会吴于钟离。传:曷为殊会?吴外吴也。史记吴太伯世家:注。徐广曰:黄池之盟,吴先歃,晋次之,与外传同。骃案:贾逵曰;外传曰吴先歃,晋亚之。先序晋,晋有信,又所以外吴。
《韵府拾遗 灰韵》:吴呆(吴呆)
沈周诗:事固有变理,执常哂吴呆。
《漢語大詞典》:吴殿
(1).即 吴 宫。指 春秋 吴王 的宫殿。 明 张居正 《咏虎丘图》诗:“野草荒 吴 殿,浮图出梵天。”
(2).即 吴 宫。指 三国 吴 主的宫殿。 清 余怀 《金陵杂感》诗:“ 吴 殿金釵 梁 院鼓,杨花燕子共悠悠。”
分類:吴王宫殿
《漢語大詞典》:吴宫燕
巢于 吴 宫之燕。 春秋 吴 都有东西宫。据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载:“西宫在 长秋 ,周一里二十六步, 秦始皇帝 十一年,守宫者照燕,失火烧之。”后以“吴宫燕”比喻无辜受害者。 南朝 宋 鲍照 《代空城雀》诗:“犹胜吴宫燕,无罪得焚窠。” 唐 李白 《野田黄雀行》:“游莫逐 炎洲 翠,栖莫近 吴 宫燕。 吴 宫火起焚巢窠, 炎洲 逐翠遭网罗。”
分類:东西西宫
《漢語大詞典》:吴闉
犹 吴门 。指 吴 地。闉,城曲重门。 南朝 齐 丘巨源 《咏七宝扇》诗:“妙縞贵东夏,巧技出 吴闉 。”
分類:重门
《漢語大詞典》:吴蔡
(1). 吴 地和 蔡 地。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 吴 蔡 齐 秦 之声,鱼龙爵马之玩。” 钱振伦 注:“楚辞曰:‘ 吴 歈 蔡 謳。’”参见“ 吴歈 ”。
(2). 金 诗人 吴激 、 蔡松年 的并称。详“ 吴蔡体 ”。
分類:诗人
《漢語大詞典》:吴歈
(1). 春秋 吴国 的歌。后泛指 吴 地的歌。《楚辞·招魂》:“ 吴 歈 蔡 謳,奏大吕些。” 王逸 注:“ 吴 蔡 ,国名也。歈、謳,皆歌也。” 唐 宋若华 《嘲陆畅》诗:“ 双成 走报监门卫,莫使 吴 歈入 汉 宫。” 明 夏完淳 《大哀赋》:“ 吴 歈 越 艳, 鲁 酒 梁 樽。” 清 姚鼐 《送陈东浦方伯自江宁移任安徽三十二韵》:“形容羣作颂,传咏慰 吴 歈。”亦作“ 吴愉 ”。《文选·左思〈吴都赋〉》:“ 荆 艳 楚 舞, 吴 愉 越 吟,翕习容裔,靡靡愔愔。” 刘逵 注:“愉。 吴 歌也。”
(2).指昆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馀韵》:“蛾眉 越 女才承选,《燕子》 吴 歈早擅塲。” 王季思 等注:“ 吴 歈,指昆曲,《燕子笺》是用昆曲演唱的。”
分類:昆曲吴国
《漢語大詞典》:吴蔡体(吴蔡體)
金 吴激 、 蔡松年 均工乐府,齐名,时号“吴蔡体”。 金 元好问 中州集·蔡丞相松年:“百年以来,乐府推 伯坚 ( 蔡松年 )与 吴彦高 ( 吴激 ),号‘吴蔡体’。”金史·文艺传上·蔡松年:“﹝ 蔡松年 ﹞文词清丽,尤工乐府,与 吴激 齐名,时号‘吴蔡体’。”
分類:乐府齐名
《漢語大詞典》:吴谣(吴謡)
吴 地歌谣。乐府诗集·杂曲谣辞有“吴謡”。 宋 张先 《定风波令·再次韵送子瞻词》:“不独 渠丘 歌 叔度 ,行路。 吴 謡终日有餘声。”
分類:歌谣
《分类字锦》:吴味(吴味)
梅尧臣 吴正仲遗活蟹诗 幸与陆机还往熟,每分吴味不嫌猜。
分类:
《韵府拾遗 删韵》:吴蛮(吴蛮)
晋书乐志:俭钦为长蛇,外则凭吴蛮。
《漢語大詞典》:吴公台(吴公臺)
古台名,在今 江苏 扬州市 北。原为 南朝 宋 沈庆 之攻 竟陵王 诞 时所筑之弩台,后 陈 将 吴明彻 围攻 北齐 敬子猷 ,增筑以射城内,故名。 唐 白居易 《隋堤柳》诗:“土坟数尺何处葬, 吴公臺 下多悲风。” 清 徐昂发 《扬州》诗:“莫向 吴公臺 上望, 江 南 江 北总无家。”
分類:江苏扬州
《分类字锦》:吴富(吴富)
唐书尹元凯传:富嘉谟、吴少微皆知名天下。文章尚徐、庾,浮俚不竞,独嘉谟、少微本经术,雅厚雄迈,人争慕之,号吴富体。
分类:偶字
《骈字类编》:左吴(左吴)
宋史王庶传见前临下。
《国语辞典》:吴凤(吴凤)  拼音:wú fèng
人名。(西元1699~1769)字元辉,清平和(今福建省平和县)人。幼随父母入台,性沉静,喜读书,富思想,有器识。乾隆年间,曾任阿里山通事。
《国语辞典》:吴棫(吴棫)  拼音:wú yù
人名。(西元1100?~1154?)字才老,宋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县)人。官太常丞,因忤秦桧,出为泉州通判。著有《韵补》五卷,主古韵通转之说,为后来研究古韵者所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