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四句──同教说听四句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同教者,谓会三乘归一乘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一、唯说无听〕,谓佛真心外,无别众生,以众生真心,即佛真心故。故所说教,唯佛所现,是名唯说无听。
〔二、唯听无说〕,谓众生心外,更无别佛;以佛真心,即众生真心故。故所说教,即众生自现,是名惟听无说。
〔三、说听双全〕,谓佛真心现时,不碍众生真心现故,是名说听双全。
〔四、说听双寂〕,谓佛即众生,故非佛;众生即佛,故非众生。互夺双亡,则说听双寂。故净名经云:其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是也。
四句──别教说听四句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别教者,圆融具德,异前诸教。
〔一、唯说无听〕,谓众生全在诸佛心中,故则果门摄法无遗。故所说教,唯佛所现,是名惟说无听。
〔二、惟听无说〕,谓佛全在众生心中故,则因门摄法无遗,故所说教,即众生心中自现,是名唯听无说。
〔三、说听双存〕,谓生佛互在,则因果交彻,故众生心中之佛,为佛心中之众生说法;佛心中之众生,听众生心中之佛说法,是名说听双存。
〔四、说听双寂〕,谓众生全在佛,则同佛非生;佛全在众生,则同生非佛。两相形夺,二位齐融。则佛心中之众生无听,众生心中之佛无说,是名说听双寂。
五种想──菩萨听法五种想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作宝想〕,谓菩萨听法,当念正法尊贵,希有难得,是名作宝想。
〔二、作眼想〕,谓菩萨听法,当念此法如眼,开我昏暗,令生智慧,是名作眼想。
〔三、作明想〕,谓菩萨听法,当念正法如日,光明一切等照,是名作明想。
〔四、作大果胜功德想〕,谓菩萨听法,当念此法,令我能得涅槃及大菩提胜功德果,是名作大果胜功德想。(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梵语菩提,华言道。)
〔五、作无罪大适悦想〕,谓菩萨听法,当念于现法中,虽未證得涅槃及大菩提,即当于法如实修行止观,离诸罪垢,得大悦乐,是名作无罪大适悦想。(止观者,止即止息散乱,观即观照昏暗也。)
五种不作异意──听法五种不作异意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论云:谓诸菩萨欲从善友听闻法时,于说法师,有五种处不应作异意,当以纯净心,属耳而听也。
〔一、于坏戒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破戒不住律仪,我今不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戒不作异意。
〔二、于坏族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种姓微贱,我今不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族不作异意。
〔三、于坏色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容貌丑陋,我今不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色不作异意。
〔四、于坏文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言辞不文,我今不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文不作异意。
〔五、于坏美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多怀忿恚,不以美言宣说诸法,我今不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美不作异意。
唯说无听
【三藏法数】
谓佛真心外,无别众生,以众生真心,即佛真心故。故所说教,唯佛所现,是名唯说无听。
【三藏法数】
谓众生全在诸佛心中,故则果门摄法无遗。故所说教,唯佛所现,是名惟说无听。
唯听无说
【三藏法数】
谓众生心外,更无别佛;以佛真心,即众生真心故。故所说教,即众生自现,是名惟听无说。
说听双全
【三藏法数】
谓佛真心现时,不碍众生真心现故,是名说听双全。
说听双寂
【三藏法数】
谓佛即众生,故非佛;众生即佛,故非众生。互夺双亡,则说听双寂。故净名经云:其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是也。
【三藏法数】
谓众生全在佛,则同佛非生;佛全在众生,则同生非佛。两相形夺,二位齐融。则佛心中之众生无听,众生心中之佛无说,是名说听双寂。
惟听无说
【三藏法数】
谓佛全在众生心中故,则因门摄法无遗,故所说教,即众生心中自现,是名唯听无说。
说听双存
【三藏法数】
谓生佛互在,则因果交彻,故众生心中之佛,为佛心中之众生说法;佛心中之众生,听众生心中之佛说法,是名说听双存。
能听受法
【三藏法数】
谓既亲近善知识,又能听受正法,生长善根也。
比丘说法,不行听受
【三藏法数】
谓末法之时,比丘说法,不行承受。而听白衣所说之法,受而不舍也。
跋难陀龙,无耳而听
【三藏法数】
梵语跋难陀,华言善欢喜。谓其能护国土,雨泽以时,瓶沙王年为一会以报之,百姓闻皆欢喜故也。以其无耳能听,故云无耳而听。(梵语瓶沙,又云频婆娑罗,华言模实,以身模充实也。)
依听人
【三藏法数】
听人即听法之人也。谓佛说法,若无听者,终无有说。故云依听人也。
谛听
【三藏法数】
谓闻他人读诵解说一切经法,深生爱乐,而专心审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