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听取(聽取)  拼音:tīng qǔ
听闻采纳。宋。苏轼聚星堂雪〉诗:「当时号令君听取,白战不许持寸铁。」
《漢語大詞典》:聆取
听取。 毛泽东 《赫尔利和蒋介石的双簧已经破产》:“ 蒋介石 说:‘政府对于国民大会召集有关的问题,拟不提出任何具体的方案,可使诸君得以充分的讨论。政府准备以最诚恳坦白的态度,聆取诸位对于这些问题的意见。’”
分類:听取
《國語辭典》:开怀(開懷)  拼音:kāi huái
敞开胸怀。形容人欢畅没有牵挂。《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众人重到肆中,开怀再饮。」
《漢語大詞典》:听言(聽言)
谓听取谏劝之言。《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诵言如醉。” 郑玄 笺:“见道听之言,则应答之。” 高亨 注:“言,指諫劝的话。”韩非子·扬权:“听言之道,溶若甚醉。”《后汉书·申屠刚传》:“臣闻 成王 幼少, 周公 摄政,听言下贤,均权布宠,无旧无新,唯仁是亲。” 宋 刘炎 迩言:“听言用諫之道,惟 文帝 得之。”
分類:听取谏劝
《國語辭典》:听断(聽斷)  拼音:tìng duàn
听取陈述,审察事理,而作决断。《荀子。荣辱》:「政令法,举措时,听断公。」《汉书。卷六四上。严助传》:「南面而听断,号令天下,四海之内莫不向应。」
《國語辭典》:过听(過聽)  拼音:guò tīng
误听、误信。《战国策。燕策二》:「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三国演义》第一○一回:「朕因过听宦官之言,一时召回丞相。」
《漢語大詞典》:厌闻(厭聞)
(1).充分听取。参见“ 厌闻飫听 ”。
(2).不愿听。 鲁迅 《华盖集·并非闲语三》:“平心想起来,所谓‘选家’这一流人物,虽然因为容易联想到 明 季的制艺的选家的缘故,似乎使人厌闻,但现在倒是应该有几个。” 瞿秋白 《饿乡纪程》四:“‘自由’‘平等’‘民权’的口头禅,在大多数社会思想里即使不生复古的反动思潮,也就为人所厌闻。” 茅盾 《第一阶段的故事》二:“但是看看 何先生 的神气,似乎并不把 朱怀义 这句话当作一回事,而且颇有厌闻的表情。”
《漢語大詞典》:厌闻饫听(厭聞飫聽)
谓充分听取。 宋 曾巩 《送江任序》:“既已得其所处之乐,而厌闻飫听其人民之事,而 江 君又有聪明敏急之材。”
分類:充分听取
《漢語大詞典》:清听(清聽)
(1).谓耳聪善听。后汉书·申屠蟠传:“ 玉 之节义,足以感无耻之孙,激忍辱之子。不遭明时,尚当表旌庐墓,况在清听,而不加哀矜!”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若夫聆繁会之响而顾问於庸工,非 延州 之清听也。”
(2).请人听取的敬词。 晋 陆机 《吴趋行》:“四坐并清听,听我歌《吴趋》。”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所谓乘可为之时,以竭愚夫之千虑,用以仰赞高深,非欲徒撰空言以瀆清听。” 邹韬奋 《萍踪寄语二集·弁言》:“倘有所得,当再就‘萍踪’所到,写些‘寄语’出来,以扰好友们的清听。”
(3).谓清越入耳。 唐 孟浩然 《宿来公山房期丁大不至》诗:“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漢語大詞典》:下听(下聽)
听取下面的意见。 唐 崔融 《吏部兵部选人议》:“ 陶唐氏 之清问衢室,斯所以下听於人也。” 唐 马戴 《新春闻赦》诗:“ 尧 聪能下听, 汤 网本来疏。”
《漢語大詞典》:聪听(聰聽)
(1).明于听取;明于辨察。书·酒诰:“聪听祖考之彝训,越小大德,小子惟一。” 汉 扬雄 《法言·吾子》:“或问苍蝇红紫,曰:‘明视’;问 郑 卫 之似,曰;‘聪听。’” 唐 张说 《〈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敏识聪听,探微镜理。” 章炳麟 《〈新方言〉序》:“诸州国殊言詰詘者,虽未尽憭,儻得模略,足以聪听知原,后生不可待也。”
(2).特指君主的听闻。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六:“而当时主眷之隆,已駸駸以重臣相待。盖 闽 中作令之政声,早达聪听也。”
《國語辭典》:兼听(兼聽)  拼音:jiān tīng
广泛的听取意见。《荀子。君道》:「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
《漢語大詞典》:达聪(達聰)
(1).语出书·舜典:“明四目,达四聪。” 孔 传:“广视听於四方,使天下无壅塞。”后以“达聪”谓广泛听取,明鉴四方。 唐玄宗 《削李林甫官秩诏》:“ 尧 谓达聪,四凶在列; 周 称盛德,三监俶扰。”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六》:“言当以达聪为独断,而不以臆决为独断也。”
(2).使通畅;使疏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伊水:“昔 大禹 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闕, 伊水 歷其间北流,故谓之 伊闕 矣…… 傅毅 《反都赋》曰:‘因 龙门 以畅化,开 伊闕 以达聪也。’”
《國語辭典》:博取  拼音:bó qǔ
1.换取、取得。如:「博取好感」、「博取信任」。
2.广泛吸收听取。如:「博取众议」。
《漢語大詞典》:采听(采聽)
(1).探听。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 凌準 等主谋议唱和,採听外事。” 宋 苏轼 《谢制科启》:“通变者恐人才之未尽,故详於採听而畧於临时。”
(2).犹采纳。 宋 欧阳修 《论修河第三状》:“臣前已具言 河 利害甚详,而未蒙採听。”
收集听取。《国语·晋语六》“风听臚言於市” 三国 吴 韦昭 注:“采听商旅所传善恶之言。”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辨误三:“《古今诗话》云:‘ 太祖 采听明远,每边事,纤息必知。’” 郑观应 《盛世危言·商务三·附录》:“旅蒙 盛杏蓀 、 唐景星 、 徐雨之 三观察,采听商情,禀请傅相帮办招商局。”
《漢語大詞典》:风听(風聽)
(1).收集、听取。国语·晋语六:“吾闻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於民,於是乎使工诵諫於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风听臚言於市,辨祆祥於謡,考百事於朝,问谤誉於路,有邪而正之,尽戒之术也。” 韦昭 注:“风,采也。臚,传也。采听商旅所传善恶之言。”
(2).由传闻而得知的消息。宋书·臧质传:“臣诚庸懦,奉教前朝,虽恧《緇衣》好贤之美,敢希《巷伯》恶恶之情,固已藉风听而宵愤,抚短策而驰念。”魏书·广陵王羽传:“然五局所司,专主刑狱,比闻诸风听,多论五局不精。” 章炳麟 《与人论文书》:“其下或及神怪,时有目覩,不乃得之风听,而不刻意构画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