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含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中阿含经之略称。
(经名)中阿含经之略称。
中阿含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阿含经之一。六十卷,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参见:阿含)
(经名)四阿含经之一。六十卷,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参见:阿含)
阿含
【佛学大辞典】
(术语)A^gama,小乘经之总名。新称阿笈摩。旧称阿含,阿鋡,阿含暮。译曰法归。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之义。又译曰无比法,谓无类之妙法也。或译曰趣无,所说之旨毕竟无归趣之义。长阿含经序曰:「阿含者,秦言法归,所谓万法之渊府总持之林苑也。」名义集四曰:「阿含正云阿笈多,此云教,妙乐云:此云无比法。」四阿含暮抄序曰:「阿含暮者,秦言趣无也。」新称阿笈摩,阿伽摩,译曰教,又作传。唯识述记七曰:「阿笈摩者,此翻为教,展转传说故,名为传。」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笈摩,亦言阿伽摩,此云教法,或言传,谓展转传来以法相教授也。旧言阿含,讹略也。」佛成道初,于鹿野苑始说之。吉藏之法华论疏曰:「阿含正是外国教,名通大小。四阿含等为小也,涅槃云方等阿含,此即大也。」华严探玄记九曰:「阿含,正音阿笈摩,今译名传。谓此圣言,是三世佛之所同说。但古今诸佛,相传而说,非新翻作,故名传。」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经的总名,华译为法归,是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的意思。又译作无比法,即无可相比之法。共分为四部,即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
(术语)A^gama,小乘经之总名。新称阿笈摩。旧称阿含,阿鋡,阿含暮。译曰法归。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之义。又译曰无比法,谓无类之妙法也。或译曰趣无,所说之旨毕竟无归趣之义。长阿含经序曰:「阿含者,秦言法归,所谓万法之渊府总持之林苑也。」名义集四曰:「阿含正云阿笈多,此云教,妙乐云:此云无比法。」四阿含暮抄序曰:「阿含暮者,秦言趣无也。」新称阿笈摩,阿伽摩,译曰教,又作传。唯识述记七曰:「阿笈摩者,此翻为教,展转传说故,名为传。」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笈摩,亦言阿伽摩,此云教法,或言传,谓展转传来以法相教授也。旧言阿含,讹略也。」佛成道初,于鹿野苑始说之。吉藏之法华论疏曰:「阿含正是外国教,名通大小。四阿含等为小也,涅槃云方等阿含,此即大也。」华严探玄记九曰:「阿含,正音阿笈摩,今译名传。谓此圣言,是三世佛之所同说。但古今诸佛,相传而说,非新翻作,故名传。」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经的总名,华译为法归,是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的意思。又译作无比法,即无可相比之法。共分为四部,即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
四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作四鋡。四阿含经也。
(名数)又作四鋡。四阿含经也。
四阿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增一,中,长,杂之四部阿含经也,为一切小乘经之部别。(参见:阿含)
【佛学常见辞汇】
四部阿含经,即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
(术语)增一,中,长,杂之四部阿含经也,为一切小乘经之部别。(参见:阿含)
【佛学常见辞汇】
四部阿含经,即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
阿含
【佛学大辞典】
(术语)A^gama,小乘经之总名。新称阿笈摩。旧称阿含,阿鋡,阿含暮。译曰法归。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之义。又译曰无比法,谓无类之妙法也。或译曰趣无,所说之旨毕竟无归趣之义。长阿含经序曰:「阿含者,秦言法归,所谓万法之渊府总持之林苑也。」名义集四曰:「阿含正云阿笈多,此云教,妙乐云:此云无比法。」四阿含暮抄序曰:「阿含暮者,秦言趣无也。」新称阿笈摩,阿伽摩,译曰教,又作传。唯识述记七曰:「阿笈摩者,此翻为教,展转传说故,名为传。」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笈摩,亦言阿伽摩,此云教法,或言传,谓展转传来以法相教授也。旧言阿含,讹略也。」佛成道初,于鹿野苑始说之。吉藏之法华论疏曰:「阿含正是外国教,名通大小。四阿含等为小也,涅槃云方等阿含,此即大也。」华严探玄记九曰:「阿含,正音阿笈摩,今译名传。谓此圣言,是三世佛之所同说。但古今诸佛,相传而说,非新翻作,故名传。」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经的总名,华译为法归,是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的意思。又译作无比法,即无可相比之法。共分为四部,即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
(术语)A^gama,小乘经之总名。新称阿笈摩。旧称阿含,阿鋡,阿含暮。译曰法归。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之义。又译曰无比法,谓无类之妙法也。或译曰趣无,所说之旨毕竟无归趣之义。长阿含经序曰:「阿含者,秦言法归,所谓万法之渊府总持之林苑也。」名义集四曰:「阿含正云阿笈多,此云教,妙乐云:此云无比法。」四阿含暮抄序曰:「阿含暮者,秦言趣无也。」新称阿笈摩,阿伽摩,译曰教,又作传。唯识述记七曰:「阿笈摩者,此翻为教,展转传说故,名为传。」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笈摩,亦言阿伽摩,此云教法,或言传,谓展转传来以法相教授也。旧言阿含,讹略也。」佛成道初,于鹿野苑始说之。吉藏之法华论疏曰:「阿含正是外国教,名通大小。四阿含等为小也,涅槃云方等阿含,此即大也。」华严探玄记九曰:「阿含,正音阿笈摩,今译名传。谓此圣言,是三世佛之所同说。但古今诸佛,相传而说,非新翻作,故名传。」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经的总名,华译为法归,是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的意思。又译作无比法,即无可相比之法。共分为四部,即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
四阿含暮抄解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婆素跋陀阿罗汉撰,苻秦鸠摩罗佛提译。为四阿含经之抄解。文甚难读。
(经名)二卷,婆素跋陀阿罗汉撰,苻秦鸠摩罗佛提译。为四阿含经之抄解。文甚难读。
四种阿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阿含)
(名数)(参见:阿含)
阿含
【佛学大辞典】
(术语)A^gama,小乘经之总名。新称阿笈摩。旧称阿含,阿鋡,阿含暮。译曰法归。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之义。又译曰无比法,谓无类之妙法也。或译曰趣无,所说之旨毕竟无归趣之义。长阿含经序曰:「阿含者,秦言法归,所谓万法之渊府总持之林苑也。」名义集四曰:「阿含正云阿笈多,此云教,妙乐云:此云无比法。」四阿含暮抄序曰:「阿含暮者,秦言趣无也。」新称阿笈摩,阿伽摩,译曰教,又作传。唯识述记七曰:「阿笈摩者,此翻为教,展转传说故,名为传。」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笈摩,亦言阿伽摩,此云教法,或言传,谓展转传来以法相教授也。旧言阿含,讹略也。」佛成道初,于鹿野苑始说之。吉藏之法华论疏曰:「阿含正是外国教,名通大小。四阿含等为小也,涅槃云方等阿含,此即大也。」华严探玄记九曰:「阿含,正音阿笈摩,今译名传。谓此圣言,是三世佛之所同说。但古今诸佛,相传而说,非新翻作,故名传。」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经的总名,华译为法归,是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的意思。又译作无比法,即无可相比之法。共分为四部,即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
(术语)A^gama,小乘经之总名。新称阿笈摩。旧称阿含,阿鋡,阿含暮。译曰法归。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之义。又译曰无比法,谓无类之妙法也。或译曰趣无,所说之旨毕竟无归趣之义。长阿含经序曰:「阿含者,秦言法归,所谓万法之渊府总持之林苑也。」名义集四曰:「阿含正云阿笈多,此云教,妙乐云:此云无比法。」四阿含暮抄序曰:「阿含暮者,秦言趣无也。」新称阿笈摩,阿伽摩,译曰教,又作传。唯识述记七曰:「阿笈摩者,此翻为教,展转传说故,名为传。」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笈摩,亦言阿伽摩,此云教法,或言传,谓展转传来以法相教授也。旧言阿含,讹略也。」佛成道初,于鹿野苑始说之。吉藏之法华论疏曰:「阿含正是外国教,名通大小。四阿含等为小也,涅槃云方等阿含,此即大也。」华严探玄记九曰:「阿含,正音阿笈摩,今译名传。谓此圣言,是三世佛之所同说。但古今诸佛,相传而说,非新翻作,故名传。」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经的总名,华译为法归,是万法归趣于此而无漏的意思。又译作无比法,即无可相比之法。共分为四部,即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
含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含有生命者,与含灵同。西域记十二曰:「舍金轮而临制法界,摛玉毫而光抚含生。」
【佛学常见辞汇】
含有生命的动物。
(术语)含有生命者,与含灵同。西域记十二曰:「舍金轮而临制法界,摛玉毫而光抚含生。」
【佛学常见辞汇】
含有生命的动物。
含中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密含中道之理之教,即天台四教中之通教也。藏通二教虽皆唯诠界内真空谛之理,无当面明中道之义。然通教于其所说如幻即空之理内,自含有非有非空中道之理,故别圆接通之利根,得看取之而接入于后教。此其理所以亦名含中真谛也。见法华玄义释签二三等。
【佛学常见辞汇】
密含中道之理的教法,如天台四教中的通教是。
(术语)谓密含中道之理之教,即天台四教中之通教也。藏通二教虽皆唯诠界内真空谛之理,无当面明中道之义。然通教于其所说如幻即空之理内,自含有非有非空中道之理,故别圆接通之利根,得看取之而接入于后教。此其理所以亦名含中真谛也。见法华玄义释签二三等。
【佛学常见辞汇】
密含中道之理的教法,如天台四教中的通教是。
含光仪轨
【佛学大辞典】
(书名)毗那夜迦誐那钵底瑜伽悉地品秘要,一卷,不空弟子含光记,谓之含光仪轨。
(书名)毗那夜迦誐那钵底瑜伽悉地品秘要,一卷,不空弟子含光记,谓之含光仪轨。
含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含情识者,与含生同。法事赞上曰:「悲智双行,不舍含情。」
(术语)含情识者,与含生同。法事赞上曰:「悲智双行,不舍含情。」
含华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往生极乐者,有九品之差别。其上品上生之人,生即坐于七宝之开莲华,得闻妙法。上品中生已下者经一宿,乃至下品下生之人,经十二大劫而花方开。含于其花中,不能见闻三宝,谓之含华。观经定善义曰:「虽得往生,含华未出,或堕边界,或堕宫胎。」
(术语)往生极乐者,有九品之差别。其上品上生之人,生即坐于七宝之开莲华,得闻妙法。上品中生已下者经一宿,乃至下品下生之人,经十二大劫而花方开。含于其花中,不能见闻三宝,谓之含华。观经定善义曰:「虽得往生,含华未出,或堕边界,或堕宫胎。」
含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含识之众类。谓诸有情也。大唐三藏圣教序曰:「微言广被,极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佛学常见辞汇】
含识的众类,即一切众生。
(术语)含识之众类。谓诸有情也。大唐三藏圣教序曰:「微言广被,极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佛学常见辞汇】
含识的众类,即一切众生。
含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含有心识者,即有情也。行事钞资持记上四之一曰:「心依色中,名为含识,总摄六道有情之众。」
(术语)含有心识者,即有情也。行事钞资持记上四之一曰:「心依色中,名为含识,总摄六道有情之众。」
含灵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含灵魂者,同于含识,含生,有情等。大宝积经三十八曰:「假令三界诸含灵,一切变为声闻众。」
【佛学常见辞汇】
含有灵性的动物。
(术语)含灵魂者,同于含识,含生,有情等。大宝积经三十八曰:「假令三界诸含灵,一切变为声闻众。」
【佛学常见辞汇】
含有灵性的动物。
那含
【佛学大辞典】
(术语)Ana%ga%min,又作那鋡。阿那含之略。小乘第三果之名。译曰不还,不来。还来欲界之义也。可洪音义二下曰:「那鋡,第三果,此云不来,生色界不来人间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阿那含的简称,为小乘的第三果名,华译为不还,即不再还来欲界的意思。
(术语)Ana%ga%min,又作那鋡。阿那含之略。小乘第三果之名。译曰不还,不来。还来欲界之义也。可洪音义二下曰:「那鋡,第三果,此云不来,生色界不来人间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阿那含的简称,为小乘的第三果名,华译为不还,即不再还来欲界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