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四义──经含四义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法义〕,法即可轨可则之义。谓如来所说之经,十界同遵,无不轨则故也。(遵,依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
〔二、常义〕,常即不迁不变之义。谓如来所说之经,三世而不改易故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三、贯义〕,谓如来所说之经,贯穿一切深妙义理故也。
〔四、摄义〕,谓如来所说之经,摄持所化一切众生故也。
含摄藏
【三藏法数】
谓第八识为染净之所依止,以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故名含摄藏。
八地得授记,是斯陀含果
【三藏法数】
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菩萨于第八辟支佛地中,蒙佛授记而得作佛,因借声闻第二果以区别之,故云是斯陀含果。(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
十地得受职,是阿那含果
【三藏法数】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菩萨于第十佛地中,而得受如来职,犹如别、圆二教等觉之位,因借声闻第三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阿那含果。
斯陀含果
【三藏法数】
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即第二果也。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后三品犹在,须更来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来。(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心起贪爱,迷惑不了也。九品者,于上中下三品中,又各分三品也。)
斯陀含向
【三藏法数】
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此人将入斯陀含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二果也。
多含不翻
【三藏法数】
谓如梵语薄伽梵,具含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等六义,经中但存梵语,是为多含义,故不翻也。
俱那含牟尼佛
【三藏法数】
梵语俱那含牟尼,华言金寂,谓金则明现,寂则无碍也。大智度论,又名迦那迦牟尼,华言金仙人。谓身金色故也。人寿减至四万岁时,于阎浮提出世成佛。(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
阿那含塔
【三藏法数】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谓断欲界惑尽,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以其应受人天供养,为世福田,是故灭后,应当起塔供养。
斯陀含塔
【三藏法数】
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谓欲界有九品思惑,前之六品已断,后之三品尚在,更须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来。以其应受人天供养,为世福田,是故灭后,应当起塔供养。(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爱也。)
五那含天为一有
【三藏法数】
那含,梵语具云阿那含,华言不还。谓四禅中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亦名五净居天,此之五天,名位虽别,皆第三果圣人所居,故通为一有也。(第三果,即声闻阿那含果也。)
照镜三昧,破阿那含天有
【三藏法数】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还。即第三果,生于色界之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照镜三昧。以此天虽得无漏净色,但是果报之净,未获究尽色空,故以此三昧,令其破彼报净之色,究竟真空之理,亦得證此也。
内含十二
【三藏法数】
含即含藏,谓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