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道后
【佛学大辞典】
(术语)道为自行真实之道。未契实道,为道前,正證实理,为道中,自證以后为道后。每地各分此三者。释签四曰:「道者,谓自行真实之道。未契实理,真理在缠,故名为理。故以地前名为道前。初地已上已證实理。复由此理成后行。初證已后,究竟已前,并名道中。由此地行,理究竟显。以显之理,名为道后。自行證后,故名道后。」法华文句记三曰:「此中须以十地为道前,妙觉为道中,證后为道后。」金光明玄义上曰:「当知道前圆性德,道中圆分德,道后圆究竟德。」
【佛学常见辞汇】
已经见道之后。
灭后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之涅槃,谓为入灭。灭后者入灭已后也。遗教经曰:「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
【佛学常见辞汇】
涅槃之后。
维摩金粟如来后身
【佛学大辞典】
(传说)(参见:金粟)
金粟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粟之色黄如金也。
器手天后
【佛学大辞典】
(天名)胎藏界外金刚部众之一。伊舍那之眷属也。与器手天并手把酒器,故名。
弥勒释迦成佛前后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二菩萨皆在底沙佛所修行,释迦菩萨以极为精进超九大劫而成佛。(参见:底沙)
底沙
【佛学大辞典】
(佛名)Tis!ya,佛名。释迦牟尼佛尝在此佛所与弥勒共修佛道,七日七夜翘一脚,以一偈赞佛,依其功德于百劫中超越九劫而成佛云。玄应音义二十四曰:「底沙,丁礼反,旧曰弗沙,此曰明也。」同二十二曰:「此亦星名,因星立名,西国多此也。」俱舍光记十八曰:「底沙此云圆满,是星名,从星为名。」慧琳音义十八曰:「底沙,唐云鬼宿,即其人是此宿直日生。西方以二十八宿记日,但以月所临宿以为名,旧经云蛭数者是也。」婆沙论一百七十七曰:「如契经说,过去有佛,号曰底沙,或曰补沙。彼佛有二菩萨弟子勤修梵行,一名释迦牟尼,二名梅怛俪药(译言慈氏)。尔时彼佛观二弟子谁先根熟,即如实知慈氏先熟,能寂后熟。复观二士所化有情,谁根先熟。又如实知释迦所化应先根熟,知已即念。我今云何令彼机感相会遇耶?然令一人速熟则易,非令多人。作是念已,便告释迦:吾欲游山,汝可随去。尔时彼佛取尼师檀,随路先往,既至山上,入吠琉璃龛。敷尼师檀,结跏趺坐,入火界定。经七昼夜,受妙喜乐,威光炽然。释迦须臾亦往山上,处处寻佛,如犊求母。展转遇至彼龛室前,欻然见佛,威仪端肃,光明照耀。专诚恳发,喜叹不堪。于行无间,忘下一足。瞻仰尊颜,目不暂舍。经七昼夜,以一伽他赞彼佛曰:天地此界多闻室,逝宫天处十方无。丈夫牛王大沙门,寻地山林遍无等。如是赞已,便超九劫。于慈氏前,得无上觉。」
驴前马后
【佛学大辞典】
(杂语)随逐驴马前后之奴隶也,指斥凡人之识情分别。传灯录十五良价传曰:「师曰:苦哉苦哉!今时人例皆如此,祇是认驴前马后将为自己,佛法平沈此之是也。」碧岩五十三则评唱曰:「若祇依草附木,认个驴前马后,有何用处?」同种电钞六曰:「如随驴马前后奴隶者,不是主人公也。今谓情识分别。」
郁头生非想天后为飞狸
【佛学大辞典】
(传说)彼欲得一旦所失之五通,于林间一心专至,当垂得时,有鸟在树上,以急鸣乱其意。舍树而至水边求定。复闻鱼斗动水声,不得禅,即生瞋恚。我当尽杀鱼鸟。此人久后得定,生于非想天。寿八万劫终,下生而为飞狸,杀诸鱼鸟,作无量罪,堕三恶道。见智度论十七,止观辅行四之二。
佛前佛后难
【佛学常见辞汇】
八难之一。(参见:八难)
金刚后心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于最后位,断最极微细烦恼之定,智用坚利,譬如金刚,叫做金刚定。有入住出三心,入时尚居众生位,出时则成佛,当住位完满,将届出定时,名金刚后心。
劫后余生
【俗语佛源】
佛教认为世界经历一次「成住坏空」的循环,为一大劫。在「坏劫」之末,世界将发生大火灾。此时,地狱、人间等下界众生均修习「无觉无观」而躲避到色界三禅天——光音天。于是,大海枯竭,世界空旷,七日并出,劫火从地狱一直烧到色界二禅天。待世界进入新的一轮循环又重新生成时,光音天的部分众生陆续进入下界,地狱、人间等重又充满了各类众生。这就是佛经所描绘的「劫后余生」的图景。见《长阿含经》卷三三,《法苑珠林》卷三等,参见「劫火」条。俗语「劫后余生」本此,谓大灾难后留存下来的人或物。如王西彦《古屋》第一部六:「他带著女人孩子回来了,和我一见面便摇头不迭,连说:『劫后余生!』」又如宗璞《弦上的梦》:「那里面,乐锁著几本劫后余生的文学名著。」(李明权)
前因后果
【俗语佛源】
因是能生,果为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关系。同时,佛教又说因果必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世」。如《因果经》说:「欲知过去因者,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涅槃经·憍陈如品》说:「善恶之报,如影取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这就是说善因必有善果,恶因必有恶果,有原因必有结果。后来以「前因后果」指事情的整个过程。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说:「须得先叫他明白了前因后果,才免得怨天尤人。」(宽忍)
前言不对后语
【俗语佛源】
指说话前后不照应,漏洞百出。原为禅语。《续灯录》卷十一:「曰:『向上宗乘又且如何举唱?』师曰:『前言不及后语。』」「向上宗乘」又称「向上一路」,即禅宗直指人心的特别法门。「前言不及后语」就是说语言是无法充分表达「向上宗乘」的,只能靠内心的證悟。后俗语中也有用前言不搭后语。如《官场现形记》第六回:「这位王协台一脸烟气,问他营里的事情,多是前言不对后语。」又如袁静等《新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大水下决心发言,憋出一身汗,前言不搭后语,结结巴巴的说了一泼滩。」(李明权)
四事先苦后乐
【三藏法数】
(出增一阿含经)
〔一、修习梵行先苦后乐〕,梵即净也。谓人不辞劳苦,修习净行,净行既立,则能證于道果,而得涅槃之乐,故名修习梵行先苦后乐。(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诵习经文先苦后乐〕,谓人不辞劳苦,口诵经文,心习其义;其义习熟,则能如说修行,證于道果,而得涅槃之乐,故名诵习经文先苦后乐。
〔三、坐禅念定先苦后乐〕,谓人不辞劳苦,坐禅念定,由禅定力,则能次第入诸三昧,證于道果,而得涅槃之乐,故名坐禅念定先苦后乐。(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四、数出入息先苦后乐〕,谓人不辞劳苦,数出入息,自然摄诸散乱,心得寂静,安住正理,与定相应;由此證于道果,而得涅槃之乐,故名数出入息先苦后乐。
利后
【三藏法数】
谓佛灭后,一切众生,亦得闻经受法,修行悟道,获大利益,是名利后。
后善
【三藏法数】
后善者,流通分居后,故名后善。如经分别功德品十九行偈后至经尽,为流通分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