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457,分9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此后
后天
后日
后尘
后会
后土
霜后
后夜
在后
自后
后事
后山
秋后
后期
后代
《國語辭典》:此后(此後)  拼音:cǐ hòu
从此以后。如:「此后当奋发图强,力争上游。」《儒林外史》第五回:「此后知过必改。」
分類:此后今后
《國語辭典》:后天(後天)  拼音:hòu tiān
1.人出生后对身体的养护,及因环境、教养等而形成的性质。相对于先天而言。《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只是她天生的那好动不好静的性儿,仗著后天这片心,怎生扭得过先天的性儿去。」
2.明日的次日。如:「她后天会来吗?」也作「后日」、「后儿」。
3.后于天时而行事。《易经。乾卦》:「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汉。王充《论衡。初禀》:「如必须天有命,乃以从事,安得先天而后天乎?」
《漢語大詞典》:三天
(1).我国古代关于天体的学说,有浑天、宣夜、盖天三家,称为“三天”。宋书·律历志序:“《天文》虽为该举,而不言天形,致使三天之説,纷然莫辨。”详“ 宣夜 ”。
(2).道教称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为三天。汉武帝内传:“是三天上元之官,统领十万。”海内十洲记·方丈洲:“ 方丈洲 在 东海 中心……有金玉琉璃之宫,三天司命所治之处。”云笈七籤卷八:“三天者,清微天、禹餘天、大赤天是也。”
(3).佛教称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三天。 唐 李白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诗:“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 王琦 注:“三天,谓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也。” 明 何景明 《咏天宁寺塔》诗:“镜现三天象,珠含四日光。”
(4).泛指天空。《西游记》第十六回:“ 行者 道:‘你不曾见夜间那火,光腾万里,亮透三天,且休説二十里,就是二百里也照见了。’”
(5).指 清 代皇子及诸王公读书的前、中、后三殿。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世称上斋曰三天,盖由从前列圣每岁驻蹕 澄清园 ,诸王公即读书园庐,其地为殿三层,皆有 世宗 皇帝御书匾额,前曰‘前垂天貺’,谓之前天;中曰‘中天景物’,谓之中天;后曰‘后天不老’,谓之后天,统谓之三天。”
《國語辭典》:后日(後日)  拼音:hòu rì
1.明日的次日。《文明小史》第三二回:「冯主事略略放心,约定他们后日议事。」也作「后天」、「后儿」。
2.以后的日子。《红楼梦》第一回:「幸而士隐还有折变田产的银子未曾用完,拿出来托他随分就价置些房地,为后日衣食之计。」
《國語辭典》:后尘(後塵)  拼音:hòu chén
行走时后面扬起的尘土。比喻居人之后,为自谦之辞。《文选。张协。七命》:「余虽不敏,请寻后尘。」《文明小史》第三四回:「几位尚志堂的高等生,因为书院改掉了,没有膏火钱应用,想步他们维新的后尘,觅些蝇头微利度日。」
《漢語大詞典》:后会(後會)
(1).日后相会。孔丛子·儒服:“彼有恋恋之心,未知后会何期。” 唐 朱放 《江上送别》诗:“惆悵空知思后会,艰难不敢料前期。” 清 吴伟业 《送何省斋》诗:“后会良可希,尺书到犹未。”
(2).会合时迟到。汉书·彭越传:“与期旦日日出时,后会者斩,旦日日出,十餘人后,后者至日中。”
《國語辭典》:后土  拼音:hòu tǔ
1.大地。《楚辞。宋玉。九辩》:「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干?」唐。杜甫 秋雨叹诗三首之三:「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乾。」
2.土神或地神。《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王大封,则先告后土。」《礼记。月令》:「中央土,其日戊已。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3.上古掌管有关土地事务的官。相传共工氏子句龙曾为此官,死后奉为社神。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
《骈字类编》:霜后(霜后)
唐 周朴 送梁道士 晚花霜后落,山雨夜深寒。
唐 皮日休 秋晚访李处士所居 书阁鼠穿厨簏破,竹园霜后桔槔闲。
分类:霜后
《漢語大詞典》:后夜(後夜)
后半夜。 唐 刘长卿 《喜鲍禅师自龙山至》诗:“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刘六淮潮》:“后夜人无寐,遥听入浦声。” 清 吴下阿蒙 《断袖篇·任怀仁》:“后夜忽见形云。我家明日当除服作祭。”
《漢語大詞典》:在后(在後)
以后。《宣和遗事》后集:“窜 蔡京 儋州 编置,及其子孙三十三人,并编管远恶州军。在后、 蔡京 量移至 潭州 。”《水浒传》第十七回:“府尹将我脸上刺下迭配州字样,只不曾填甚去处。在后知我性命如何!”
分類:在后以后
《國語辭典》:自后(自後)  拼音:zì hòu
从此以后。《三国志。卷二五。魏书。高堂隆传》:「太子不悦然,自后游出差简。」
《國語辭典》:后事(後事)  拼音:hòu shì
1.将来的事。《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虽有后事,晋勿与知可也。」《儒林外史》第二九回:「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2.作战时后方的事。《晋书。卷四三。山涛传》:「帝谓涛曰:『西偏吾自了之,后事深以委卿。』」
3.死后的事。像装殓、棺椁、殡葬等。《三国演义》第二回:「中平六年,夏四月,灵帝病笃,召大将军何进入宫,商议后事。」《红楼梦》第二五回:「合家人口无不心慌,都说没指望了,忙著将他二人的后事都治备下了。」
《漢語大詞典》:后山(後山)
(1).后面的山。 元 贡师泰 《题山水图》诗:“前山后山云乱起,山脚入溪清见底。”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后山上到春天各处是野兰花。”
(2).旧时官帽背后上方隆起的部分。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平巾,以竹丝作胎,真青罗蒙之,长随内使小火者戴之,制如官帽,而无后山。”
(3).头颅后部的枕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后山骨》:“后山,即头后枕骨也。”
《漢語大詞典》:秋后(秋後)
(1).立秋以后。魏书·广陵王羽传:“今始维夏,且待至秋后。” 唐 杜甫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诗:“常愁夜来皆是蝎,况乃秋后转多蝇。” 唐 皮日休 《怀鹿门县名离合》诗之一:“山瘦更培秋后桂,溪澄閒数晚来鱼。” 唐 罗隐 《寄徐济进士》诗:“霜压 楚 莲秋后折,雨催蛮酒夜深酤。”
(2).指秋收以后。 王安友 《协作》:“现在什么也别说了,等着秋后看产量吧。”
《國語辭典》:后期(後期)  拼音:hòu qí
1.过了预定的期限。《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骞为卫尉,与李将军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明史。卷一五一。列传。严震直》:「洪武时以富民择粮长,岁部粮万石至京师,无后期,帝才之。」
2.后会、再见。唐。白居易 祭中书韦相公文:「既同前会,兜率天下,岂无后期?」唐。方干 送沛县司马丞之任诗:「羁游故交少,远别后期难。」
3.某个时期的后一阶段开始。如:「抗战后期」。
《國語辭典》:后代(後代)  拼音:hòu dài
1.后世,未来的世代。《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今帝以幼年复奉大宗,为成帝后,宜明一统之义,以戒前事,为后代法。」《文选。刘琨。劝进表》:「前事不忘,后代之元龟也。」
2.后裔、子孙。《文选。扬雄。长杨赋》:「又恐后代迷于一时之事,常以此为国家之大务,淫荒田猎,陵夷而不禦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烧香祈祷,不论男女,求生一个,以续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