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0,分9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果后方便
非前后俱得
法后得
阿育王最后施半庵摩勒果
波斯匿王太后崩王求赎命
前佛后佛
前后际断
后堂首座
食后漱口
食后
信后
信后称名
信后相续
后一一乘
佛类词典(续上)
果后果后方便
非前后俱得
法后得
阿育王最后施半庵摩勒果
波斯匿王太后崩王求赎命
前佛后佛
前后际断
后堂首座
食后漱口
食后
信后
信后称名
信后相续
后一一乘
果后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得佛果之后。文句记九下曰:「昔于诸教,虽见不同,而生于疑,乃不知是果后方便。」
(术语)得佛果之后。文句记九下曰:「昔于诸教,虽见不同,而生于疑,乃不知是果后方便。」
果后方便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證得之佛,为众生济度,更方便现众生身等而修行也。
(术语)谓證得之佛,为众生济度,更方便现众生身等而修行也。
非前后俱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得之一。得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时之得。此二无为,为不生不灭之无为,故非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时间所拘束者。从而能得无法之前,法之后,与法俱时之事,故曰非前后俱得。
(术语)四种得之一。得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时之得。此二无为,为不生不灭之无为,故非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时间所拘束者。从而能得无法之前,法之后,与法俱时之事,故曰非前后俱得。
法后得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得之一。亦名犊子随后得。谓如牛子附随母牛,能得随所得之后而来也。善恶诸法,过去灭去之后,其诸法得我之身者,依于此得之力也。
(术语)三种得之一。亦名犊子随后得。谓如牛子附随母牛,能得随所得之后而来也。善恶诸法,过去灭去之后,其诸法得我之身者,依于此得之力也。
阿育王最后施半庵摩勒果
【佛学大辞典】
(传说)王卧病,施心益强,日夜送黄金于鸡园寺不止。时邪见之大臣,劝太子三波地,勒守库藏,使王命不行。王竟无施物,唯有半庵摩勒果在手中。王大悲恼,说偈曰:「今我阿育王,无复自在力,唯半阿摩勒,于我得自在。」乃遣侍臣施与鸡园寺。鸡园寺上座碎为粉末,置羹中遍分与众僧。见阿育王经五。
(传说)王卧病,施心益强,日夜送黄金于鸡园寺不止。时邪见之大臣,劝太子三波地,勒守库藏,使王命不行。王竟无施物,唯有半庵摩勒果在手中。王大悲恼,说偈曰:「今我阿育王,无复自在力,唯半阿摩勒,于我得自在。」乃遣侍臣施与鸡园寺。鸡园寺上座碎为粉末,置羹中遍分与众僧。见阿育王经五。
波斯匿王太后崩王求赎命
【佛学大辞典】
(传说)见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身经。
(传说)见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身经。
前佛后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前佛指释迦,后佛指弥勒。
【佛学常见辞汇】
前佛是指释迦佛,后佛是指弥勒佛。
(术语)前佛指释迦,后佛指弥勒。
【佛学常见辞汇】
前佛是指释迦佛,后佛是指弥勒佛。
前后际断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有为法之前际后际断绝而不常住也,但观之似不断绝者,以前后相续故也,如旋火轮然。维摩经弟子品曰:「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净影疏曰:「有为之法,前后相起,前为前际,后为后际。」
(术语)谓有为法之前际后际断绝而不常住也,但观之似不断绝者,以前后相续故也,如旋火轮然。维摩经弟子品曰:「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净影疏曰:「有为之法,前后相起,前为前际,后为后际。」
后堂首座
【佛学大辞典】
(职位)僧堂后版之首座也。敕修清规曰:「后堂首座,位居后版,辅赞宗风。规则端庄,为众模范。盖以众多,故分前后。斋粥二时过堂及坐禅,则后门出入。」
【佛学大辞典】
(职位)禅林区分僧堂为前堂后堂,分管其后堂者曰后堂首座。
(职位)僧堂后版之首座也。敕修清规曰:「后堂首座,位居后版,辅赞宗风。规则端庄,为众模范。盖以众多,故分前后。斋粥二时过堂及坐禅,则后门出入。」
【佛学大辞典】
(职位)禅林区分僧堂为前堂后堂,分管其后堂者曰后堂首座。
食后漱口
【佛学大辞典】
(仪式)释氏要览上曰:「百一羯磨,佛言:不可礼有染苾刍,有染苾刍亦不可礼他,违者得越法罪。优婆离白佛言:何名有染?佛言染有二种:一不净染,二饮食染。且言饮食染,若食啖而未漱口,虽设漱刷,尚馀津腻,是名有染。」
(仪式)释氏要览上曰:「百一羯磨,佛言:不可礼有染苾刍,有染苾刍亦不可礼他,违者得越法罪。优婆离白佛言:何名有染?佛言染有二种:一不净染,二饮食染。且言饮食染,若食啖而未漱口,虽设漱刷,尚馀津腻,是名有染。」
食后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律,自明相现至食时谓之朝食前,自朝食至日中,谓之食后。见行事钞中三之三。
(术语)律,自明相现至食时谓之朝食前,自朝食至日中,谓之食后。见行事钞中三之三。
信后
【佛学大辞典】
(术语)闻弥陀之名号而发信心之后也。
(术语)闻弥陀之名号而发信心之后也。
信后称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净土真宗之教得信心后之称名总为报恩。净土门之特殊法门也。
(术语)净土真宗之教得信心后之称名总为报恩。净土门之特殊法门也。
信后相续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信后之念佛相续也。(参见:信后)
(术语)信后之念佛相续也。(参见:信后)
后一一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五教中最后之圆教为一乘教。(参见:五教)
(术语)华严宗五教中最后之圆教为一乘教。(参见:五教)
五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之教判也。有二种:(一)始于杜顺,成于贤首,是唯就出世间之一教判定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也。五教章冠注上一曰:「至相智俨大师,亲承于杜顺和尚,显扬宗旨,弘传一乘。搜玄、十玄、孔目、问答、章疏非一,约就五教广立清范。(中略)贤首亲于智俨造此五教。」同上三曰:「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小乘教于四部之阿含经、发智、婆娑论等,说灰身灭智之涅槃法者。大乘始教为大乘之初门,有相始教空始教二种。深密经、唯识论等,分别五性,建立依他之万法者为相始教。般若经、三论等,说诸法皆空,显无所得平等者,为空始教。此二教皆不开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故贬为始教。大乘终教于楞伽经起信论等说真如缘起之理,唱一切皆成佛者。顿教对于一类之顿机,不依言句,不设位次,以顿彻理性为教者。是既绝言句,故为别部之经。以楞伽经四,有镜像顿现之譬;宝积经论一,有顿教修多罗之名而立之。如以维摩之默而显不二,以达磨之心而印于心,为得此旨者。圆教于华严经法华经等,明圆融具德之一乘者。此分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二种。华严经直开示圆融不思议之法门,远异于彼之三乘教,故名别教一乘;法华经为开会二乘,其说相同于三乘教,故名同教一乘。圆教之名,八十华严经谓为圆满修多罗。华严玄谈五曰:「教类有五,即贤首所立,广有别章,大同天台,但加顿教。」又曰:「不同前渐次位修行,不同于彼圆融具德,故立名顿,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绝言故。今乃开者顿显绝言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开此五教而为十宗。(参见:宗)。(二)为同宗圭峰所立,此统收世间出世间之二教:一、人天教,以持提谓经等五戒而生于人间,行十善而生于天上为教者。二、小乘教,如前。三、大乘法相教,前始教中之相始教也。四、大乘破相教,前始教中之空始教也。五、一乘显性教,前终顿圆之三教也。见原人论。前法相破相之二教,别立声缘菩之三乘,故为大乘,今为一佛乘,故曰一乘。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教十宗)
(术语)华严宗之教判也。有二种:(一)始于杜顺,成于贤首,是唯就出世间之一教判定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终教,四顿教,五圆教也。五教章冠注上一曰:「至相智俨大师,亲承于杜顺和尚,显扬宗旨,弘传一乘。搜玄、十玄、孔目、问答、章疏非一,约就五教广立清范。(中略)贤首亲于智俨造此五教。」同上三曰:「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小乘教于四部之阿含经、发智、婆娑论等,说灰身灭智之涅槃法者。大乘始教为大乘之初门,有相始教空始教二种。深密经、唯识论等,分别五性,建立依他之万法者为相始教。般若经、三论等,说诸法皆空,显无所得平等者,为空始教。此二教皆不开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故贬为始教。大乘终教于楞伽经起信论等说真如缘起之理,唱一切皆成佛者。顿教对于一类之顿机,不依言句,不设位次,以顿彻理性为教者。是既绝言句,故为别部之经。以楞伽经四,有镜像顿现之譬;宝积经论一,有顿教修多罗之名而立之。如以维摩之默而显不二,以达磨之心而印于心,为得此旨者。圆教于华严经法华经等,明圆融具德之一乘者。此分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二种。华严经直开示圆融不思议之法门,远异于彼之三乘教,故名别教一乘;法华经为开会二乘,其说相同于三乘教,故名同教一乘。圆教之名,八十华严经谓为圆满修多罗。华严玄谈五曰:「教类有五,即贤首所立,广有别章,大同天台,但加顿教。」又曰:「不同前渐次位修行,不同于彼圆融具德,故立名顿,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绝言故。今乃开者顿显绝言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开此五教而为十宗。(参见:宗)。(二)为同宗圭峰所立,此统收世间出世间之二教:一、人天教,以持提谓经等五戒而生于人间,行十善而生于天上为教者。二、小乘教,如前。三、大乘法相教,前始教中之相始教也。四、大乘破相教,前始教中之空始教也。五、一乘显性教,前终顿圆之三教也。见原人论。前法相破相之二教,别立声缘菩之三乘,故为大乘,今为一佛乘,故曰一乘。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教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