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不过(不過) 拼音:bù guò
1.仅仅,只。指不超出某种范围。《新唐书。卷一五九。卢坦传》:「坦谕县人弟输,勿顾限,违之不过罚令俸尔。」《老残游记》第一回:「相隔不过一点钟之久,那船来得业已甚近。」
2.无法超越、凌驾。《文选。曹丕。典论论文》:「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
3.但是。《红楼梦》第五七回:「也没什么要紧。不过我想著宝姐姐也在客中,既吃燕窝,又不可间断,若只管和他要,太也托实。」
4.放在形容词后面,表示非常的意思。《儒林外史》第一八回:「这位胡三先生虽然好客,却是个胆小不过的人。」
5.放在动词后面,指完成不了或承受不了此事。《朱子语类。卷五二。孟子。公孙丑上之上》:「公孙丑问孟子『动心否乎』,非谓以卿相富贵动其心;谓伯王事大,恐孟子担当不过,有所疑惧而动其心也。」《红楼梦》第六七回:「旺儿见这话,知道刚才的话已经走了风了,料著瞒不过,便又跪回道:『奴才实在不知。』」
2.无法超越、凌驾。《文选。曹丕。典论论文》:「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
3.但是。《红楼梦》第五七回:「也没什么要紧。不过我想著宝姐姐也在客中,既吃燕窝,又不可间断,若只管和他要,太也托实。」
4.放在形容词后面,表示非常的意思。《儒林外史》第一八回:「这位胡三先生虽然好客,却是个胆小不过的人。」
5.放在动词后面,指完成不了或承受不了此事。《朱子语类。卷五二。孟子。公孙丑上之上》:「公孙丑问孟子『动心否乎』,非谓以卿相富贵动其心;谓伯王事大,恐孟子担当不过,有所疑惧而动其心也。」《红楼梦》第六七回:「旺儿见这话,知道刚才的话已经走了风了,料著瞒不过,便又跪回道:『奴才实在不知。』」
《國語辭典》:上来(上來) 拼音:shàng lai
1.从低处到高处,或由远处到近处。如:「我们大夥都在三楼,就只有他没上来。」《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庵住著。」。
2.起初、开始。如:「他一上来便大力革新,呈现新人新气象。」
3.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由低处向高处或远处到近处。如:「你慢慢跑上来,我在山顶等你。」《红楼梦》第三回:「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著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
4.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完成,与动词之间常插入「得、不」。如:「这问题不难,你一定答得上来。」「这种感觉很难形容,我说不上来。」
5.用在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的增加。如:「天色渐渐黑上来了。」《水浒传》第四五回:「那妇人三杯酒落肚,便觉有些朦朦胧胧上来。」
2.起初、开始。如:「他一上来便大力革新,呈现新人新气象。」
3.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由低处向高处或远处到近处。如:「你慢慢跑上来,我在山顶等你。」《红楼梦》第三回:「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著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
4.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完成,与动词之间常插入「得、不」。如:「这问题不难,你一定答得上来。」「这种感觉很难形容,我说不上来。」
5.用在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的增加。如:「天色渐渐黑上来了。」《水浒传》第四五回:「那妇人三杯酒落肚,便觉有些朦朦胧胧上来。」
《漢語大詞典》:贴黄(貼黄)
(1). 唐 代诏敕用黄纸,凡有更改,仍用黄纸贴在上面,叫做“贴黄”。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 唐 制:降敕有所更改,以纸贴之,谓之贴黄。盖敕书用黄纸,则贴者亦黄纸也。”
(2). 宋 代奏札意有未尽,摘要另书于后,叫做“贴黄”。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今奏状札子皆白纸,有意所未尽,揭其要处,以黄纸别书於后,乃谓之贴黄。” 宋 陆游 《代二府与夏国主书》:“贴黄:前件事宜,臣等虽已面陈,缘利害至大,陛下反覆省览,故敢輒具此奏。”
(3). 明 清 时摘取奏疏中要点,黏附在奏疏后面,叫做“贴黄”。 清 顾炎武 《日知录·贴黄》:“﹝ 崇禎 ﹞命内阁为贴黄之式,即令本官自撮疏中大要,不过百字,黏附牘尾,以便省览。”
(2). 宋 代奏札意有未尽,摘要另书于后,叫做“贴黄”。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今奏状札子皆白纸,有意所未尽,揭其要处,以黄纸别书於后,乃谓之贴黄。” 宋 陆游 《代二府与夏国主书》:“贴黄:前件事宜,臣等虽已面陈,缘利害至大,陛下反覆省览,故敢輒具此奏。”
(3). 明 清 时摘取奏疏中要点,黏附在奏疏后面,叫做“贴黄”。 清 顾炎武 《日知录·贴黄》:“﹝ 崇禎 ﹞命内阁为贴黄之式,即令本官自撮疏中大要,不过百字,黏附牘尾,以便省览。”
《漢語大詞典》:得来(得來)
觅得,求得。《公羊传·隐公五年》“公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 汉 何休 注:“登读言得来。得来之者, 齐 人语也, 齐 人名求得为得来;作登来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百喻经·见水底金影喻》:“其父觅子,得来见子,而问子言:‘汝何所作,疲困如是?’”
助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出现某种结果。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女孩儿諕得来一团儿颤。”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愁得来陡峻,瘦得来唓嗻。”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三幕:“他是乐得养尊处优,胖得来,实在连走路都很艰难了。”参见“ 得 ”。
助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出现某种结果。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女孩儿諕得来一团儿颤。”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愁得来陡峻,瘦得来唓嗻。”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三幕:“他是乐得养尊处优,胖得来,实在连走路都很艰难了。”参见“ 得 ”。
《漢語大詞典》:后行(後行)
(1).排在后面的行列。《汉书·李陵传》:“ 陵 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隋书·礼仪志三》:“勇者持鉦鼓刀楯,为前行,战士次之,槊者次之,弓箭为后行。” 唐 岑参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诗:“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鴈还应厌后行。”
(2). 唐 宋 时尚书省次序分前、中、后三行,工部、礼部为后行。 宋 王溥 《唐会要·尚书省分行次第》:“以兵、吏及左右司为前行,刑、户为中行,工、礼为后行,每行各管四司。”《太平广记》卷二五○引 唐 韦述 《两京新记·尚书郎》:“尚书郎,自两 汉 已后,妙选其人。 唐 武德 贞观 已来,尤重其职。吏、兵部为前行,最为要剧,自后行改入,皆为美选。”
(2). 唐 宋 时尚书省次序分前、中、后三行,工部、礼部为后行。 宋 王溥 《唐会要·尚书省分行次第》:“以兵、吏及左右司为前行,刑、户为中行,工、礼为后行,每行各管四司。”《太平广记》卷二五○引 唐 韦述 《两京新记·尚书郎》:“尚书郎,自两 汉 已后,妙选其人。 唐 武德 贞观 已来,尤重其职。吏、兵部为前行,最为要剧,自后行改入,皆为美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