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名下  拼音:míng xià
在某人名义之下。如:「律师正在计算登记在他名下的财产,做为遗产分配的依据。」《儒林外史》第四七回:「而今因大老师和世叔来,是两位大名下,所以要时常来聆老师和世叔的教训。」《孽海花》第二六回:「今天早上,又把宝妃名下的太监高万枝,发交内务府扑杀。」
《漢語大詞典》:名下士
享有盛名之士。 唐 韩翃 《送郑员外》诗:“孺子亦知名下士,乐人争唱卷中诗。”明史·隐逸传·陈继儒:“ 王世贞 亦雅重 继儒 , 三吴 名下士争欲得为师友。” 清 沈起凤 《谐铎·穷士扶乩》:“君等皆名下士,乃窘於七步。”
分類:享有盛名
《分类字锦》:不名下吏
宋史曹彬传: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
分类:谦让
《分类字锦》:上名下清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毛传:目上为名,目下为清。正义:释训云。猗嗟名兮。目上为名。孙炎云:目上平博。郭璞云:眉眼之间。尔雅既释如此,清又与目共文。名既目上,则清为目下。
分类:
《國語辭典》:名下无虚(名下無虛)  拼音:míng xià wú xū
所传的盛名并非虚传。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二九出:「(六娘)陇西人。就是做人日登高宜春令之曲的李益。(秋娘)果然名下无虚。是谁为媒?」《镜花缘》第八八回:「果能文不起草,走笔立就,那才算得名下无虚哩。」
《國語辭典》:名下无虚士(名下無虛士)  拼音:míng xià wú xū shì
有盛名的人必有真才实学,名实相符。指名不虚传。《元史。卷一六四。列传。李之绍》:「凡翰林应酬之文,积十馀事,并以付之。之绍援笔立成,并以稿进。燧惊喜曰:『可谓名下无虚士也。』」《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名下无虚士,果是贤人。」
分類:盛名实学
《漢語大詞典》:腹内
犹名下。 唐 韩愈 《论天旱人饥状》:“伏乞特勑京兆府,应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姓腹内徵未得者,并且停徵。” 朱熹 校注:“今按腹内,谓应纳而未纳者,尝见国初时官文书犹有此语,如今言名下也。”
分類:腹内名下
《漢語大詞典》:头下(頭下)
(1).犹名下。 宋 苏轼 《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今来前项人户,从初径於市易差出勾当人等头下赊欠。”
(2). 辽 金 两代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从征所俘掠的人户,归其各自奴役,称“头下”。亦指由此种人户所建立的特置州县。辽史·地理志一:“官位九品之下及井邑商贾之家,征税各归头下;唯酒税课纳 上京 盐铁司。”《元代白话碑集录·1240年济源十方大紫微宫圣旨碑》:“兼不以是何头下官员人等,无得骚扰。” 蔡美彪 注:“‘头下’或写作‘投下’,但非蒙古语的译音。 辽 金 两代均有此制。”参阅辽史·地理志一
《國語辭典》:投献(投獻)  拼音:tóu xiàn
奉献财物。《初刻拍案惊奇》卷八:「有一等做公子的,倚靠著父兄势力,张牙舞爪,诈害乡民,受投献,窝赃私,无所不为,百姓不敢声冤,官司不敢盘问,难道不是大盗?」
《漢語大詞典》:影庇
谓将户籍或土地财产虚挂在权势人家名下,以逃避徭役税收。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 平叔 请限商人盐,纳官后,不得輒於诸军诸使觅职掌,把钱捉店,看守庄磑,以求影庇。”《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四》:“兼有富户,或投名於势要,以求影庇。” 宋 范仲淹 《奏重定职田顷亩》:“如将土地影庇,令免却合入差徭及抑配。”
《國語辭典》:诡寄(詭寄)  拼音:guǐ jì
设计进行假托付。《六部成语注解。户部》:「诡寄:官员贪婪,侵蚀公款,恐为查出,乃将其所侵蚀者,用诡计寄寓公用款项之中,以图朦胧蔽混也。」
《国语辞典》:顶下(顶下)  拼音:dǐng xià
出价承受他人名下之财产。如:「为了做点小生意,他用所有的积蓄顶下那个店面。」
《漢語大詞典》:画知(畫知)
在知单上自己的姓名下面写个“知”字,表示已经知道。
《國語辭典》:小号(小號)  拼音:xiǎo hào
1.对自己店铺的谦称。《官话指南。卷一。官商吐属》:「『宝字号?』『小号益泰。』」《老残游记》第七回:「所有这十县用的书,皆是向小号来贩。」
2.尺码小的。如:「这件衣服太大了,请帮我换件小号的。」
3.小便。如:「请等一会儿,我去上个小号。」
4.乐器名,铜管乐器。英文为Trumpet。以筒状铜管弯曲而成,有一杯型吹嘴,尾端扩大为喇叭口。演奏时用嘴抵住吹嘴吹气,振动管内气流发声。音质明亮高亢,变化丰富。常负责旋律部分的演奏,也是铜管乐器家族中音域最高的乐器。常用于军乐队、管弦乐团、管乐团、爵士大乐团或一般爵士乐,视曲目编制需求而有不同。也称为「小喇叭」。
《漢語大詞典》:贴脚(貼脚)
(1).封建时代为逃避赋役而以田产伪托他人名下。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非民风:“先是命户部覈实天下土田,而 两浙 富民畏避差役,往往以田产诡寄亲邻佃僕,谓之贴脚诡寄。”
(2).贴补漕粮运输费。 清 李清 三垣笔记卷中:“予与 倪少司马 元璐 寓 淮 ,有客献议,谓开 登州 某路以通漕运,可省贴脚银二百万两。”
(3).方言。谓道路泥泞,泥土黏脚。 李劼人 《大波》第二部第二章:“路上泥巴虽然不像昨天泞滑,但也很湿润,还十分贴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