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二府  拼音:èr fǔ
1.宋时因中书省、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权,故称为「二府」。
2.明、清时俗称各府同知为「二府」。《儒林外史》第二五回:「我在安东做了二年,又到四川做了一任知州,转了个二府,今年才升到这里。」
《國語辭典》:同知  拼音:tóng zhī
1.共知。《庄子。知北游》:「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
2.职官名。指正官之副。凡主管一事而不授以正官之名,则谓之知某事,如宋代不以枢密院使授人,则称为「知枢密院事」,副使则称为「同知」。辽、金以后,沿此习惯,如府之主官称「知府」,而以府之佐官为「同知」。《西游记》第九回:「星夜令金牌下户唤到江州同知、州判二人,丞相对他说知此事,叫他提兵相助,一同过江而去。」《醒世恒言。卷二○。张廷秀逃生救父》:「侯同知晚上回府,便会同了众捕快,次日解官。」
《漢語大詞典》:三府
(1). 汉 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后世因之。亦用以泛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汉 王符 潜夫论·班禄:“三府制法,未闻赦彼有罪,狱货惟宝者也。”后汉书·承宫传:“三府更辟,皆不应。” 李贤 注:“三府,谓太尉、司徒、司空府。” 唐 韩翃 《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诗:“一丘无自逸,三府会招贤。” 清 顾炎武 《郡县论九》:“有学术才能而思自见于世者,其县令得而举之,三府得而辟之,其亦可以无失士矣。”
(2).通判的别称。官品低于知府、同知,故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这通判是个三府,所以他一个六品官,和四品的知府是平行的,拜会时只拿个晚生帖子。”
《國語辭典》:州同  拼音:zhōu tóng
职官名。清制,知州佐吏,为从六品官。掌理粮务、水利、防海、管河等职。
《漢語大詞典》:贰守(貳守)
(1).州府长官太守的副手。 元 揭傒斯 《题临江同知问流民事迹》诗:“ 临江 贰守廉且武,手缚其渠散其伍。” 明 张居正 《赠荆门守黄君升开封贰守序》:“ 黄君 既晋 开封 贰守,旧僚某子,曾为文以赠之。” 明 李开先 《送陈平冈大名别驾序》:“府迺县之大者也;贰守,令之长者也。”
(2).谓任同知之职。 清 全祖望 《墨云董文墓志铭》:“ 永昌 之贰守於 东莱 也,招先生为左海之行。” 清 卢文弨 《翰林院侍讲学士秦公墓志铭》:“先世有贰守 江 南之 太平 者,因家 当涂 。”
《國語辭典》:守府  拼音:shǒu fǔ
保存先王的府藏。引申为仅能守住先人的基业。《国语。周语中》:「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
《漢語大詞典》:二尹
明 清 时对县丞或府同知的别称。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 可成 ﹞初任是 福建 同安县 二尹。” 严敦易 校注:“二尹,县丞的别称,他是知县的副职,所以称为二尹。”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日,太学得选了 闽中 二尹,打点回家赴任。” 王古鲁 注:“二尹, 明 清 时俗称同知官为二府,而职务则同知府事。二尹,即二府。”
分類:县丞同知
《漢語大詞典》:府倅
知府的佐贰官,如同知、通判。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一:“三司副使曰簉,通判曰倅……簉、倅皆副贰之称。”清史稿·礼志十:“州、县教职见督抚,仪如佐贰见司道,不迎送。见知府,迎送屏门外。见府倅,迎送堂檐下。”
《漢語大詞典》:察览(察覽)
(1).考察;观察。云笈七籤卷一○四:“﹝ 太元真人 ﹞高祖父讳 濛 ,字 初成 ,深识玄远,察览兴亡,知 周 之衰,不仕诸侯,乃师於北郭北阿 鬼谷先生 ,遂隐遁 华山 。”
(2).审阅。 清 林则徐 《札澳门同知传谕义律准驳条款》引 澳门 同知呈文:“復据 义律 呈递説帖,求为转禀,谨将原帖禀送察览,伏乞核示。”
《漢語大詞典》:盐捕分府(鹽捕分府)
旧时知府下面专管盐务的同知。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忽然前面一对高灯,又是一对提灯,上面写的字是‘盐捕分府’。”
《国语辞典》:同见同知(同见同知)  拼音:tóng jiàn tóng zhī
目同见而心同知,指均能明白、了解。《西游记》第三三回:「我和你同住同修,同缘同相,同见同知。」
《國語辭典》:二太爷(二太爺)  拼音:èr tài yé
1.旧时敬称同知,因其地位次于知府,故称为「二太爷」。《儒林外史》第一七回:「二相公,你可知道县里老爷坏了?今日委了温州府二太爷来摘了印去了。」
2.旧时对富家仆从的尊称。《红楼梦》第九五回:「二太爷,你们这会子瞧我穷,回来我得了银子,就是个财主了,别这么待理不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