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殊致同归(殊致同歸)  拼音:shū zhì tóng guī
比喻使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效果。参见「同归殊途」条。《隋书。卷二二。五行志上》:「夫神则阴阳不测,天则欲人迁善。均乎影响,殊致同归。」
《國語辭典》:殊路同归(殊路同歸)  拼音:shū lù tóng guī
比喻所采取的方法虽不同,所达到的效果却一致。参见「同归殊途」条。汉。桓宽《盐铁论。利议》:「诸生对册,殊路同归,指在于崇礼义,退财利,复往古之道。」
《分类字锦》:蒟酱同归(蒟酱同归)
梅尧臣 石榴诗 张骞西使时,蒟酱同归汉。
《漢語大詞典》:一归(一歸)
(1).归来或往来一次。吕氏春秋·报更:“寡人之国小,不足以留客,虽游,然岂必遇哉?客或不遇,请为寡人而一归也。”新唐书·何蕃传:“事父母孝,学太学,岁一归。” 唐 刘沧 《赠颛顼山人》诗:“ 洛阳 紫陌几曾醉, 少室 白云时一归。”
(2).犹言同归。《文选·陆机<演连珠>》:“臣闻性之所期,贵贱同量;理之所极,卑高一归。” 李善 注:“言物虽贵贱殊流,高卑异级,至其极也,殊涂共归。”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誉石》:“誉石杀鼠,蚕食而肥,物性虽反,齐之一归。”
(3).谓逝去。 唐 徐夤 《鹤诗》:“閬苑瑶臺岁月长,一归华表好增伤。” 宋 苏轼 《王复秀才所居双桧》诗:“青盖一归无觅处,只留双檜待昇平。”
(4).珠算上单位除法练习之一。参见“ 归除 ”。
《國語辭典》:归除(歸除)  拼音:guī chú
1.珠算称两位数以上的除法。
2.打算、计划。《三宝太监下西洋通俗演义》第五回:「口儿里虽然不答应,他心儿里却自有个归除。」
《國語辭典》:同致  拼音:tóng zhì
1.同归,同一趋向。三国魏。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故君子百行,殊涂而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晋书。卷二二。乐志上》:「协时正统,殊涂同致。」
2.一同效命。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于是见君亲之同致,知在三之如一。」
3.神态相同。清。曹寅〈北院鹤〉诗:「四鹤不同致,翛然神迥超。」
《漢語大詞典》:同涂(同塗)
(1).同路;同行止。 晋 潘岳 《哀永逝文》:“昔同涂兮今异世,忆旧欢兮增新悲。”
(2).同归,归宿相同。文选·刘琨〈答卢谌〉诗:“天地无心,万物同涂。” 李善 注:“无心谓无心爱育万物,即不仁也;同涂,谓皆为芻狗也。”
《漢語大詞典》:众流归海(衆流歸海)
大小河流同归于海。比喻众多分散的事物汇集于一处。 唐 杜甫 《长江》诗之二:“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二刻拍案惊奇卷八:“怎当得 丁生 连掷胜采,两人出注,正如众流归海,儘数赶在 丁生 处了。”
《漢語大詞典》:同归殊涂(同歸殊塗)
语出易·繫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原谓天下万事初虽异,然终究同归于一。后泛指途径不同而结果相同。汉书·王莽传赞:“昔 秦 燔以立私议, 莽 诵六艺以文姦言,同归殊涂,俱用灭亡。”亦作“ 同归殊途 ”。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其餘触类而长,所致非一;同归殊途,或文或质。”
《國語辭典》:把臂入林  拼音:bǎ bì rù lín
与朋友一起隐居。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谢公道豫章:『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唐。陈子昂〈喜遇冀侍御圭崔司议泰之二使诗。序〉:「忽闻二星入井,四牡临亭,邀使者之车,乃故人之驾,隐几一笑,把臂入林。」
《漢語大詞典》:马去马归(馬去馬歸)
《淮南子·人间训》载,边塞老翁失马,人以为祸,结果其马领胡人骏马同归,人皆贺之,而其子却因骑马摔伤致残,乡人吊之,不料胡人入塞,边塞丁壮战死者十九,其子却因腿跛而全。后因以“马去马归”喻世事多变,得失无常。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六:“褐衣褐见,莫陈 汉 戍之便宜;马去马归,敢计塞翁之倚伏。”参见“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
万善同归集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六卷,宋延寿著。明众善尽归于实相者。
同归教
【三藏法数】
谓如来说般若之后,涅槃之前,说法华经以会三归一,万善悉向菩提,是名同归教。(会三归一者,会合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而归于一佛乘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三藏法数】
谓如来于般若之后,涅槃之前,说法华经以会三归一,万善悉向菩提,是名同归教。(会三归一者,会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同归佛乘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理本一味,殊途同归
【三藏法数】
谓佛所说诸法,理本无二,随机异解,故有殊途。机见虽殊,终归一实,故不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