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应声(應聲)  拼音:yìng shēng
1.回声、应和的声音。如:「山谷间传来响亮的应声。」
2.随声应和。形容才思敏捷。《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
3.回答。《三国演义》第二二回:「此婢应声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國語辭典》:齐唱(齊唱)  拼音:qí chàng
1.众口齐一,同声而唱。《乐府诗集。卷四九。清商曲辞六。无名氏。青骢白马》:「齐唱可怜使人惑,昼夜怀欢何时忘。」
2.两位以上的歌唱者,不分声部按照同一旋律同时演唱,称为「齐唱」。
《国语辞典》:释名(释名)  拼音:shì míng
书名。东汉刘熙撰,八卷。以同声相谐,推论称名辨物之意,为《尔雅》、《说文》后极有价值之书。也称为「逸雅」。
《漢語大詞典》:治严(治嚴)
整理行装。 汉 代避 明帝 刘庄 讳,以“装”与“庄”同声,改“装”为“严”,后沿用。三国志·魏志·田畴传:“﹝ 曹操 ﹞先遣使辟 畴 ,又命 田豫 喻指。 畴 戒其门下趣治严。”世说新语·赏誉“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 邴原 ﹞欲还乡里,为 度 禁絶。 原 密自治严。”梁书·邓元起传:“﹝ 邓元起 ﹞即日治严上道。”
《漢語大詞典》:哄笑(鬨笑)
众人同声大笑。 宋 孔平仲 《上元作》诗:“太守凭高列歌吹,游人哄笑观俳优。” 鲁迅 《呐喊·孔乙己》:“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茅盾 《子夜》十:“忽然一阵哄笑声从外边传来。”
鬨笑:许多人同时大笑。《宣和遗事》前集:“ 灵素 所言,杂以滑稽喋语,上下为大鬨笑,莫有君臣之礼。”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三·洪遂初:“众鬨笑而散。” 汪东 《铅椠馀录》:“遽仓皇出,合坐鬨笑。”
《漢語大詞典》:正纽(正紐)
(1).指四声相承的同声母字。如壬、衽、任、入。见 唐 神珙 《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
(2).谓格律诗八病之一。如壬、衽、任、入四字为一纽,一句之中,已有壬字,更不得安衽、任字。见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卷一。
《国语辞典》:交口称赞(交口称赞)  拼音:jiāo kǒu chēng zàn
众人同声赞美。也作「交口称誉」。
《国语辞典》:应接如响(应接如响)  拼音:yìng jiē rú xiǎng
应答问题迅捷流利,如同声音的回响。比喻才识丰富,思想敏捷。唐。张说〈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容閤昭官两朝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响。」也作「应答如响」。
《漢語大詞典》:蜂腰鹤膝(蜂腰鶴膝)
诗律八病中的两种。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间细,有如蜂腰;一说,指全句皆浊音而中一字清音者,谓之蜂腰。鹤膝,有三种说法:一为五言诗两联中的第五字和第十五字同声;一为全句中首尾两字平声而第三字仄声;一为全句皆清而中一字浊。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总论》:“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蜂腰鹤膝,閭里已具。” 金史肃 《别怀玉》诗:“蜂腰鹤膝曾搜句,兔角龟毛不论禪。”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阮龙光》:“诗不解蠭腰鹤膝,字不能蠆尾蝇头,卯酉参商,随笔凑合。”亦省作“ 蜂鹤 ”。 宋 陈造 《赠张德恭》:“少日试推敲,未脱蜂鹤病。”参见“ 八病 ”。
《國語辭典》:八病  拼音:bā bìng
诗文声律上的八种弊病,为南朝梁沈约等人提出。八病通常指五言诗在句子音律配合上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八种缺失。
《国语辞典》:二重奏  拼音:èr chóng zòu
一首作品由两件乐器同时演奏不同声部的表演方式。可由相同的乐器或不同的乐器组成。
《漢語大詞典》:犯尾
谓作诗犯上尾病。具体指格律诗中上句尾字与下句尾字犯同声调之病。此系 南朝 梁 沈约 提出的作诗八病之一。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八病严於 沈约 。八病谓平头、犯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之辨。”参见“ 上尾 ”。
《漢語大詞典》:上尾
指在诗歌声律上犯双声之病。凡上句尾字与下句尾字,或第一句尾字与第三句尾字为双声,皆称“上尾”。南史·陆厥传:“ 约 ( 沈约 )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蠭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自 梁 室云季,雕虫道长,平头、上尾尤忌於时,对语儷辞盛行於俗。” 杜甫 《秋兴》之五“西望瑶池降 王母 ,东来紫气满 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清 仇兆鳌 注:“此章下六句,俱用一虚字二实字於句尾,如‘降 王母 ’、‘满 函关 ’、‘开宫扇’、‘识圣颜’、‘惊岁晚’、‘点朝班’,句法相似,未免犯上尾叠足之病矣。”参见“ 八病 ”。
《漢語大詞典》:诡韵(詭韻)
不同声韵,音色不同。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丝竹金石,五声诡韵,而快耳不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