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石窌妻

相关人物
辟司徒


《春秋左传·成公二年》
齐侯见保者,曰:「勉之,齐师败矣!」辟女子。女子曰:「君免乎?」曰:「免矣!」曰:「锐司徒免乎!」曰:「免矣!」曰:「苟君与吾父免矣,可若何?」乃奔。齐侯以为有礼。既而问之,辟司徒之妻也。予之石窌。

例句

返葬金符守,同归石窌妻。 王维 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三首之二

《國語辭典》:司徒  拼音:sī tú
1.职官名。《周礼》地官有大司徒,为六卿之一,掌理教化。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时改为司徒,主管教化,与大司马、大司空并为三公。魏沿用,但三公仅为虚衔,不涉朝政。隋唐以后三公参议政事。历代沿用,至明代而废。清代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
2.复姓。如唐代有司徒映。
《國語辭典》:大司徒  拼音:dà sī tú
职官名。周代为掌教化之官。汉代则为三公之一。汉。光武帝〈临淄劳耿弇〉:「张步前亦杀伏隆,若步来归命,吾当诏大司徒释其怨。」
《漢語大詞典》:小司徒
周 官名。司徒的属官,为司徒的副贰。见《周礼·地官·小司徒》。参见“ 五大夫 ”。
《國語辭典》:五大夫  拼音:wǔ dà fū
1.授赏有功者的爵位。战国时楚魏始设,秦汉因之,为二十等爵的第九级。《战国策。楚策一》:「楚杜赫说楚王以取赵。王且予之五大夫,而令私行。」汉。晁错论贵粟疏〉:「今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
2.秦始皇封泰山后,返京途中遇大风雨,在松树下休息,因而封此松为五大夫。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后借指松树。也称为「大夫松」。
3.越王句践的五大夫。为舌庸、苦成、大夫种、范蠡、皋如。
4.战国时魏的五大夫。为吴起、西门豹、北门可、乐羊、李克。
《漢語大詞典》:辟司徒
春秋 时主管垒壁之官。辟,通“ 壁 ”。左传·成公二年:“ 齐侯 以为有礼。既而问之,辟司徒之妻也。” 杜预 注:“辟司徒,主垒壁者。”
《漢語大詞典》:中台(中臺)
(1).内台。古代天子会诸侯时,为诸侯所设的台。分内外台,内台比外台尊贵。逸周书·王会:“中臺之外,其左泰士,臺右弥士。” 朱右曾 校释:“中臺即内臺,其外则下等也。”
(2).即尚书省。 秦 汉 时尚书称中台,谒者称外台,御史称宪台,合称三台。 魏 晋 宋 齐 并称尚书台, 梁 陈 后魏 北齐 隋 则称尚书省。 唐 时曾更名中台,后又改为尚书省。参阅《初学记·尚书令》《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故遣中臺近官迎致犒赐,以旌茂功,以慰劬劳。” 唐 韩愈 《赠刑部马侍郎》诗:“红旗照海压南荒,徵入中臺作侍郎。” 宋 苏舜卿 《杜公让官表》:“寻被峻命,入官中臺。”
(3).旧时演戏,例由次要演员先演开场戏,而后才由主要演员演出正本戏,称为中台。红楼梦第七一回:“直到歇了中臺, 贾母 方进来歇息。”
(1).星名。晋书·天文志上:“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次二星,曰中台。” 唐 白居易 《司徒令公分守东洛移镇北都云云寄献以抒下情》诗:“天上中台正,人间一品高。”详“ 三台 ”。
(2). 汉 代以来,以三台当三公之位,中台比司徒或司空,后遂成为司徒或司空的代称。后汉书·郎顗传:“白虹贯日,以甲乙见者,则谴在中台……宜黜司徒,以应天意。” 南朝 陈 徐陵 《司空韦昭达墓志铭》:“属上将之韜光,逢中台之掩曜。” 唐 王维 《故太子太师徐公挽歌》:“久践中台座,终登上将坛。” 元 李直夫 《虎头牌》第四折:“又不是相府中台,御史西臺,打的你肉绽也那皮开。”
《國語辭典》:三台(三臺)  拼音:sān tái
1.汉时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总称为「三台」。《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坐召三台,专制朝政。」
2.古时天子有灵台、时台、囿台,合称为「三台」。唐。徐坚《初学记。卷二四。台第六。叙事》:「天子有三台,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时施化,囿台以观鸟兽鱼鳖。」
3.星座名。分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各两星相比而斜上,有如天子至臣民的阶级一样。参见「泰阶」条。
《漢語大詞典》:农父(農父)
(1).古官名。司徒的尊称。书·酒诰:“薄违农父,若保宏父。” 孔 传:“农父,司徒。” 孔颖达 疏:“父者,尊之词,以司徒教民五土之艺,故言农父也。”
(2).农夫。 元 冯子振 《鹦鹉曲·农夫渴雨》曲:“近日最懊恼杀农父,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青天雷雨。”参见“ 农夫 ”。
《國語辭典》:农夫(農夫)  拼音:nóng fū
以耕种农作物为业的人。《诗经。豳风。七月》:「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儒林外史》第一回:「却是起动头翁,上覆县老爷,说王冕乃一介农夫。」也称为「农人」。
《漢語大詞典》:申徒
(1).即司徒。官名。申,通“ 司 ”。史记·留侯世家:“ 项梁 使 良 求 韩成 ,立以为 韩王 。以 良 为 韩 申徒,与 韩王 将千餘人西略 韩 地,得数城。”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即司徒耳,但语音讹转,故字亦随改。”
(2).复姓。申,通“ 司 ”。 殷商 时有 申徒狄 。见庄子·大宗师
《漢語大詞典》:亚公(亞公)
司徒的别称。因司徒居三公的次位,故称。三国志·魏志·胡质传“復与 周 平”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预 晋书:“ 元夏 器量最优,有辅佐之风,展力仕宦,可为亚公。”三国志·吴志·孙峻传“共事如前” 裴松之 注引 晋 张勃 《吴录》:“羣臣上奏,共推 峻 为太尉,议 胤 为司徒。时有媚 峻 者,以为大统宜在公族,若 滕胤 为亚公,声名素重,众心所附,不可贰也。”
即阿公,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一出:“亚公,我住 五磯山 下七八十年,见了几家成败。”
《國語辭典》:长史(長史)  拼音:zhǎng shǐ
职官名。汉代丞相和将军皆设有长史官,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或幕僚长。而唐代州刺史下设立长史官,名为刺史佐官,却无实职。也称为「别驾」。
《國語辭典》:貂蝉(貂蟬)  拼音:diāo chán
1.古代武官帽子上的装饰。明。徐渭《雌木兰》第一出:「领人马一千,扫黑山一战。俺则教花腮上旧粉扑貂蝉。」
2.世传东汉王允有歌姬名貂蝉,王允本许貂蝉嫁吕布,后却改献董卓,欲离间两人,吕布因此杀卓,复娶貂蝉。
《國語辭典》:貂蝉冠(貂蟬冠)  拼音:diāo chán guān
以貂尾和蝉装饰的帽冠,为古代达官贵臣所戴。《宋史。卷一五二。五舆志四》:「貂蝉冠一名笼巾,……上缀玳瑁蝉,左右为三小蝉,御玉鼻,左插貂尾。三公、亲王等祠大朝会,则加于进贤冠而服之。」也称为「蝉冠」。
《國語辭典》:封人  拼音:fēng rén
职官名。周代设置,掌守帝王社坛与京畿疆界。《左传。隐公元年》:「颖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论语。八佾》:「绎如也以成,仪封人请见。」
《國語辭典》:六官  拼音:liù guān
1.周代分掌国政的六种职官。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的总称。《周礼。秋官。大司寇》:「凡邦之大盟约,莅其盟书而登于天府;大史、内史、司会及六官,皆受其贰而藏之。」汉。郑玄。注:「六官,六卿之官也。」《孔子家语。卷六。执辔》:「古之御天下者,以六官总治焉。」也称为「六卿」。
2.隋、唐之后,中央政权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尚书总称。《明史。卷二○二。孙应奎传》:「私比党与,势侵六官,气制言路,天下莫不怨愤。」
《國語辭典》:五教  拼音:wǔ jiào
1.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常教育。《书经。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汉。孔安国。传:「布五常之教。」《左传。文公十八年》:「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
2.训练军队的五种方法。《管子。兵法》:「五教,一曰教其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号令之数,三曰教其足以进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长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赏罚之诚,五教各习,而士负以勇矣。」
3.唐代称司徒为五教。宋。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五。官称别名》:「唐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司徒为五教。」
4.中国佛教华严宗将佛教经典判分为五种教法。分别为小乘教,指宣说四圣谛、十二因缘的经典,如《阿含经》;大乘始教,指宣说一切皆空的经典,如《般若经》;大乘终教,指宣说真如缘起的经典,如《楞伽经》;顿教,指宣说顿悟教法的经典,如《维摩诘经》;圆教,指完全说一乘教理的经典,如《华严经》。华严宗认为五教中圆教是一切佛法的最究竟。藉以推證华严经是诸经之王。《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经。」
《國語辭典》:邦教  拼音:bāng jiào
国家的教化。《书经。周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唐。韩愈 除崔群户部侍郎制:「地官之职,邦教是先,必选国华,以从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