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67—约830 【介绍】: 唐吴郡人,寓居和州乌江,字文昌。德宗贞元十五年进士。宪宗元和元年,补太常寺太祝,十年不得升迁,家贫,有眼疾,孟郊嘲为“穷瞎张太祝”。后累迁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也称张司业或张水部。与当时名士多有交游,韩愈尤贤重之。长于乐府诗,颇得白居易推崇。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6?—830?有生于767、768、772,卒于829等说 字文昌,排行十八,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后移居和州(今安徽和县)。德宗贞元十五年(799)登进士第。历任太常寺太祝、国子助教、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又因家境贫困,眼疾严重,故孟郊称其为“穷瞎张太祝”(《寄张籍》)。曾从学于韩愈,且得其称扬,世称韩门弟子。当时朝野名士皆与之游,如王建、孟郊、贾岛、于鹄,多所赠答。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卞孝萱有《张籍简谱》。张籍又与白居易相友善,其文学观念亦与白相近。其诗工于乐府,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白居易称誉曰:“张君何为者,业文三十春。尤工古乐府,举代少其伦。”(《读张籍古乐府》)其乐府诗多用口语,精警凝炼而又平易自然,正如宋王安石所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著有《张司业集》,通行本有《四部丛刊》景明刊本8卷。《全唐诗》存诗6卷,《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唐诗汇评
张籍(约766-830),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一说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贞元十五年(799)登进士第。元和初,调补太常寺太祝。十一年转国子助教。十五年迁秘书省秘书郎,经韩愈推荐,授国子博士。长庆二年,除水部员外郎。宝历末为主客郎中。大和二年,迁国子司业。卒。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籍工诗,尤长乐府古风,甚为时辈所重,与王建齐名,称“张王乐府”。当时诗人,如元稹、白居易、刘禹锡、姚合、贾岛等均有往还唱和,与韩愈、孟郊交谊尤骂。后进诗人朱庆馀、项斯等,亦得其推挽。宥《张籍诗集》七卷。今有《张司业集》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五卷。
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
籍字文昌。和州乌江人。贞元中进士。终国子司业。

作品评论

张洎《张司业诗集序》
公为占风最善,自李杜之后,风雅道丧,继其美者,唯公一人。故白太傅读公集曰:“张公何为者?业文三十春。尤丁乐府词,举代少其伦。”又姚秘监尝赠公诗云:“妙绝江南曲,凄凉怨女诗。古风无手敌,新语是人知。”其为文人推服也如此。元和中,公及元丞相、白乐天、孟东野歌词,天下宗匠,谓之“元和体”。又长于今体律诗。贞元已前,作者间出,大抵互相祖尚,拘于常态,迨公一变,而章句之妙,冠于流品矣。
张洎《项斯诗集序》
吴中张水部为律格诗,尤工于匠物,字清意远,不涉旧体,天下莫能窥其奥。唯朱庆馀一人亲授其旨。沿流而下,则有任藩、陈标、章孝标、倪胜、司空图等,咸及门焉。
《旧唐书•张籍传》
(籍)性诡激,能为古体诗,有警策之句传于时。
《新唐书•张籍传》
籍为诗长于乐府,多笞句。
岁寒堂诗话
张司业诗与元、白一律,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位白才多而意切,张思远而语精,元体轻而词躁尔。籍律诗虽有味而少文,远不逮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然籍之乐府,诸人未必能也。
竹坡诗话
唐人作乐府者甚多,当以张文昌为第一。
《臞翁诗评》
张籍如优工行乡饮,酬献秩如,时有诙气。
能改斋漫录引刘次庄《乐府尘土黄词序》
张籍则平易优游,足有雅思,而气骨差弱。
唐才子传
公于乐府古风,与王司马自成机轴,绝世独立。自李、杜之后,风雅道丧,至元和中,暨元、白歌诗,为海内宗匠,谓之“元和体”,病格稍振,无愧洪河砥柱也。
吴礼部诗话引时天彝《唐百家诗选评》
建乐府固仿文昌,然文昌姿态横生,化俗为雅,建则从,俗而已。
《唐诗品汇•七言古诗叙目》
大历以还,古声愈下,独张籍、王建二家,体制相似,稍复古意。或旧曲新声,或新题古义,词旨通畅,悲欢穷泰,慨然有古歌谣之遗风,皆名为乐府。虽未必尽被于弦歌,是亦诗人引古以讽之义欤?抑亦唐世流风之变而得其正也欤!
《唐诗品》
水部长于乐府古辞,能以冷语发其含意,一唱三叹,使人不忍释手。张舍人序其能继李、杜之美,予谓李、杜浑雄过之,时水部凄惋最胜,虽多出瘦语,而俊拔独擅,贞元以后,一人而已。……其近律专事平净,固亦乐天之流也。
《批点唐音》
张公用意殊胜于王,为有含藏耳口。
《批点唐音》
文昌知厌晚唐,每每解脱。
《批点唐诗正声》
张籍、王建音节颇同,然皆为佳词,但专务巧思而意兴不足,晚唐之风于此开矣。
唐诗归
钟云:张文昌妙情秀质,而别有温夷之气,思绪清密,读之无探苦之迹,在中唐最为蕴籍。谭云:司业诗,少陵所谓“冰雪净聪明”足以当之。
唐音癸签
引陈绎曾语:张籍祖国风,宗汉乐府,思难辞易。王建似张籍,古少今多。
唐音癸签
文章穷于用古,矫而用俗,如《史》、《汉》后六朝史之入方言俗语是也。籍、建诗之用俗亦然。王荆公题籍集云:“看是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凡俗言俗事入诗,较用古更难。知两家诗体,大费铸合在。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秉伦云:文昌七律刻意雅驯,赋景抒情觉多。
《诗源辨体》
张籍五言古极少,王建五言古声调反纯,然不成语者多;乐府七言,二公又是一家。王元美云:“乐府之所贵者,事与情而已。张籍善言情,王建善征事,而境皆不佳。”冯元成谓:“较李、杜歌行,判若河汉。”是也。愚按:二公乐府,意多恳切,语多痛快,正元和体也。然析而论之,张语造古淡,较王稍为婉曲,王则语语痛快矣。且王诗多,而入录者少,故知其去张实远也。其仄韵亦多上、去二声杂用。
《诗源辨体》
大历而后,五七言律体制、声调多相类;元和间,贾岛、张籍、王建始变常调。张、王五言清新峭拔。较贾小异,在唐体亦为小偏。张如“椰叶瘴云湿,桂丛蛮鸟声”、“夜鹿伴茅屋,秋猿守栗林”、“渡口过新雨,夜来生白蘋”、“竹深村路暗,月出钓船稀”、“月明见潮上,江静觉鸥飞”、“夜静江水白,路回山月斜”、“乘舟向山寺,着屐到渔家”、“新露湿茅屋,暗泉冲竹篱”,王如“瘴烟沙上起,阴火雨中生”、“水国山魈引,蛮乡洞主留”、“石冷啼猿影,松昏戏鹿尘”、“闭门留野鹿,分食养山鸡”、“雨水洗荒竹,溪沙填废渠”、“野桑穿井长,荒竹过墙生”等句,皆清新峭拔,另外一种,五代诸公乃多出此矣。
才调集补注
钝吟云:水部五言多名句。张君破题极用意,不似他人良下。
《诗辩坻》
文昌乐府与仲初齐名,然王促薄而调急,张风流而情永,张为胜矣。
《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文昌乐府,伯仲仲初,而弥加蕴藉,诸体亦淡雅宜人。王元美谓张籍善言情,王建善征事,而境昏不佳。“殷勤为看初着时,征夫身上宜不宜”、“梨园子弟偷曲谱,头白人间教歌舞”,情、事与境皆佳矣。
诗筏
七言古须具轰雷掣电之才,排山倒海之气,乃克为之。张司业籍以乐府、古风合为一体,深秀古质,独成一家,自是中唐七言古别调,但可惜边幅稍狭耳。
《载酒园诗话又编》
高柄《品汇》设立名目,取舍不能尽当。唯七言古以张、王并列,极为有识。文昌善为哀婉之音,有娇弦玉指之致。仲初妙于不于含蓄,亦自有晓钟残角之思。
《古欢堂杂著》
白香山、张司业名言妙句,侧见横出,浅淡精洁之至。
说诗晬语
张文昌、王仲初乐府,专以口齿利便胜人,雅非贵品。
《唐诗别裁》
文昌长于新乐府,虽古意渐失,而婉丽可诵。五古亦不入卑靡。
《唐诗别裁》
张、王乐府,有新声而少古意,王渔洋所谓“不曾辛苦学妃豨”也。然心思之巧,辞句之隽,最易肩人聪颖,高青丘每肖之,存之以备一格。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乐府古词,陈陈相因,易于取厌。张文吕、王仲初创为新制,文今意古,言浅讽深,颇合《三百篇》兴、观、群、怨之旨。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水部五言,体清韵远,意古神闲,与乐府词相为表里,得风骚之遗。当时以律格标异,信非偶然。得其传者,朱庆馀而外,又有项斯、司空图、任翻、陈标、章孝标、滕倪诸贤。……兹得奉水部为“清真雅正主”,而以诸贤附焉。
射鹰楼诗话
李石洞曰:余读贞元以后近体诗,称量其体格,得两派焉,一派张水部,天然明丽,不事雕镂而气味近道,学之可以除躁妄矫饰。一派贾长江,力求险奥,不吝心思而气骨凌霄,学之可以屏浮靡,却凡俗。
《石园诗话》
刘攽《诗话》云:“张文昌乐府清丽深婉,五言律诗亦平淡可爱,七言律诗则质多文少。”然文昌五言不乏清丽深婉之句,如“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家贫无易事,身病是闲时”、“眼昏书字大,耳重语声高”、“山情因月甚,诗语入秋高”、“尚俭经营少,居闲意思长”,不独平淡可爱也。《寄和刘使君》云:“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及《赠贾岛》之“篱落荒凉僮仆饥”,则义文质兼备矣。
养一斋诗话
魏泰谓“张籍、白居易乐府,述情叙怨,委曲周详,言尽意尽,更无馀味。”嘻!何其大而无当也。文昌乐府,古质深挚,其才下于李、杜一等,此外更无人到。
养一斋诗话
文昌“药看辰日合,茶到卯时煎。草长晴来地,虫飞晚后天”,绝似乐天。大抵中唐人气味往往相近。然乐天胜微之,文昌胜仲初,名虽相埒,又当细求其分别与优劣处,乃作无星秤耳。
三唐诗品
其出与王仲初同源,当时并称张、王乐府。夫其发音苍远,质胜于王,而转变生姿,自复同澜逊势。
《诗学渊源》
时虽谓其长于乐府,今读其诗,殊伤于直率,寡风人之旨,调既生涩,语多强致,以吉乐府,去题远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0—1107 【介绍】: 宋密州诸城人,字正夫。神宗熙宁间进士。为登、棣二州教授。通判德州,力行市易法。哲宗元祐中,召试馆职,为秘阁校理,迁监察御史。以苏轼尝谓其“聚敛小人”,乃劾轼诽谤神宗,反为谏官所劾,谪徐州通判。后累迁中书舍人、给事中。徽宗朝为礼部侍郎,拜御史中丞,排击元祐党人不遗余力。崇宁四年,以蔡京荐,为尚书右仆射。因与京争权,相位罢复不定,未几卒。谥清宪。
全宋诗
赵挺之(一○四○~一一○七),字正夫,密州诸城(今属山东)人。神宗熙宁三年(一○七○)进士(《石林燕语》卷三),教授登、棣二州。元丰末通判德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五)。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召为集贤校理。二年,为监察御史。四年,出通判徐州。五年,知楚州。八年,为京东路转运副使(同上书卷三九三、四○二、四二九、四四五、四六七、四八四)。绍圣四年(一○九七)为礼部、吏部侍郎(同上书卷四九二、四九三)。元符元年(一○九八)为中书舍人(同上书卷四九八)。徽宗朝,拜尚书右仆谢。大观元年卒(《宋史·徽宗纪》),年六十八。谥清宪。《宋史》卷三五一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二一○七
赵挺之(一○四○——一一○七),字正夫,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熙宁进士,为登、棣二州教授,通判德州。元祐中召试馆职,为秘阁校理,迁监察御史。又历太常少卿,权吏部侍郎,除中书舍人、给事中。徽宗朝累官御史中丞。力主绍述之说,排击元祐诸臣不遗馀力。崇宁元年,由吏部尚书拜右丞。二年,进左丞、中书门下侍郎。四年,因蔡京荐,进拜尚书右仆射。既相,与京争权,屡陈京奸恶,且请去位避之。罢京,加挺之特进,仍为右仆射。大观元年罢,卒,年六十八,赠司徒,谥清宪。《宋史》卷三五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1—1097 【介绍】: 宋临江新淦人,字常父。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
全宋诗
孔武仲(一○四一~一○九七),字常父(甫),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进士,调谷城主簿,选教授齐州,为国子直讲。哲宗元祐初,历集贤校理,著作郎,国子司业。尝民族矛盾论恢复诗赋取地一下,攻击王安石经义。进起居郎兼侍讲迩英殿,除起居舍人,改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徙宣州。绍圣四年,坐元祐党夺耿,管勾洪州玉隆观、池州居住(《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七之一六),卒,年五十七。与兄文仲、弟平仲并称“三孔”。黄庭坚有“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著有,诗书论语说》等百馀卷,已佚。南宋王𨗨收辑孔氏兄弟诗文合刊为《清江三孔集》,武仲诗文共十七卷,其中诗七卷。《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孔武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清江三孔集》为底本,参校民国初年胡思敬校本《宗伯集》(刊入《豫章丛书》,简称豫章本)、《宋诗钞》(简称诗钞)、《永乐大典》。校本多出底本的诗篇,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一八六
孔武仲(一○四二——一○九八),字常父,临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文仲弟、平仲兄。幼力学,举进士中甲科。调谷城主簿,选教授齐州,为国子直讲。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校书,集贤校理,著作郎,国子司业。进起居郎兼侍讲,除起居舍人,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徙宣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元符元年卒,年五十七。元符末追复原官。著《》、《》、《论语说》、《金华讲义》、内外制、杂文共百馀卷。《宋史》卷三四四《孔文仲传》有附传(卒年见孔平仲《祭三兄侍郎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7 【介绍】: 宋高邮人,字伯易。崔希甫孙。口吃,博览群书,过目不忘。欧阳修得其所作《感山赋》,示韩琦,琦上之英宗,授国子直讲,不就。王安石当国,献《熙宁稽古一法百利论》,安石延与语。召对,擢光禄丞,知阳武县。寻荐为御史。后历兵、礼部郎中,知颍、润、宣、通四州。致仕卒。
全宋诗
崔公度(?~一○九七),字伯易,高邮(今属江苏)人。以父荫为三班差使。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授和州防禦推官,充国子监直讲(《宋会要辑稿》职官二八之五)。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知阳武县。九年,自馆阁校勘为检正中书礼房公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六、二七七)。元丰元年(一○七八),同知礼院(同上书卷二九二)。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知润州。绍圣二年(一○九五),知宣州。四年,知通州,请管勾崇禧观,寻致仕,卒(同上书卷四六五、四八四、四八九)。有《曲辕集》四十篇,二赋百咏(明嘉靖《惟扬志》卷二二),已佚。《宋史》卷三五三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六五三
崔公度(?—一○八九),字伯易,高邮(今江苏高邮)人。用父任,补三班差使。治平二年授和州防禦推官、充国子监直讲,以母疾辞。王安石当国,献《熙宁稽古一法百利论》,召对,进光禄丞,知阳武县。熙宁六年,充馆阁校勘。九年,为检正中书礼房公事。元丰初,为集贤校理,知太常礼院,除礼部郎中。元祐六年,充徐王府侍讲,闰八月,出知润州。八年,加直龙图阁,改知宣、通州。绍圣四年七月,管勾崇禧观,寻致仕。八月卒。《宋史》卷三五三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葛次仲(一○六三~一一二一),字亚卿,常州江阴(今属江苏)人。哲宗绍圣四年(一○九七)进士(明嘉靖《江阴县志》卷一四),调海陵县尉,迁吉州州学教授,提举京西南路常平,除国子司业兼嘉王侍讲。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除直龙图阁、提举中太一宫专讲事(《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三一)。宣和元年(一一一九),除中书舍人,迁给事中、同修国史,升翊善。二年,除大司成,致仕。三年,卒,年五十九。有集句诗三卷,已佚。事见《丹阳集》卷一五《太中大夫大司成葛公行状》。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2—1144 【介绍】: 宋常州江阴人,徙丹阳,字鲁卿。葛书思子。哲宗绍圣四年进士。累迁太常卿兼谕德,采春秋战国以来历代太子善恶成败之迹,日进数事。除国子祭酒。历知汝、湖、邓州,遭朱勔诬告罢归。高宗建炎中复知湖州,岁大饥,发官廪赈济于民。绍兴中请祠归。卒谥文康。有《丹阳集》。
全宋诗
葛胜仲(一○七二~一一四四),字鲁卿,常州江阴(今属江苏)人(《宋史》作丹阳人,误。丹阳是其晚年寓居,见本集卷二一《里中无居寓丹阳县书怀》)。哲宗绍圣四年(一○九七)进士。元符二年(一○九七),官杭州司理参军。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为兖州教授。崇宁二年(一一○三),入为太学正。大观元年(一一○七),充提举议历所检讨,兼宗正丞。二年,迁礼部员外郎,以事责知歙州休宁。政和三年(一一一三),召复原职。四年,擢国子司业。六年,除国子祭酒,以言事落职提举江州太平观。宣和元年(一一一九),起知汝州,因拒宦官李彦括田,徙湖州。六年,移邓州,以在湖州时忤朱勔,落职食祠禄。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起再知湖州。绍兴元年(一一三一),致仕归。十四年,卒,年七十三,谥文康。有《丹阳集》八十卷、外集二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四卷,其中诗七卷。事见本集卷末附其婿章倧《文康葛公行状》,《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葛胜仲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残本《永乐大典》。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六四
葛胜仲(一○七二——一一四四),字鲁卿,常州江阴(今江苏江阴)人,书思子。登绍圣四年进士第。元符三年中宏词科,为第一,除兖州教授。差提举议历所检讨官兼宗正丞,迁礼部员外郎。以议原庙事得罪,责知休宁县。复召为礼部员外郎,权国子司业,迁太常少卿,徙太府少卿,除国子祭酒。寻知汝州,改湖州,徙邓州,罢。建炎中复知湖州,官至显谟阁待制,绍兴初乞祠归,十四年卒,年七十三,谥文康。著有《丹阳集》八十卷、外集二十卷、续编《太常因革礼》。《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杭州钱塘人,字隐季。强至子。仁宗元丰八年进士。累官太府丞、军器少监、国子司业。与兄浚明及叶梦得缔蔡京为死党,立元祐党籍,分三等定罪,构成党祸。超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翰林承旨。卒谥文宪,一作文献,又谥文定。预撰《政和五礼新仪》。
全宋文·卷二六三七
强渊明,字隐季,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至子,浚明弟。举元丰八年进士,调海州司法参军,历济、杭二州教授,知蔡州确山县,通判保定军。入为太府丞、军器少监、国子司业。与蔡京为死交,立元祐籍,遂济成党祸,以故亟迁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大司成、翰林学士。大观三年蔡京罢相,出知永兴军,徙郑、越二州,召为礼部尚书,复拜学士,进承旨。以疾改提举醴泉观兼侍读、监修国史。卒,谥文宪。《宋史》卷三五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9—1127 【介绍】: 宋婺州浦江人,字和胜。徽宗崇宁五年进士。累迁中书舍人、给事中、礼部侍郎,以忤王黼夺职,知滁州。钦宗靖康元年,召为吏部尚书,旋改户部。金兵围京都,劝帝亲征,又请皇后、太子皆出避。京城失守,谋集兵夜袭金帅帐,迎徽、钦二帝还,谋泄未遂。金人命搜刮金帛,以数不足被杀。谥节悯。有《文安集》。
全宋诗
梅执礼(一○七九~一一二七),字和胜,婺州浦江(今属浙江)人。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进士(《敬乡录》卷三),调衢州常山尉。历国子司业,中书舍人,给事中,擢礼部侍郎。宣和四年(一一二二),以忤王黼出知蕲州。复落职。钦宗立,召除吏部尚书,旋改户部。靖康二年,金人陷汴京,搜括金银,执礼哀民力已困,阴拒之,为所杀,年四十九。有《文安集》十五卷(《敬乡录》),已佚。《宋史》卷三五七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三三四九
梅执礼(一○七九——一一二七),字和胜,婺州浦江(今浙江浦江)人。第进士,调常山尉,未赴,以荐为敕令删定官、武学博士。历军器、鸿胪丞,比部员外郎,改度支、吏部。进国子司业兼资善堂翊善。迁左司员外郎,擢中书舍人、给事中,为礼部侍郎。忤王黼,以显谟阁待制知蕲州,又夺职。明年,徙滁州,复集英殿修撰。钦宗立,徙知镇江府。召为翰林学士,道除吏部尚书,旋改户部。靖康二年,汴京破,为金人挝杀,年四十九。谥节悯。有《梅文安集》十五卷(文安,所封开国县名也)。见《宋史》卷三五七本传、《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0—1133 【介绍】: 宋河间人,字朝美。徽宗崇宁四年上舍登第。调沧州教授。入为太学博士、国子司业。高宗建炎中,知东平府,金人围急,死守数月,城破,犹力战,突围至行在。改江、淮等路制置发运使,有治声。绍兴元年,召为兵部尚书兼侍读。次年除签书枢密院事,献“十议”以图中兴。寻兼权参知政事。有遗稿《瀛海残编》。
全宋诗
权邦彦(一○八○~一一三三),字朝美,河间(今属河北)人。徽宗崇宁四年(一一○五)进士,授青州教授。历睦亲西宅宗子正,提举河东学事,除太学博士,改国子司业。宣和初,迁左司员外郎使辽,还为集英殿修撰,知易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知冀州。高宗建炎间历知东平、江州、建康,改淮南江浙荆湖等路制置发运使。绍兴元年(一一三一),入为兵部尚书兼侍读。二年,除签书枢密院兼参知政事。三年,卒,年五十四(《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上》卷一)。有《瀛海残编》十卷,已佚。事见《诚斋集》卷一二四《枢密兼参知政事权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九六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三三九七
权邦彦(一○八○——一一三三),字朝美,河间府乐寿(今河北献县)人。崇宁四年登太学上舍第,授从事郎、青州教授,调沧州教授。历太学博士、国子司业,知易、相、冀州。建炎元年召还,命知荆南府,改东平府。金人破城,突围奔行在,除宝文阁直学士兼知江州、本路制置使。四年,知建康府,改江淮制置发运使。绍兴元年召为兵部尚书兼侍读,二年签书枢密院事,寻兼权参知政事。三年卒,年五十四,谥质肃。著有《瀛海残编》十卷。见所撰《宋通直郎通判洺州杨公墓志铭》,杨万里《权公墓志铭》(《诚斋集》卷一二四),《宋史》卷三九六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9 【介绍】: 宋开封人,字晞道。神宗元丰五年进士。历任两浙、广南、荆湖、江西监司。徽宗政和二年,为太子右庶子,寻迁太子詹事、宝文阁直学士,在东宫十年。钦宗立,拜资政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擢尚书左丞、门下侍郎。金人来侵,力主求和,每与李纲等异议,故战守之备皆罢。出使河东,与金议割地。高宗即位,言者论其主和误国,降授别驾,安置南雄州,行至吉州卒。有《周易新讲义》。
全宋诗
耿南仲(?~一一二九),字希道,(《宋元学案》卷九八),开封(今属河南)人。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宋史》卷三五二《余深传》)。历提举两浙、河北西路常平,提点广南东路、夔州路刑狱,荆湖、江西路转运使。入为户部员外郎,辟雍司业,坐事出知衢州。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为太子右庶子,改定王、嘉王侍读。俄试太子詹事,在东宫十年。钦宗即位,拜资政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升尚书左丞、门下侍郎,力主割地求和。高宗即位,罢为观文殿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寻责临江军居住。建炎二年十二月,降授单州别驾(《宋史》卷二五《高宗二》),南雄州安置,行至吉州卒。《宋史》卷三五二有传。今录诗十八首。
全宋文·卷二六三六
耿南仲(?——一一二八),字晞道,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人。元丰五年登进士第,历提举两浙常平,徙河北西路,改转运判官、提点广东及夔州路刑狱,荆湖、江西两路转运副使。入为户部员外郎,罢知衢州。政和二年以礼部员外郎为太子右庶子、试太子詹事,宝文阁直学士。钦宗即位,以东宫旧臣礼重之,拜资政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升尚书左丞、门下侍郎。金兵南侵,坚主和议割地。高宗即位,薄其为人,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议者论其主和误国,责授单州团练副使、临江军居住。建炎二年十月,再降授单州别驾,行至吉州卒。有《周易新讲义》十卷(存)、《易明蒙》行世。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八,《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宋史》卷三五二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0—1166 【介绍】: 宋温州平阳人,字廷佐,号云海居士。徽宗政和八年进士。教授京兆府学。深务韬养,积十八年不迁官。后以荐召试,除正字。历校书郎、权吏部侍郎,奉祠。高宗绍兴中,以朝奉大夫致仕。卒谥文简。有《云海敝帚集》。
全宋诗
宋之才(一○九○~一一六六),字庭佐,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进士,调贵州主簿,改京兆府学教授。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累迁国子司业,权吏部侍郎。出使金国,归,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起知泉州。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致仕。孝宗乾道二年卒,年七十七,谥文简。有《云海敝帚集》,已佚。事见《浪语集》卷三四《宋侍郎行状》。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三九八九
宋之才(一○九○——一一六六),字庭佐,温州平阳(今浙江平阳)人。登政和八年进士第,调贵州主簿,改京兆府学教授。为学有守,不干贵势,积十八年不迁,而宗泽力荐之,得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历迁校书郎、考功员外郎、国子司业、权吏部侍郎。绍兴十四年为金国贺生辰副使。还,请祠,加敷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起知泉州。三十一年,以朝奉大夫致仕。乾道二年卒,享年七十七。著有《云海弊帚集》五十卷,《三馀录》、《祠林》、《云海后集》合若干卷。见薛季宣《浪语集》卷三四《宋侍郎行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4—1170 【介绍】: 宋温陵人,后徙潮州,字元龟。高宗建炎初,廷试第二,差监登闻鼓院,奉祠。赵鼎谪潮州,日从讲学。后知连州,张浚亦谪居,命其子栻与讲学。孝宗时,迁礼部侍郎、谏议大夫,上疏劾汤思退主和误国罪,改兵部侍郎,官终礼部尚书。
全宋诗
王大宝(一○八九~一一六五),字元龟,潮州(今属广东)人。高宗建炎初进士,授南雄州学教授,移病归。差监登闻鼓院,主管台州崇道观。知连州、袁州。进《》、《》、《易解》,绍兴二十五年(一一五五),除国子司业兼崇政殿说书。二十六年,出知温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一七五)。提点福建、广东刑狱。孝宗即位,除礼部侍郎,擢右谏议大夫。因忤汤思退,提举太平兴国宫,寻致仕。乾道元年(一一六五),召为礼部尚书。议者劾其乞复行钱非是,仍致仕,寻卒,年七十七。《宋史》卷三八六有传。
全粤诗·卷二七
王大宝(一○八九 — 一一六五),字元龟。海阳(今潮州)人。宋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廷试进士第二,授南雄州教授,移病归。差监登闻鼓院,主管台州崇道观,复累年。绍兴十六年(一一四六),起知连州,后移袁州。进《》、《》、《易解》,绍兴二十五年除国子司业兼崇政殿说书。翌年,出知温州,提点福建、广东刑狱。宋孝宗即位,除礼部侍郎,擢右谏议大夫。力赞张浚恢复之议。未几,以忤汤思退,以敷文阁直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寻致仕。乾道元年(一一六五),召为礼部尚书。言官劾其乞复免行钱非是,诏致仕。寻卒,年七十七。《宋史》卷三八六、明黄佐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卷五七有传。诗五首。
全宋文·卷四○八四
王大宝(一○九四——一一七○),字元龟,潮州揭阳(今广东揭阳)人。建炎初廷试第二,授南雄州教授。差监登闻鼓院,奉祠,起知连、袁州。时赵鼎、张浚谪居,大宝日与游从讲学。除国子监司业兼崇政殿说书。出知温州,提点福建路刑狱,改广东。孝宗立,除礼部侍郎,擢右谏议大夫,徙兵部侍郎。力请致仕,乾道初起复礼部尚书。六年卒,年七十七。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一七一、一七五,《名臣言行录别集》下卷四,《宋史》卷三八六本传,《宋史新编》卷一四三,《南宋书》卷三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12—1171 【介绍】: 宋温州乐清人,字龟龄,号梅溪。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一。官秘书郎。曾数次建议整顿朝政,起用抗金将领。孝宗立,累官侍御史,力陈抗金恢复之计。历知饶、夔、湖、泉诸州,救灾除弊,有治绩,时人绘像而祠之。卒谥忠文。有《梅溪集》等。
全宋诗
王十朋(一一一二~一一七一),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一一五七)进士。初添差绍兴府佥判,三十年,除秘书省校书郎,寻兼建王府小学教授。三十一年,迁著作佐郎、大宗正丞,得请主管台州崇道观。孝宗即位,除司封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累迁国子司业、起居舍人,改兼侍讲、侍御史。隆兴二年(一一六四),知饶州。乾道元年(一一六五),知夔州。三年,知湖州。四年,知泉州。七年,除太子詹事,以龙图阁学士致仕。七月卒,年六十。谥忠文。有《梅溪前后集》及奏议等五十四卷。事见本集附录《龙图阁学士王公墓志铭》,《宋史》卷三八七有传。 王十朋诗,以明正统刘谦刊《梅溪先生文集》(即《四部丛刊》影印本)为底本,此本刊印粗陋,但后来各刊本均出此本。校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并参校清雍正唐传鉎重编《宋王忠文公全集》五十卷本(简称雍正本)和光绪重刊本(简称光绪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黄鹤楼志·人物篇
王十朋(1112~1171) 宋代诗文家、学者。字龟龄,号梅溪。浙江温州乐清人。家境清寒,初在家梅溪聚徒讲学,绍兴二十七年(1157)状元,历官绍兴府佥判、侍讲、侍御史,后出知夔州、湖州。1171年被授予太子詹事,因病力辞,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卒谥忠文。有《梅溪集》及《杜陵诗史》《东坡诗集注》等。赴任夔州和转任湖州途中曾两度游武昌、江夏,观南楼,登黄鹤楼,作五绝《黄鹤楼》、五古《一览亭》、七绝《登压云亭》、七律《南楼》等。
全宋文·卷四六一四
王十朋(一一一二——一一七一),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今浙江乐清)人。资性敏悟,强记览,素有文行。绍兴二十七年以进士第一及第,授绍兴府签判。除秘书省校书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轮对,上言朝政弊端数事,陈禦边之策。迁大宗正丞,奉祠。孝宗即位,起知严州,召为司封员外郎,累迁国子司业。隆兴初,除起居舍人,升侍讲,改侍御史。张浚两淮之师失利,主和者横议蜂起,十朋自以先前力主起用张浚,故而上章待罪。出知饶州,历知夔、湖、泉州。召除太子詹事。乾道七年七月卒,年六十。后谥「忠文」。十朋立朝刚直,历官多有政声。为文崇尚理致,不务浮靡虚丽之辞,著有《梅溪前后集》五十卷;其《尚书》、《春秋》、《论语》、《孟子》讲义,尚未成书。事见汪应辰《有宋龙图阁学士王公墓志铭》(《梅溪先生后集》附录),《宋史》卷三八七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14—1178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谦之,号艾轩。孝宗隆兴元年进士。通《六经》,从学者众,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行东南者,自光朝始。累官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出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曾率郡兵击败入境之茶民军。召为国子祭酒,除中书舍人。后出知婺州,引疾提举兴国宫。卒谥文节。有《艾轩集》。
全宋诗
林光朝(一一一四~一一七八),字谦之,号艾轩,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曾再试礼部不第,往从尹焞游。通六经百氏,从学者数百人,伊洛之学倡于东南自光朝始。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及进士第,调袁州司户参军,知永福县。召试馆职。乾道五年(一一六九)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历著作佐郎、著作郎、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九年,出为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淳熙元年(一一七四),改广南东路。二年,因督捕茶寇有劳,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四年,为孝宗讲解《中庸》称善,除中书舍人。因封还谢廓然迁殿中侍御史词头,出知婺州,引疾奉祠。五年卒,年六十五。有《艾轩集》二十卷(本集宋刘克庄序),已佚。明正德十六年郑岳据传录本选刊为十卷。事见《周文忠集》卷六三《林公神道碑》,《宋史》卷四三三有传。 林光朝诗,以明郑岳刊《艾轩集》(藏北京图书馆,其中诗一卷)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六五○
林光朝(一一一四——一一七八),字谦之,号艾轩,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登隆兴元年进士第,调袁州司户参军,未上召对,改知永福县。大臣论荐不已,复召试馆职,遂除秘书省正字兼史职,历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乾道八年,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出为广西提刑,移广东。淳熙二年,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四年,奉命讲《中庸》,称旨,除中书舍人,为诰有古风。后改权工部侍郎,出知婺州。淳熙五年卒,年六十五,谥曰文节。光朝博学有行,南渡后首以伊洛之学倡东南,从学者常数百人,时称「南夫子」。著有《艾轩集》。见周必大《林光朝神道碑》(载《文忠集》卷六三),《宋史》卷四三三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广德人,字太虚。徽宗宣和六年进士。高宗绍兴中为学士,作歌曲以荐于太庙、圜丘、明堂。二十四年,使金贺正旦。次年,在权直学士院任上草秦桧父子致仕制。二十八年,以桧党罢宫观、责筠州居住。有《资治通鉴事类》、《左传国语要略》、《桐川集》等。
全宋文·卷三四○○
沈虚中,字太虚,广德(今安徽广德)人。宣和中进士。绍兴间官国子监丞、吏部郎中兼权太常少卿、权尚书兵部侍郎。绍兴二十六年,以臣僚言虚中为省试参详官,令人密报秦熺,已取秦埙为省元,故罢官。著有《资治通鉴事类》、《左传国语要略考异》、《国史要纲》、《桐川集》等书。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七○、选举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二、一六五、一七一,乾隆《江南通志》卷一六七,光绪《安徽通志》卷二二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