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426,分96页显示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霸史
杀史
十史
史佐
史撰
史科
史聃
秘史
廿一史
绎史
南史氏
讲史
佞史
内史省
史识
《漢語大詞典》:霸史
指称霸一方的国家的历史;僭伪之国的历史。隋书·经籍志二:“ 后魏 克平诸国,据有 嵩 华 ,始命司徒 崔浩 ,博采旧闻,缀述国史。诸国记注,尽集祕阁。 尒朱 之乱,并皆散亡。今举其见在,谓之霸史。”
《韵府拾遗 纸韵》:杀史(杀史)
后汉书班彪传彪继采前史遗事作后传数十篇论曰今此后篇慎覈其事整齐其文不为世家唯纪传而已传曰杀史见极平易正直春秋之义也
《漢語大詞典》:十史
唐 时,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十部正史合称“十史”。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十三史十史:“十史者,自 三国 至 隋 十代之史, 马 、 班 、 范 三家不在其数。”
分類:十部正史
《漢語大詞典》:史佐
著作佐郎的别称。 南朝 宋 以后设著作佐郎,参与修史,故称。陈书·姚察传:“吏部尚书 徐陵 时领著作,復引( 姚察 )为史佐。”
分類:著作
《漢語大詞典》:史撰
史馆修撰的省称。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学士、舍人、待制迁二资,带史撰,更得优迁。”
分類:史馆修撰
《漢語大詞典》:史科
唐 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新唐书·选举志上:“諫议大夫 殷侑 言:‘三史为书,劝善惩恶,亚於六经。比来史学都废,至有身处班列,而朝廷旧章莫能知者。’於是立史科及三传科。” 宋 王溥 唐会要·贡举中:“伏惟国朝故事,国子学有文史直者,宏文馆宏文生,并试以史记、两汉书三国志,又有一史科……伏请置前件史科,每史问大义一百条,策三道。义通七,策通二以上为及第。”
《漢語大詞典》:史聃
即老子。 老子 姓 李 名 耳 ,字 聃 ,做过 周 朝管理藏书的史官,故称。 章炳麟 《訄书·订文·附正名杂义》:“若乃素王《十翼》, 史聃 一经,捶句皆双,儷辞是昉,察其文义,独多对待。”
《國語辭典》:秘史(祕史)  拼音:mì shǐ
1.没有公开过的历史。如:「宋宫秘史」、「二次世界大战秘史」。
2.鲜为人知的个人生活记载。如:「玛丽连梦露的爱情秘史」。
《漢語大詞典》:廿一史
即二十一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逮社》:“你看十三经、廿一史,九流三教,诸子百家,腐烂时文,新奇小説,上下充箱盈架,高低列肆连楼。”详“ 二十一史 ”。
《漢語大詞典》:二十一史
明 万历 国子监刊行的正史,将 宋 时所称的十七史增加 宋 辽 金 元 四史,称为二十一史。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监本二十一史:“ 宋 时止有十七史,今则并 宋 、 辽 、 金 、 元 四史为二十一史。” 清 张廷玉 《上明史表》:“兴衰有自,七十二君之蹟何称;法戒攸关,二十一史之编具在。”参见“ 十七史 ”。
《国语辞典》:绎史(绎史)  拼音:yì shǐ
书名。清马骕撰,百六十卷。记上古至秦末之事,略依纪事本末体,博引旧文,排比先后,其伪托附会者,必于每条下疏通證明之,考證颇为详密。
分类:书名
《国语辞典》:南史氏  拼音:nán shǐ shì
春秋时,齐国一位刚正直言的史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國語辭典》:讲史(講史)  拼音:jiǎng shǐ
宋、元时的一种说唱艺术项目。主要讲述历代兴亡史事,以浅显文言,并予以戏剧化之润饰而成,后发展为演义小说。如《三国志平话》、《五代史平话》等。
《國語辭典》:佞史  拼音:nìng shǐ
用以讥讽史书或史家的称呼。因其纪事中,带有太多阿谀的文词。《宋史。卷三四三。列传。陆佃》:「庭坚曰:『如公言,盖佞史也。』佃曰:『尽用君意,岂非谤书乎!』」
《漢語大詞典》:内史省
隋 初改中书省为“内史省”。隋书·百官志下:“内史省,置监、令各一人。”
分類:中书省
《漢語大詞典》:史识(史識)
修史的见识。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余谓 刘 有史学,无史笔;有史裁,无史识也。” 鲁迅 《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四》:“以为中世纪在文化上,不能算黑暗和停滞,以为 罗丹 的出现,是再兴戈谛克的精神:都可以见作者的史识。”
分類:修史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