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768,分118页显示  上一页  82  83  84  85  86  88  89  90  91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天台律
天台八教
天台九祖
天台大师
天台四教
天台四相承
天台四教仪
天台八教大意
天台四大释例
天台山方外志
天台传佛心印记
天台韶国师
天台宗五时教
天台五悔
五台山
天台律
【佛学大辞典】
(流派)大乘圆顿戒也。
天台八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宗之教相判释。立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合为八教。(参见:八教)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所立的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合称为八教。
八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台家所立之八教也。于华严时乃至法华涅槃时五时所说,化法之四教与化仪之四教是也。化法之四教者:一、三藏教,经律论之三藏,部类判然,说因缘生灭之四谛,正教声闻缘觉之二乘,傍化菩萨者。二、通教,说即空无生之四真谛,使通三乘而同学者,但以菩萨为正机,二乘为傍机。三、别教,于二乘之人皆不同,别对菩萨说大乘无量之法者。四、圆教,对最上利根之菩萨说事理圆融之中道实相者(别圆二教之相违唯隔历二圆融耳)。以上之四教,为化益众生之法门,故名化法。化仪之四教者,以彼化法说示众生之仪式作法也。一、顿教,对顿大之机,顿说别教圆教之大法者,如华严时是也。二、渐教,对渐机,渐渐次第说化法之四教,如鹿园方等般若三时之说相是也。三、秘密教,对一种之机,说秘密之法,使一会之人自他互知者,是由如来身口意之不思议力。四、不定教,于一会之中说一法使闻者异解,或得益或不得益者。盖化法之四教,如药味,化仪之四教如药方,合成八教也。止观义例曰:「顿等四教,是佛化仪;藏等四教,是佛化法。」
【佛学常见辞汇】
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合称为八教。化法四教是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法门,故名化法;化仪四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化仪。以上八教,都是天台宗所立。
天台九祖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祖统纪于台宗立东土之九祖:第一祖龙树菩萨,第二祖北齐禅师,第三祖南岳禅师,第四祖智者禅师,第五祖章安禅师,第六祖法华禅师,第七祖天宫禅师,第八祖左溪禅师,第九祖荆溪禅师。龙树菩萨虽生于印度,然北齐禅师,依其中观论承其旨,故取之为高祖。
天台大师
【佛学大辞典】
(人名)天台宗之开祖,名智顗,于天台山之石城入寂,称为天台大师。(参见:智顗)
【佛学常见辞汇】
隋智顗大师,因居于天台上与后入寂于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大师。
智顗
【佛学大辞典】
(人名)天台大师,名智顗,字德安,姓陈氏,其母梦吞白鼠而生师。卜者曰:白鼠者,龙所化也。七岁,喜往伽蓝,僧口授普门品,一遍成诵。十八岁就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二十岁受具。初从慧旷学律,兼通方等诸经。陈文帝元嘉元年时,思禅师止光州大苏山,师往顶拜。思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逐,今复来也。即示以普贤道场法,说法华四安乐行。师日夜自励,经二七日诵经,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而入定,照了法华。思叹曰:非汝不證,非我不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所发功德者,初旋陀罗尼也。纵令文字师千群万众亦不能穷汝辩,当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陈光大元年同法喜等二十七人初至陈都金陵,时年三十。大建元年仪同三司沈君理请居瓦官寺,讲法华,乃一夏九月谈经玄义。止瓦官前后八载,讲大智度论,说次第禅门。陈大建七年秋九月始入天台安居佛陇。九年二月帝诏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遂创伽蓝,十年五月左仆射徐陵奏于朝,赐修禅寺之号。陈少主数数遣使请师于金陵,师出,止于金陵灵超寺,讲释论及仁王般若于太极殿,后移光宅寺。金陵既败,师往憩于庐山,隋开皇十一年晋王镇建康(即金陵),遣使奉迎,师曰:我与晋王有宿缘,直赴之。此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于总管府金城殿设千僧斋受菩萨戒,师谓王曰:大王纡遵圣戒,可名总持。王赞师曰:大师传佛法灯,宜称智者。十二年师至荆州,为报地恩于当阳县玉泉山建立精舍,赐额云一音,重改玉泉。十三年夏四月于玉泉寺说法华玄义,十四年夏四月又说摩诃止观,晋王入朝,师亦辞归天台。十七年冬十月,晋王归藩,遣使入山奉迎,师随使出山,至石城,乃有疾。曰:石城是天台西门,大佛是当来灵场,处所既好,宜最后用心。右胁西向卧,专称弥陀般若观音,又唱法华无量寿二经,为最后闻思。弟子智朗请曰:不审师何位,此处没,将生何处?师曰:不领吾众,必得六根净(十信位即相似即),为他损己,是五品位,汝何问生,吾诸师友观音侍从,皆来迎我。诫维那曰:人命将终,闻钟磬声则增正念,唯长唯久,气尽为期。言讫,跏趺唱三宝名,如入三昧,时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时也,寿六十。见智者大师别传,唐高僧传十七。谧法空宝觉灵慧尊者,世称天台大师,称其宗为天台宗。
【佛学常见辞汇】
智者大师。他在天台山创立天台宗,世称天台大师。
天台四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宗之教相判释,立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四教之名,通于两种,其实八教也。(参见:五时八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台家有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谓之八教。(参见:八教)
八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台家所立之八教也。于华严时乃至法华涅槃时五时所说,化法之四教与化仪之四教是也。化法之四教者:一、三藏教,经律论之三藏,部类判然,说因缘生灭之四谛,正教声闻缘觉之二乘,傍化菩萨者。二、通教,说即空无生之四真谛,使通三乘而同学者,但以菩萨为正机,二乘为傍机。三、别教,于二乘之人皆不同,别对菩萨说大乘无量之法者。四、圆教,对最上利根之菩萨说事理圆融之中道实相者(别圆二教之相违唯隔历二圆融耳)。以上之四教,为化益众生之法门,故名化法。化仪之四教者,以彼化法说示众生之仪式作法也。一、顿教,对顿大之机,顿说别教圆教之大法者,如华严时是也。二、渐教,对渐机,渐渐次第说化法之四教,如鹿园方等般若三时之说相是也。三、秘密教,对一种之机,说秘密之法,使一会之人自他互知者,是由如来身口意之不思议力。四、不定教,于一会之中说一法使闻者异解,或得益或不得益者。盖化法之四教,如药味,化仪之四教如药方,合成八教也。止观义例曰:「顿等四教,是佛化仪;藏等四教,是佛化法。」
【佛学常见辞汇】
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合称为八教。化法四教是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法门,故名化法;化仪四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化仪。以上八教,都是天台宗所立。
天台四相承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圆顿戒相承,止观业相承,遮那业相承。达磨相承也。
天台四教仪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高丽沙门谛观撰。以灌顶之八教大意为宗,更详名相,且略前三教之十乘而明圆教之十乘。本书之注述如下:天台四教仪集注十卷(元南天竺沙门蒙润集),科天台四教仪一卷(元南天竺沙门蒙润科),天台四教仪注略二卷(明云间沙门文石注)。
天台八教大意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灌顶撰。述一宗所立化仪化法八教之大意者。
天台四大释例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解释经之文句,天台大师所用四种之方法:一、因缘释,或云感应释,究佛与众生之关系因缘而解释者。二、约教释,以一文句参照藏通别圆四教而解释者。三、本迹释。以一文句参照本迹二门而解释者。四、观心释,以一文句适用于自己之心,观其心而解释者。
天台山方外志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三十卷,明释传灯著。自山名以讫文章,有涉玆山者,罔不采其故实,掇彼菁藻。至台教之真文,高人之遗韵,尤加详焉。凡研究台教者此为必备之书。【又】十二卷。清齐召南原撰。阮元重订。志以天台山方外为名,与郡邑志,体例稍殊。宜详山水,而略城乡。详释道,而略儒门。齐志于此三门,间有漏误。今以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赤城志、梁高僧传、唐续高僧传、宋高僧传诸书、订讹补阙。以成完书。
天台传佛心印记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元虎溪沙门怀则述。说深明性具之圆宗,直指人心。使见性成佛者。注二卷,明传灯注。
天台韶国师
【佛学大辞典】
(人名)吴越王之为师也。三十二祖传曰:「德韶,处州龙泉人,族陈氏,法眼之法嗣也。入天台山建寺院,大兴玄妙之宗,吴越王钱元瓘尊为国师。时天台智者教典散落,惟新罗国有全本,往彼国缮写备足,入藏。传法弟子百馀人,永明寿为上首。尝以涅槃四种闻示学者,曰闻、不闻、不闻闻、不闻不闻,诸方目为四料拣,清雍正十二年封妙慈圆彻禅师。」
天台宗五时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宗分别佛一代之说法为五时。第一华严时。佛成道后,三七日中说华严经之间。是依经题而与名。第二鹿苑时。说华严经后十二年中于鹿野苑等说小乘阿含经之间。是就地而与名。第三方等时。说阿含后八年说维摩胜鬘等诸大乘经。广(方之义),谈藏通别圆四教,均(等之义),被众机之间。是就所说之法而与名。第四般若时。说方等经后二十二年,说诸部般若经之间。是依经题而付名。第五法华涅槃时。般若二十二年后,八年说法华经,一日一夜说涅槃经之间。是亦依经题而付名。荆溪之四教仪备释曰:「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此五时就经典之部帙而分之者。更立化仪之四教与化法之四教,分别此五时中之说法仪式与所说之教义。是台家所立之五时八教也。(参见:八教)
八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台家所立之八教也。于华严时乃至法华涅槃时五时所说,化法之四教与化仪之四教是也。化法之四教者:一、三藏教,经律论之三藏,部类判然,说因缘生灭之四谛,正教声闻缘觉之二乘,傍化菩萨者。二、通教,说即空无生之四真谛,使通三乘而同学者,但以菩萨为正机,二乘为傍机。三、别教,于二乘之人皆不同,别对菩萨说大乘无量之法者。四、圆教,对最上利根之菩萨说事理圆融之中道实相者(别圆二教之相违唯隔历二圆融耳)。以上之四教,为化益众生之法门,故名化法。化仪之四教者,以彼化法说示众生之仪式作法也。一、顿教,对顿大之机,顿说别教圆教之大法者,如华严时是也。二、渐教,对渐机,渐渐次第说化法之四教,如鹿园方等般若三时之说相是也。三、秘密教,对一种之机,说秘密之法,使一会之人自他互知者,是由如来身口意之不思议力。四、不定教,于一会之中说一法使闻者异解,或得益或不得益者。盖化法之四教,如药味,化仪之四教如药方,合成八教也。止观义例曰:「顿等四教,是佛化仪;藏等四教,是佛化法。」
【佛学常见辞汇】
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合称为八教。化法四教是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法门,故名化法;化仪四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化仪。以上八教,都是天台宗所立。
天台五悔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大师为修法华三昧者依弥勒问经占察经普贤观经等之意,说五种之忏悔法,使于昼夜六时修之。名为六时五悔:一、忏悔,发露已往之罪而诫将来也。二、劝请,劝请十方如来以转法轮也。三、随喜,于自他一切之善根随喜赞叹也。四、回向,以一切所修之善根,向于众生,又向于佛道也。五、发愿,发四弘誓而导前之四行也。此中有忏悔之名者,虽仅一则。然其他四法,通为悔罪灭恶者,故亦名悔法。止观七下曰:「唯法华忏别约六时五悔,重作方便。」辅行七之四曰:「虽有劝请等四不同,莫非悔罪,故名五悔。」修忏要旨曰:「所以悉称悔者,盖皆能灭罪故也。劝请则灭波旬请佛入灭之罪,随喜则灭嫉他修善之罪,回向则灭倒求三界之罪,发愿则灭修行退志之过。」三昧行法曰:「采法华普贤观及诸大乘经意撰此法门。」
五台山
【佛学大辞典】
(地名)四大名山之一。清一统志一百十四曰:「五台山在五台县东北一百八十里西北距繁峙县一百三十里。水经注,山五峦巍然,故谓之五台。其中南台去中台八十里,台高三十里,顶周二里。金莲日菊佛钵华灿发如锦,亦名锦绣峰,世传文殊菩萨示现之处。」华严经疏曰:「清凉山者,即代州雁门五台山也。」贤首华严传一曰:「案此经(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云:东北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二万菩萨常住说法,故今此山下有清凉府,山南面小峰有清凉寺,一名五台山。五山最高,其上并不生森林,以与积土同,故谓之台。山周回四百馀里,东连恒岳,中台上有大华池,湛然清彻,间有微感。又有精屋石塔,北台上有铁浮图二,并舍利及文殊形像。(中略)昔北齐日大敞玄门于此山中置伽蓝二百馀所。又割恒定等八州税,以供山众衣药之资。(中略)山去京一千六百里,代州界也。地居边境,寒烈特甚,故四月已前,七月已后,坚冰积雪,皓皓弥布。非盛夏之日登践无由。」蒋维乔中国名胜第十三种五台山弁言曰:「五台山在山西五台县东北一百二十里,亦名清凉山,相传为文殊菩萨道场。五峰环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名。夏时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山左邻恒岳,右瞰滹沱,周五百馀里,状如莲华。东南西北四台,皆自中台发脉,群峰联属,势若游龙。丛林大刹,皆在中台之下。僧侣分为青衣僧黄衣僧,青衣僧即寻常之僧人,皆著青衣,黄衣僧则喇嘛也。各有著名十大寺,如显通、塔院、圆照、广宗、殊像、碧山、南山、凤林、金阁、灵境等寺,青衣所住持也。菩萨顶、玉花池、金刚窟、镇海、罗睺、普安、三泉、七佛、寿宁、台麓等寺,喇嘛所住寺也。喇嘛中有扎萨克,居菩萨顶真容院,由西藏达赖喇嘛派来,六年一任,约束众喇嘛,职位颇尊。青衣僧则由各寺公举会长,处理公共之事。蒙古王公每岁朝山,布施甚多。闻纪元后以关外道途不静,来者较少。然香火犹盛。内地僧俗二众,夏时朝山者,亦绎络于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