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768,分118页显示  上一页  27  28  29  30  31  33  34  35  3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芦台
过台
坟台
银台司
台辖
左台
魁台
台检
台制
草台
右台
制台
爵台
白台
洞台
《骈字类编》:芦台(芦台)
宋史地理志清州本乾宁军幽州芦台军之地
《漢語大詞典》:过台(過臺)
旧时妓女陪客吃酒。 明 无名氏 《认金梳》第三折:“酒席间过臺添兴,我到的来至门桯。”
《漢語大詞典》:坟台(墳臺)
坟前用以供放祭品之台。 郭沫若 《虎符》第三幕:“那坟台上有一把锄头,请你把它掩藏起来。”
分類:祭品
《漢語大詞典》:银台司(銀臺司)
宋 门下省所辖官署。掌管天下奏状案牍。司署设在 银台门 内,故名。《宣和遗事》前集:“当有银臺司 范镇 上疏,奏言青苗钱扰民不便。”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银臺司兼门下对駮……寺监具申状,虽三司亦言上银臺。”宋史·职官志一:“银臺司,掌受天下奏状案牘,抄録其目进御,发付勾检,纠其违失而督其淹缓。”亦省作“ 银臺 ”。 宋 黄庭坚 《次韵子瞻武昌西山》:“ 黄州 副使坐闲散,諫疏无路通银臺。” 任渊 注引《国朝会要》:“银臺司掌受天下奏状。” 明 谢榛 《夜话李孺长书屋因怀其尊君左纳言》诗:“岁暮银臺应感叹,几人封事为苍生?”
《漢語大詞典》:台辖(臺轄)
指台阁的职司。 南朝 陈 徐陵 《与顾记室书》:“近者既居臺辖,惟务奉公。” 宋 苏辙 《免尚书右丞表》之二:“蒙恩除臣中大夫守尚书右丞者,臺辖之重,国论所存,顾惟尺寸之材,何与栋梁之选。”参见“ 臺阁 ”。
分類:台阁职司
《國語辭典》:台阁(臺閣)  拼音:tái gé
1.汉代尚书的称呼,后世亦称中央机构为「台阁」。《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一三。古辞。焦仲卿妻》:「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新唐书。卷九六。列传。杜如晦》:「方为相时,天下新定,台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
2.台榭楼阁等高大的建筑。唐。罗邺 旧侯家诗:「台阁层层倚半空,绕轩澄碧御沟通。」
《骈字类编》:左台(左台)
唐书高宗则天皇后武氏传擢国俊左台侍御史
又张知謇传调露时知謇监察御史里行知默左台侍御史郎又唐绍传时为太常博士迁左台侍御史度支员外
张元一 叙可笑事诗 将名作姓李千里,将姓作名吴栖梧。左台胡御史,右台御史胡。
《漢語大詞典》:魁台
犹魁能。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魁星:“ 扬雄 《甘泉赋》‘冠伦魁能’,‘能’古‘台’字,‘魁能’即‘魁台’也。”参见“ 三台 ”、“ 三能 ”。
《漢語大詞典》:台检(臺檢)
朝廷的公文。新唐书·康日知传:“﹝ 日知 ﹞又紿为臺检示曰:‘使者齎詔諭中丞,中丞奈何负天子,从小儿跳梁哉?’ 武俊 悟,引兵还,斩 惟岳 以献。”
分類:朝廷公文
《漢語大詞典》:台制(臺制)
台省的规章制度。宋书·庾炳之传:“时 炳之 自理:‘不諳臺制,令史并言停外非嫌。’”新唐书·韦温传:“入为监察御史,以臺制苛严,不可以省养,不拜。”参见“ 臺省 ”。
《國語辭典》:台省(臺省)  拼音:tái shěng
1.汉时尚书的称呼。
2.唐时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的总称。唐。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
3.台湾省政府功能业务与组织调整前的缩称。参见「台湾省」条。
《漢語大詞典》:草台(草臺)
旧时在乡间为演戏而临时搭建的戏台。《人民文学》1981年第1期:“我想起在童年,在故乡的乡间看草台上演出的兴化戏(莆仙戏)。”
《骈字类编》:右台(右台)
唐书高宗则天皇后武氏传有上封事言岭南流人谋反者太后遣摄右台监察御史万国俊就按得实即论决九又吐蕃传蛮酋进攻蜀汉诏灵武监军右台御史唐 徵为姚巂道讨击使率兵击之 文献通考武太后时改御史台为肃政台凡置左右肃政二台左以察朝廷右以澄郡县龙朔以后去肃政之名但为左右御史台睿宗太极元年以尚书省悉隶左台左台大夫窦怀贞乃表请依贞观故事遂废右台而夲御史台官复旧废台之官并隶焉张元一叙可笑事诗见左台下
《國語辭典》:制台(制臺)  拼音:zhì tái
职官名。明、清时总督的尊称。《文明小史》第五七回:「随班见了直隶总督方制台,照例寒暄了几句,举茶送客。」《冷眼观》第六回:「我候制台出来,就上去拦舆喊控。」
分類:总督敬称
《漢語大詞典》:爵台(爵臺)
即 铜雀台 。爵,通“ 雀 ”。 晋 陆机 《吊魏武帝文》:“登 爵臺 而羣悲,眝美目其何望?”
分類:铜雀台
《漢語大詞典》:白台
战国 时美女名。战国策·魏策二:“﹝ 梁王 魏婴 ﹞左 白台 而右 閭须 , 南威 之美也。” 鲍彪 注:“ 白台 、 閭须 ,皆美人。”
分類:美女女子
《骈字类编》:洞台(洞台)
真人裴君传西元山下有洞台方圆千里金城九重有玉堂兰室东西宫殿中有四百二十真人处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