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四句分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有空分别诸法,谓为有而非空,是第一句有门也。反之而谓为空而非有,是第二句,空门也。反之而谓为亦有亦空,是第三句,亦有亦空门也。反之而谓为非有非空,是第四句,非有非空门也。有无之法门尽于此,更无第五句。就一异有无等义而分别之,亦如是,谓之四句门。又云四句分别。此中初二句云两单,后二句为俱是俱非,亦曰双照双非。三论玄义曰:「若论涅槃,体绝百非,理超四句。」
四句推捡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自因他因共因无因之四句,推捡有为法,以證诸法之不生不可得也。例如梦为蝴蝶,此梦中之蝶,若由自生,则无梦,蝶可自生,若由他梦而生,则梦常生蝶,若蝶之自因与梦之他因,自他俱生,则自他各无生因,何由相合得生,若无自他而生,则如虚空,并无自他,可常生蝴蝶。如是而推诸法便为不生不可得也。中论一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四句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常句。外道计过去之我,即为今我,相续不断,执之为常,即堕于常见,是名常句。二无常句。外道计我今世始生,不由过去之因,执为无常,即堕于断见,是名无常。三亦常亦无常句。外道于上二句皆见有过失,便计我是常,身是无常,若尔则离身即无有我,此亦成过,此名亦常亦无常。四非常非无常句。外道计身有异故非常,我无异,故非无常,若尔则离身亦无有我,此亦成过,是名非常非无常句。见华严大疏十六。
四句成道
【佛学大辞典】
(杂语)阿罗汉成道时,依无生智诵下四句偈。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后有。谓之四句成道。
末后句
【佛学大辞典】
(杂语)乐普元安禅师之语曰:「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传灯十六安禅师章)。浮山圆鉴禅师之语曰:「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指南之旨不在言诠。」(会元十二有师传不载此语,碧岩第九则评唱举此说)。到大悟彻底之极处,吐至极之语,谓之末后之句。此处锁断凡圣,不容通过,故曰牢关。碧岩种电钞一坤曰:「到彻悟极处吐至极语,更无语句过之者,谓末后一句。于至极一句不通凡圣,故云牢关也,便坚牢关锁也。」无尽灯论上曰:「玆有向上出身一路,是谓之祖师不传一著,是故槃山曰: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弄形,如猿捉影。或又是谓之末后句。浮山曰: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指南之旨,不在言诠。」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诠事物之理义为句。唯识论二曰:「名诠自性,句诠差别。」俱舍论五曰:「句者谓章,诠义究竟,如说诸行无常等章。」瑜伽论伦记五上曰:「诠法自性名名,诠法差别名句。」
句文罗
【佛学大辞典】
(植物)(参见:拘物头)
句句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一句一句也。文句记一上曰:「妙法之唱,非唯正宗,二十八品俱名妙故。故品品之内,咸具体等。句句之下,通结妙名。」言法华经之一字一句,悉诠圆妙之理也。
句多吒
【佛学大辞典】
(杂名)咒名。译曰慈悲忍辱。见七佛所说神咒经二。
句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Pada又Padaka%ya,梵曰钵陀,又曰钵陀迦耶,译为句。得诠其自性之差别即义理者曰句。重此句至二个以上曰句身。身者合集之义。俱舍论五曰:「句身者,谓诸行无常,一切无我,涅槃寂静等。」同光记五曰:「梵云迦耶,唐言身,是聚集义。谓众多名等聚集,是身义也。」又,一句亦曰句身。楞伽经二曰:「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是名句身。」
【三藏法数】
句即句逗,逗止也、住也。大智度论云:天竺语法,众语和合成句。如菩为一字,提为一字,是二不合,则不成语;若二和合,名为菩提。又唯识论云:句诠差别,是为句身。(句诠差别者,谓诸法差别之相,由句而诠显也。)
句偈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文句,偈颂也。止观七下曰:「一一句偈,如闻而修,入心成观。」
句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一句一句释其义理也。释真言以初释字义,次释句义为例。大日经疏四曰:「真言中有字义句义。」(参见:四释)
句诠差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名为直诠诸法之自体者,故曰名诠自性。句为诠其自性上义理之差别者,故曰句诠差别。唯识论二曰:「名诠自性,句诠差别。」
句语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语句发妙悟,通达无碍也。三昧为梵语,一心专注之结果,得妙悟之称。
句轮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一字之真言而称多字之真言曰句轮。义释十一曰:「凡行者持诵时,当观字轮或为句轮。所谓句轮者观本尊心,心上有圆明而布真言之字,轮转相接,令明了现前。持诵时观此字,犹如白乳,次第流注入行者口。或注其顶,相续不绝,遍满其身,乃至遍于支分。其圆明中,字常明了,如常流水而无有尽。如是持诵疲极已,即但住于寂心,谓观种子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