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智句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句者住处之义。一切智句者,佛之住处也。大日经六曰:「于彼恒勤修求一切智句。」义释十四曰:「句是住处义,一切智之住处,即是佛住也。」
(术语)句者住处之义。一切智句者,佛之住处也。大日经六曰:「于彼恒勤修求一切智句。」义释十四曰:「句是住处义,一切智之住处,即是佛住也。」
一切无上觉者句
【佛学大辞典】
(真言)称百光遍照真言之暗字。大日经六曰:「此一切无上觉者句,于寺门尊处诸佛所说心。」
(真言)称百光遍照真言之暗字。大日经六曰:「此一切无上觉者句,于寺门尊处诸佛所说心。」
一句
【佛学大辞典】
(术语)表诠一个之义理者为一句。唯识论二曰:「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俱舍论五曰:「句者谓章,诠义究竟,如说诸行无常等章。」秘藏宝钥中曰:「一句妙法,亿劫难遇。」碧严录七则垂示曰:「声前一句,千圣不传。」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一句者,谓经中所说普眼法门一句功德,不可思议也。经云: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书写此普眼法门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一义中一句,不得少分,何况能尽。是也。(普眼者,眼外无法,名为普眼。)
(术语)表诠一个之义理者为一句。唯识论二曰:「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俱舍论五曰:「句者谓章,诠义究竟,如说诸行无常等章。」秘藏宝钥中曰:「一句妙法,亿劫难遇。」碧严录七则垂示曰:「声前一句,千圣不传。」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一句者,谓经中所说普眼法门一句功德,不可思议也。经云: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书写此普眼法门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一义中一句,不得少分,何况能尽。是也。(普眼者,眼外无法,名为普眼。)
一句子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向上之那一句。子者语助。景德传灯录十四曰:「药山上堂曰:我有一句子,未曾说向人。道吾出曰:相随来也。」此为暗示无言无说无示无识之端的者。非云相对的言语文句之句。
(术语)向上之那一句。子者语助。景德传灯录十四曰:「药山上堂曰:我有一句子,未曾说向人。道吾出曰:相随来也。」此为暗示无言无说无示无识之端的者。非云相对的言语文句之句。
末后一句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临终最末之一句。即示悟最要之一句也。證道歌曰:「一句了然超百亿。」禅林句集乾曰:「一句定乾坤,一剑平天下。」
(术语)临终最末之一句。即示悟最要之一句也。證道歌曰:「一句了然超百亿。」禅林句集乾曰:「一句定乾坤,一剑平天下。」
一句投火
【佛学大辞典】
(故事)菩萨为闻一句之法而入大火坑也。佛祖统纪智礼传曰:「半偈亡身,一句投火。」十华严经三十五曰:「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说法,能净菩萨行。汝今若能入大火坑,受极大苦,当以相与。菩萨尔时,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说法,净菩萨行故。假令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满中,尚欲从于梵天之上,投身而下亲,况小火坑而不能入。」
(故事)菩萨为闻一句之法而入大火坑也。佛祖统纪智礼传曰:「半偈亡身,一句投火。」十华严经三十五曰:「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说法,能净菩萨行。汝今若能入大火坑,受极大苦,当以相与。菩萨尔时,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说法,净菩萨行故。假令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满中,尚欲从于梵天之上,投身而下亲,况小火坑而不能入。」
一句道尽
【佛学大辞典】
(杂语)以一句道破真理无所有之意。宋竹庵颂曰:「中论因缘所生法,一句道尽无剩语,我说即是空假中,朱帘暮捲西山雨。」见稽古略四。
(杂语)以一句道破真理无所有之意。宋竹庵颂曰:「中论因缘所生法,一句道尽无剩语,我说即是空假中,朱帘暮捲西山雨。」见稽古略四。
一四句偈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句所成之一偈文也。心地观经二曰:「劝诸众生,开发此心,以真实法一四句偈施众生,使向无上正等菩提,是为真实波罗蜜多。」
【佛学常见辞汇】
一个由四句话所构成的偈文。
(术语)四句所成之一偈文也。心地观经二曰:「劝诸众生,开发此心,以真实法一四句偈施众生,使向无上正等菩提,是为真实波罗蜜多。」
【佛学常见辞汇】
一个由四句话所构成的偈文。
一法句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一法也。句为章句之义。即谓绝待无为清净之法身也。天亲之净土论,分极乐国土之庄严功德为十七句,如来之庄严功德为八句,菩萨之庄严功德为四句,总为三种功德二十九句。此二十九句之庄严,略说之,则说入一法句,且自解之曰:一法句者,清净句也。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盖彼论立奢摩他(止),毗婆舍那(观)之二观中,观二十九句现象之差别,即为毗婆舍那,观一法理体之平等,即为奢摩他。初虽别观奢摩他,毗婆舍那,而其机纯熟,则止观俱行,成柔软心,二十九句即为一法句,一法句即为二十九句,广略相入,得如实知见,差别即平等,平等即差别之妙理。
【佛学常见辞汇】
一法的章句。
(术语)谓一法也。句为章句之义。即谓绝待无为清净之法身也。天亲之净土论,分极乐国土之庄严功德为十七句,如来之庄严功德为八句,菩萨之庄严功德为四句,总为三种功德二十九句。此二十九句之庄严,略说之,则说入一法句,且自解之曰:一法句者,清净句也。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盖彼论立奢摩他(止),毗婆舍那(观)之二观中,观二十九句现象之差别,即为毗婆舍那,观一法理体之平等,即为奢摩他。初虽别观奢摩他,毗婆舍那,而其机纯熟,则止观俱行,成柔软心,二十九句即为一法句,一法句即为二十九句,广略相入,得如实知见,差别即平等,平等即差别之妙理。
【佛学常见辞汇】
一法的章句。
八句义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宗之根本眼目,最切要之义有八句。即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八句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禅宗的根本眼目,最切要之义有八句,即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术语)禅宗之根本眼目,最切要之义有八句。即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八句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禅宗的根本眼目,最切要之义有八句,即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九句因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因有九句之意。谓因于宗同品及宗异品,以关系之有无,而判其正不,有九种之别也:一同品有异品有,二同品有异品非有,三同品有异品有非有,四同品非有异品有,五同品非有异品非有,六同品非有异品有非有,七同品有非有异品有,八同品有非有异品非有,九同品有非有异品有非有。因明正理门论曰:「宗法于同品,谓有非有俱。于异品各三,有非有及二。」是也。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末释之,谓「宗法云者,言为宗之法,即因是也。于同品,为宗同品。体即为同喻,言能立之因,于同品喻,成其三种:一有,二非有,三亦有亦非有也,于彼名为俱。此三种之因,于宗异品异法喻上,亦各有三:一有,二非有,三亦有亦非有也。于彼名为及二者。且同品有而为异品之三者:谓因于同品有,于异品亦有;于同品有,于异品为非有;于同品有,于异品为有非有也。如是因于同品非有,于异品亦有三:于同品有非有,于异品亦有三;故成九句」云。是即于同品为有,于异品有为有、为非有、为有非有;于同品为非有,于异品有为有、为非有、为有非有;又于同品为有非有,于异品亦有为有、为非有、为有非有;故成九句也。盖因原为成宗者,故必以于宗同品有关系,于宗异品无关系为法。今九句之中有全分关系者,名为有;不有全分关系者,名为非有;一分关系一分不关系者,名为有非有;因之一三五七九之五句,即成不定之过;四与六,成相违之过;惟二与八,得为无过之因也。
(名数)因有九句之意。谓因于宗同品及宗异品,以关系之有无,而判其正不,有九种之别也:一同品有异品有,二同品有异品非有,三同品有异品有非有,四同品非有异品有,五同品非有异品非有,六同品非有异品有非有,七同品有非有异品有,八同品有非有异品非有,九同品有非有异品有非有。因明正理门论曰:「宗法于同品,谓有非有俱。于异品各三,有非有及二。」是也。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末释之,谓「宗法云者,言为宗之法,即因是也。于同品,为宗同品。体即为同喻,言能立之因,于同品喻,成其三种:一有,二非有,三亦有亦非有也,于彼名为俱。此三种之因,于宗异品异法喻上,亦各有三:一有,二非有,三亦有亦非有也。于彼名为及二者。且同品有而为异品之三者:谓因于同品有,于异品亦有;于同品有,于异品为非有;于同品有,于异品为有非有也。如是因于同品非有,于异品亦有三:于同品有非有,于异品亦有三;故成九句」云。是即于同品为有,于异品有为有、为非有、为有非有;于同品为非有,于异品有为有、为非有、为有非有;又于同品为有非有,于异品亦有为有、为非有、为有非有;故成九句也。盖因原为成宗者,故必以于宗同品有关系,于宗异品无关系为法。今九句之中有全分关系者,名为有;不有全分关系者,名为非有;一分关系一分不关系者,名为有非有;因之一三五七九之五句,即成不定之过;四与六,成相违之过;惟二与八,得为无过之因也。
十七句
【佛学大辞典】
(杂名)理趣经所说之十七清净句也。
(杂名)理趣经所说之十七清净句也。
十句义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胜宗十句义论之略名。
(书名)胜宗十句义论之略名。
十句观音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太平广记,宋太原王玄谟爽迈不群,北征失津,军法当死。梦人谓之曰:汝诵观世音千遍,可得免祸。谟曰:命悬旦夕,千遍何日可得。授云:观世音,南无佛。与佛有因,与佛有缘。佛法僧缘(僧误作相),常乐我净。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念念不离心之念字误作佛)。既而诵满千遍,将就戮,将军沈庆之谏,遂免,历位尚书金紫豫州刺史。按此事又见南史卷十六王玄谟传。
(经名)太平广记,宋太原王玄谟爽迈不群,北征失津,军法当死。梦人谓之曰:汝诵观世音千遍,可得免祸。谟曰:命悬旦夕,千遍何日可得。授云:观世音,南无佛。与佛有因,与佛有缘。佛法僧缘(僧误作相),常乐我净。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念念不离心之念字误作佛)。既而诵满千遍,将就戮,将军沈庆之谏,遂免,历位尚书金紫豫州刺史。按此事又见南史卷十六王玄谟传。
十无尽句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参见:无尽)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经十地品中所说,初欢喜地菩萨,发广大之愿,以十无尽而成就,若此十句有尽,则我愿亦尽,此十句无尽,故我愿亦无尽,名为十无尽:一、众生界无尽,诸众生皆依世界而住,世界无尽故众生无尽。二,世间无尽,一切世界依虚空而住,虚空无尽故世界无尽。三、虚空界无尽,虚空遍十方而无有际限,虚空无尽也。四、法界无尽,称于真如之法而说无量之法,法界无尽也。五、涅槃界无尽,无量之众生入于涅槃,涅槃界无尽也。六、佛出现界无尽,佛出现而说法度生无尽也。七、如来智界无尽,如来之智慧,能知自心所缘之法界无尽也。八、心所缘无尽,如来之智所照之境无尽也。九、佛智所入境界无尽,佛智所證之境界无尽也。十、世间转法转智转无尽,世间转者,展转而摄入前之众生界世界虚空界也。法转者,展转而摄入前之法界涅槃界佛出现界也。智转者,展转而摄于前之如来智界心所缘界佛智所入境界也。世法智之三种展转含摄而无穷尽也。见华严经疏二十三。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华严经十地品中说,初欢喜地菩萨,发广大如法界之愿,以十无尽而得成就。若此十句乃有尽者,我愿有尽;以此十句而无尽故,我之大愿,亦无有尽,是名十无尽句也。
〔一、众生界无尽〕,谓诸众生,皆依世界而住其中,众生无有尽故,是名众生界无尽。
〔二、世界无尽〕,谓一切世界,皆依虚空而住,其中世界无有尽故,是名世界无尽。
〔三、虚空界无尽〕,谓十方一切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皆有是空,无有穷尽,是名虚空界无尽。
〔四、法界无尽〕,谓一真法界,体性无尽,称此体故,说无量法,化诸有情,安置涅槃,亦无有尽,是名法界无尽。(一真法界,即一真实之理也。)
〔五、涅槃界无尽〕,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如来度生既毕,入涅槃界,入而复出,出而复入,无穷无尽,是名涅槃界无尽。
〔六、佛出现界无尽〕,谓如来出现度生说法,巧妙方便,神通智慧,无有尽故,是名佛出现界无尽。
〔七、如来智界无尽〕,谓如来智慧,能知自心所缘法界,无有尽故,是名如来智界无尽。
〔八、心所缘无尽〕,谓如来心之所缘,即是智慧所照之境,无有尽故,是名心所缘无尽。
〔九、佛智所入境界无尽〕,谓佛之智,即是真性,了了常知,能入无尽境界,是名佛智所入境界无尽。
〔十、世间转法转智转无尽〕,世间转者,谓展转摄前众生界、世界、虚空界也。法转者,谓展转摄前法界、涅槃界、佛出现界也。智转者,谓展转摄前如来智界,心所缘佛智所入境界也。盖此三转,皆言无尽者,以世法智之三种,展转含摄,无有穷尽,是名世间转、法转、智转无尽。
(杂名)(参见:无尽)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经十地品中所说,初欢喜地菩萨,发广大之愿,以十无尽而成就,若此十句有尽,则我愿亦尽,此十句无尽,故我愿亦无尽,名为十无尽:一、众生界无尽,诸众生皆依世界而住,世界无尽故众生无尽。二,世间无尽,一切世界依虚空而住,虚空无尽故世界无尽。三、虚空界无尽,虚空遍十方而无有际限,虚空无尽也。四、法界无尽,称于真如之法而说无量之法,法界无尽也。五、涅槃界无尽,无量之众生入于涅槃,涅槃界无尽也。六、佛出现界无尽,佛出现而说法度生无尽也。七、如来智界无尽,如来之智慧,能知自心所缘之法界无尽也。八、心所缘无尽,如来之智所照之境无尽也。九、佛智所入境界无尽,佛智所證之境界无尽也。十、世间转法转智转无尽,世间转者,展转而摄入前之众生界世界虚空界也。法转者,展转而摄入前之法界涅槃界佛出现界也。智转者,展转而摄于前之如来智界心所缘界佛智所入境界也。世法智之三种展转含摄而无穷尽也。见华严经疏二十三。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华严经十地品中说,初欢喜地菩萨,发广大如法界之愿,以十无尽而得成就。若此十句乃有尽者,我愿有尽;以此十句而无尽故,我之大愿,亦无有尽,是名十无尽句也。
〔一、众生界无尽〕,谓诸众生,皆依世界而住其中,众生无有尽故,是名众生界无尽。
〔二、世界无尽〕,谓一切世界,皆依虚空而住,其中世界无有尽故,是名世界无尽。
〔三、虚空界无尽〕,谓十方一切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皆有是空,无有穷尽,是名虚空界无尽。
〔四、法界无尽〕,谓一真法界,体性无尽,称此体故,说无量法,化诸有情,安置涅槃,亦无有尽,是名法界无尽。(一真法界,即一真实之理也。)
〔五、涅槃界无尽〕,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如来度生既毕,入涅槃界,入而复出,出而复入,无穷无尽,是名涅槃界无尽。
〔六、佛出现界无尽〕,谓如来出现度生说法,巧妙方便,神通智慧,无有尽故,是名佛出现界无尽。
〔七、如来智界无尽〕,谓如来智慧,能知自心所缘法界,无有尽故,是名如来智界无尽。
〔八、心所缘无尽〕,谓如来心之所缘,即是智慧所照之境,无有尽故,是名心所缘无尽。
〔九、佛智所入境界无尽〕,谓佛之智,即是真性,了了常知,能入无尽境界,是名佛智所入境界无尽。
〔十、世间转法转智转无尽〕,世间转者,谓展转摄前众生界、世界、虚空界也。法转者,谓展转摄前法界、涅槃界、佛出现界也。智转者,谓展转摄前如来智界,心所缘佛智所入境界也。盖此三转,皆言无尽者,以世法智之三种,展转含摄,无有穷尽,是名世间转、法转、智转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