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张忙古歹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昌平人。张拔都子。从蒙哥汗攻钓鱼山、苦竹隘二城,屡挫不沮,以勇闻。世祖中统元年积功为行军千户。从攻襄樊有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陈谔,字古直,号野水。尝为越学正。理宗景定二年(一二六一)曾作《襄鄂百咏》,已佚。事见《癸辛杂识》续集卷下。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昌平人。张拔都子。从宪宗攻蜀钓鱼山、苦竹二垒,以勇敢闻。世祖中统初,赐银符,预议炮手军府事。寻易金符,为行军千户,从攻襄樊有功。
徐道广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临安人,号古岩。理宗景定间为画院待诏。师楼观,工画花鸟楼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台州临海人,字德修,号南村,又号古堂。度宗咸淳五年进士。知金华县,有能名,师事王柏。宋末隐遁林壑,诗文极高古,效陶潜书甲子。有文集。
全宋诗
陈天瑞,字德修,临海(今属浙江)人。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进士。知金华县。宋末退隐,自号南村遗老。有《甲子集》,已佚。事见《宋季忠义录》卷一三、清康熙《金华府志》卷一二。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南康军都昌人,字子玉,号古崖。江万里弟。历守大郡,所至以循廉称。知南剑州,内宽外明,政教备举,以兴学为第一义,增置学田,以助廪饩。元兵至,冒险难赴饶州兄所,与子江铎俱被执,不屈而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温州永嘉人,字怀古,号渔庄。理宗宝祐元年进士。任干办临安府节制司公事。恭帝德祐中起为史馆检校,不赴。早年学诗于赵汝回,复工乐府,俱著称于时。
全宋诗
潘希白,字怀古,号渔庄,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理宗宝祐元年(一二五三)进士,调临安府节制司干办。有《柳塘集》等,已佚。事见清光绪《永嘉县志》卷一一、一七。今录诗六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蔡士裕,字子后,号古梅。度宗咸淳间丹阳学正蔡必荐长子(清光绪《丹阳县志》卷一八)。事见《曲阿诗综》卷八。今录诗七首。
左圭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字禹锡,号古鄮山人。度宗咸淳间,辑丛书《百川学海》,凡十集,收书一百种。当时即经刊板,流传较广,为中国丛书刻印之始。
全宋文·卷八二八七
左圭,字禹锡,号古鄮山人,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尝辑古今杂说百馀种为《百川学海》,咸淳间刊行于世,其书今存。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徐直方,字立大,号古为,信州(今江西上饶)人。度宗咸淳二年(一二六六)以进《易解》,授史馆编校(《宋史》卷四六《度宗本纪》)。迁广东经略使。后特授起居郎兼侍郎。恭宗德祐元年(一二七五)为右正言(明嘉靖《广信府志》卷一六,《宋史》卷四七《瀛国公本纪》)。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3—1293 【介绍】: 宋徽州歙县人,字式贤,一作武贤,号古梅。理宗景定五年乡贡,以荐授编校国史院实录文字。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乡校诸生礼请充教授,寻弃去。嗜奇学,博为诗。有《古梅吟稿》。
全宋诗
吴龙翰,字式贤,号古梅,歙(今属安徽)人。理宗景定五年(一二六四)领乡荐,以荐授编校国史院实录文字。宋亡,乡校请充教授,寻弃去。卒年六十一。有《古梅遗稿》六卷,已非全帙,如集中附有方岳和其百韵诗,而原诗不存。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吴龙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三七《古梅吟稿》(简称名贤集)。
元诗纪事
龙翰字式贤,歙人。宋咸淳乡贡,至元丙子乡校请充教授,寻弃去。有古梅吟稿。
全宋文·卷八二八六
吴龙翰(一二三三——一二九三),字式贤,号古梅,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景定五年举乡贡,以荐授编校国史院实录院文字。入元,尝为乡校教授,寻弃去。至元三十年卒,年六十一。龙翰工诗,尝受教于刘克庄、方岳,著有《古梅遗稿》六卷(存)。见《宋季忠义录》卷一五,《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五《古梅吟稿》提要。
陈仁子 朝代:宋末元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衡州茶陵人,字同辅,一作同甫,号古愚,一作古迂。陈天福孙。博学好古。度宗咸淳十年漕试第一。不仕于元,营别墅于东山,市人因呼为东山陈氏。有《牧莱脞语》、《文选补遗》。
耶律古乃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4—1269 【介绍】: 元契丹人。收国奴子。世祖中统初攻河西,又征李璮,破峄山,以功皆受赏。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印原。字古先。相州藤氏子。藤为国中贵族。师生有异徵。垂髫时。辄刻木为佛陀像。持以印空。人异之。十三剃发受具戒。遍历诸师户庭。咸无所證入。乃嘅然叹曰。中夏乃佛法渊薮。盍往求之乎。于是。绝鲸波之险。奋然南游。初参无见顶公于天台华顶。公语之曰。汝缘不在此。中峰本公。现说法杭之天目山。炉韛正赤。此真汝导师。宜急行。师即蓬累而出。往见中峰。中峰一见。遽命给侍左右。屡呈见解。辄遭呵斥。退而涕泣。至于饮食皆废。中峰怜其诚恳。乃谓之曰。此心包罗万象。迷则生死。悟则涅槃。生死之迷。固是未易驱斥。涅槃之悟。犹是入眼金尘。当知般若如大火聚。近之则焦头烂额。唯存不退转一念。生与同生。死与同死。自然与道相符脱。使未悟之际。千释迦。万慈氏。倾出四大海水。入汝耳根。总是虚妄尘劳。皆非究竟之事也。师闻遍身汗下。益厉精猛积之之久。忽有所省。现前境界。一白无际。中峰印之。复见诸大老。皆无异词。会清拙澄公。将入日本建立法幢。师送至四明。澄公曰。子能同归。以辅成我乎。师曰。云水之踪。无住无心。何不可之有。即摄衣升舟。其后澄公能化行于遐迩者。皆师之力也。然瓣香酬法乳。的归之中峰。师化大行。专以流通大法。建立梵宫为事。若丹州之愿胜。津州之保寿。江州之普门。信州之盛典。房州之天宁。皆郁然成大兰若。而建长之西。复创广德庵。命其徒守之。如慧林。等持。真如。万寿。净智。皆师受请弘化之刹。劳绩之见不与焉。年度比丘千馀人。非所度而受法称弟子者。不与焉。师临众端严。见者若未易亲。及闻其诲者。温若春阳。莫不悦服而去。人有来求法语偈颂者。濡毫之顷。翩翩数百言。曾不经意。皆契合真如。师不自以为是也。取语录并外集。投火中曰。吾祖不立文字。留此糟粕何为。门人欲画师像。预索赞语。师作一圆相。题其上曰。妙相圆明。如如不动。触处相逢。是何面孔。其方便为人皆类此。甲寅春正月。坐化于长寿院。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印原,字古先,姓藤氏,日本国人也。世居相州,为国贵族。生有异徵,垂髫时,辄刻木为佛陀像,持以印空。父奇之曰:“是儿于菩提有缘,宜使之离俗,学究竟法。”甫八岁,归桃溪悟公,执童子役。年十三,即剃发,受具足戒。自时厥后,遍历诸师户庭,无所證入。乃慨然曰:“中夏为佛法渊薮,盍往求之。”于是浮海南游,飘然西渡,初至天台参无见睹于华顶峰,睹语之曰:“尔缘不在斯。中峰本以高峰上足,说法杭之天目山,炉火正赤,往来学徒无不受其锻鍊,此真汝导师也。”原遂往谒中峰,一见遽命给侍左右。屡呈见解,中峰呵之曰:“根尘不断,如缠缚何?”原退而悲泣,饮食皆废。中峰怜其诚恳,乃谓之曰:“人惟此身,包罗万象,迷则生死,悟则涅槃,生死之迷,固是未易驱斥。涅槃之悟,犹是入眼金尘。当知般若如大火聚,近之则焦首烂额,唯存不退转一念,生与同生,死与同死,自然与道相符。若当未悟之际,千释迦,万慈氏,倾四海大水入汝耳根,总是虚妄尘劳,皆非究竟。”原闻之,不觉通身汗下,无昼无夜,未尝暂舍,积之又久。一夕忽有所省,见前境界一白无际。急趋丈室告中峰曰:“原已撞入银山铁壁去也。”中峰曰:“既入银山铁壁,来此何为?”由是瞩机生悟,超然领解。十二时中触物圆融,无纤豪滞碍。未几辞去,往谒虚谷灵、古林茂、东屿海、月江印,此四公者,道誉隆隆,各据高座,展化一方。见其證悟亲切,机锋颖利,莫不以“丛林师子儿”称之。会清拙澄将入日本建立法幢。原送至四明,澄曰:“子能同归以辅我乎?”原曰:“云水之踪,无住无心,何不可之有?”即摄衣升舟。其后澄之行化遐迩,皆原之力也。已而出世甲州慧林,瓣香酬恩,卒归之中峰,黑白来依,犹万水赴壑。古山源议革城州等持教寺为禅,物论非原无以厌伏众心,竟迎原主之。俄住州之真如,又迁万寿,又迁相之净智。及谢去,更行化于奥州。原之族兄藤君新建普应寺,延原为开辟住持,方起而应之,关东连帅源公建长寿院于相州,复请开山兼主圆觉,原又赴之。未几,迁建长。其说法度人,孜孜弗懈,无异慧林时。后退归长寿,有终焉之志。岁在甲寅正月,忽示疾。至二十三日夜参半,召门人曰:“吾今日逝矣,尔等恪守常训,使法轮弗替可也”。黎朋宾明,候问起居应接如平昔,及午,呼侍者曰:“时至矣,可持觚翰来。”及至,复曰:“吾塔已成,唯未书额尔。”乃手书“心印”二字,入室端坐,泊然入灭。世寿八十,僧腊六十又八。弟子奉全身瘗焉。初原以流通大法,建立梵宫为事。若丹州之胜愿,津州之保寿,江州之普门,信州之盛兴,房州之天宁,皆蔚然成大兰若。而建长之西,复创广德庵,命其徒守之。故先后所度比丘一千馀人。平生端严若神,虽燕坐之时,俨若临众,目光炯炯射人。见者若未易亲炙,及聆其诲语,温若阳春,莫不心悦诚服。有求法语偈颂者,濡毫之间,洋洋数百言,曾不经意,皆契合真如,犹不自以为是,取语录并外集投于火中曰:“吾祖不立文字,但传心印,留此糟粕何为。”门人欲为画像且索赞语,原乃自作一圆相,题其上曰:“妙相圆明,如如不动。触处相逢,是何面孔。”其方便为人皆类此。
王野翁 朝代:宋末元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0—1300 【介绍】: 宋徽州婺源人,字太古。幼喜孙吴兵法,年冠始阅四部书。工词章,诗学韩愈。晚年嗜《》,注说自成一家。
全宋文·卷八三二七
王野翁(一二四○——一三○○)字太古,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幼好兵书,不屑于学,后彻悟,阅经史子集,考制度历数,潜心《》学,为一家之说。入元,江浙行省委以镇江学正,不就。大德四年卒,年六十一。著有《见易篇》、《周易分注》等。见方回《王太古野翁墓志铭》(《桐江集》补遗),弘治《徽州府志》卷七,《经义考》卷三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