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西州
(1).古城名。 东晋 置,为 扬州 刺史治所。故址在今 江苏省 南京市 。 晋 谢安 死后, 羊昙 醉至 西州 门,恸哭而去,即此处。事见《晋书·谢安传》。后遂用为典实。 唐 温庭筠 《经故翰林袁学士居》诗:“ 西州 城外花千树,尽是 羊曇 醉后春。” 宋 苏轼 《日日出东门》诗:“何事 羊公子 ,不肯过 西州 。” 宋 张炎 《甘州·辛卯岁沈尧道同余北归》词:“短梦依然 江 表,老泪洒 西州 。”参见“ 西州路 ”。
(2).指 陕西 地区。《战国策·韩策三》:“昔者 秦穆公 一胜於 韩原 而霸西州, 晋文公 一胜於 城濮 而定天下。”《晋书·张轨传》:“ 张凉州 一时名士,威著西州。” 清 吴伟业 《赠荆州守袁大韫玉》诗:“西州士女 章臺 柳,南国江山玉树花。”
(3).指 巴 蜀 地区。《后汉书·廉范传》:“ 范 父遭丧乱,客死於 蜀汉 , 范 遂流寓西州。”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求贤索友,歷于西州。” 晋 常璩 《华阳国志·汉中志》:“其珪璋瑚璉之器,则 陈伯臺 、 李季子 、 申伯 之徒,文秀暐曄,其州牧郡守冠盖相继,於西州为盛,盖济济焉。” 明 孙蕡 《下瞿塘》诗:“我从前月来西州, 锦官城 外十日留。”
(4). 唐 贞观 十四年(公元640年)灭 麴氏 高昌 ,以其地置 西州 ,辖境相当今 吐鲁番盆地 一带,为东西交通要冲。
(2).指 陕西 地区。《战国策·韩策三》:“昔者 秦穆公 一胜於 韩原 而霸西州, 晋文公 一胜於 城濮 而定天下。”《晋书·张轨传》:“ 张凉州 一时名士,威著西州。” 清 吴伟业 《赠荆州守袁大韫玉》诗:“西州士女 章臺 柳,南国江山玉树花。”
(3).指 巴 蜀 地区。《后汉书·廉范传》:“ 范 父遭丧乱,客死於 蜀汉 , 范 遂流寓西州。”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求贤索友,歷于西州。” 晋 常璩 《华阳国志·汉中志》:“其珪璋瑚璉之器,则 陈伯臺 、 李季子 、 申伯 之徒,文秀暐曄,其州牧郡守冠盖相继,於西州为盛,盖济济焉。” 明 孙蕡 《下瞿塘》诗:“我从前月来西州, 锦官城 外十日留。”
(4). 唐 贞观 十四年(公元640年)灭 麴氏 高昌 ,以其地置 西州 ,辖境相当今 吐鲁番盆地 一带,为东西交通要冲。
《漢語大詞典》:西州路
《晋书·谢安传》:“ 羊曇 者, 太山 人,知名士也,为 安 所爱重。 安 薨后,輟乐弥年,行不由 西州 路。尝因 石头 大醉,扶路唱乐,不觉至州门。左右白曰:‘此 西州 门。’ 曇 悲感不已,以马策扣扉,诵 曹子建 曰:‘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慟哭而去。”按, 羊昙 , 谢安 的外甥。后遂以“西州路”为典实,表示感旧兴悲、悼亡故人之情。 宋 苏轼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词:“约他年、东还海道,愿 谢公 、雅志莫相违。 西州 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三山用赵丞相韵答帅幕王君》词:“莫説 西州 路,且尽一杯看。” 清 查慎行 《哭王右朝》诗之二:“ 东山 便是 西州 路,欲学 羊曇 计转穷。”
《漢語大詞典》:石城
(1).传说中的山名。《庄子·说剑》:“以 燕谿 、 石城 为锋。” 成玄英 疏:“ 石城 ,塞外山,此地居北,以为剑锋。”《楚辞·刘向〈九叹·逢纷〉》:“平明发兮 苍梧 ,夕投宿兮 石城 。” 王逸 注:“ 石城 ,山名也。”
(2).古城名。在今 河南 林县 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后 秦 伐 赵 ,拔 石城 。”
(3).古城名。在今 安徽 贵池 西南。《后汉书·方术传·高获》:“ 获 遂远遁 江 南,卒於 石城 。”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石城》:“ 大昕 案……据《郡国志》: 丹阳郡 有 石城县 ,当是 高获 所遁也。”
(4).古城名。在今 湖北 襄阳 。《晋书·庾亮传》:“ 亮 有开復中原之谋…… 亮 当率大众十万,据 石城 ,为诸军声援。”
(5).古城名。指 白帝城 。在今 四川 奉节 东。 唐 杜甫 《虎牙行》:“壁立 石城 横塞起。” 萧涤非 注:“ 石城 指 白帝城 ,因在山上,故名 石城 。”
(6).古城名。在今 浙江 绍兴 东北三十里 石城山 下。 宋 贺铸 《忆仙姿》词:“日日春风楼上,不见 石城 双桨。” 康有为 《过石城》诗:“城墙何盘盘,苔莓封之厚,沿溪绕曲曲,帆檣在前后,云此是 石城 ,小邑万家有。”
(7).古城名。见“ 石头城 ”。
(8).垒石成城。比喻坚固的国防。《汉书·食货志上》:“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2).古城名。在今 河南 林县 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后 秦 伐 赵 ,拔 石城 。”
(3).古城名。在今 安徽 贵池 西南。《后汉书·方术传·高获》:“ 获 遂远遁 江 南,卒於 石城 。”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石城》:“ 大昕 案……据《郡国志》: 丹阳郡 有 石城县 ,当是 高获 所遁也。”
(4).古城名。在今 湖北 襄阳 。《晋书·庾亮传》:“ 亮 有开復中原之谋…… 亮 当率大众十万,据 石城 ,为诸军声援。”
(5).古城名。指 白帝城 。在今 四川 奉节 东。 唐 杜甫 《虎牙行》:“壁立 石城 横塞起。” 萧涤非 注:“ 石城 指 白帝城 ,因在山上,故名 石城 。”
(6).古城名。在今 浙江 绍兴 东北三十里 石城山 下。 宋 贺铸 《忆仙姿》词:“日日春风楼上,不见 石城 双桨。” 康有为 《过石城》诗:“城墙何盘盘,苔莓封之厚,沿溪绕曲曲,帆檣在前后,云此是 石城 ,小邑万家有。”
(7).古城名。见“ 石头城 ”。
(8).垒石成城。比喻坚固的国防。《汉书·食货志上》:“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國語辭典》:广武(廣武) 拼音:guǎng wǔ
1.山名。在河南省郑州荥阳县西二十里。
2.县名。位河南省开封县西北,介于黄河与陇海铁路之间,旧名河阴县。
3.乡镇名。位于山西省代县北六十里,地势广延,为南北通衢。
2.县名。位河南省开封县西北,介于黄河与陇海铁路之间,旧名河阴县。
3.乡镇名。位于山西省代县北六十里,地势广延,为南北通衢。
《漢語大詞典》:长平(長平)
(1).古城名。故址在今 山西省 高平县 西北。 战国 时 秦 白起 曾大败 赵 赵括 ,坑杀 赵 降卒四十馀万于此。《史记·赵世家》:“七年, 廉颇 免而 赵括 代将。 秦 人围 赵括 , 赵括 ,以军降,卒四十餘万皆阬之。王悔不听 赵豹 之计,故有 长平 之祸焉。” 唐 陈子昂 《登泽州城北楼宴》诗:“ 武安君 何在, 长平 事已空。” 唐 李白 《繫寻阳上崔相涣》诗之三:“ 邯郸 四十万,同日陷 长平 。”
(2).阪名。上有宫观。 汉 扬雄 《甘泉赋》:“登 长平 兮雷鼓礚,天声起兮勇士厉。”
(3).指 汉 名将 卫青 。因出击 匈奴 ,屡建功勋,官至大将军,封 长平侯 。 北周 庾信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匡赞经纶,参谋揖让,名高 广武 ,功重 长平 。”
(2).阪名。上有宫观。 汉 扬雄 《甘泉赋》:“登 长平 兮雷鼓礚,天声起兮勇士厉。”
(3).指 汉 名将 卫青 。因出击 匈奴 ,屡建功勋,官至大将军,封 长平侯 。 北周 庾信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匡赞经纶,参谋揖让,名高 广武 ,功重 长平 。”
《漢語大詞典》:金墉
(1).西方的城。《文选·张衡〈西京赋〉》:“似 閬风 之遐坂,横西洫而絶金墉。” 薛综 注:“墉,谓城也。絶,度也。言阁道似此山之长远,横越西池,而度金城也。西方称之曰金。”
(2).犹金城。坚固的城墙。 晋 潘岳 《西征赋》:“金墉鬱其万雉,峻嵃峭以绳直。” 唐 王勃 《九成宫颂》序:“旁望斗城,金墉万仞。” 明 李东阳 《和沉地官时旸〈游城西朝天宫〉韵》:“龙盘万岭合,虎踞千山重。我昔往观之,汤池带金墉。”
(3).古城名。 三国 魏明帝 时筑,为当时 洛阳城 (今 河南省 洛阳市 东)西北角一个小城。 唐 贞观 后废。《太平御览》卷一七六引 晋 陆机 《洛阳地记》:“ 洛阳城 内西北角有 金墉城 ,东北角有楼高百尺, 魏文帝 造也。”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瑶光寺》:“ 瑶光寺 北有 承明门 ,有 金墉城 ,即 魏氏 所筑。”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洛阳县》:“ 嘉平 六年, 司马师 废其主 芳 ,迁於 金墉 。 延熙 二年, 魏王 禪位於 晋 ,出舍 金墉城 。 晋 杨后 及 愍怀太子 至 贾后 之废,皆徙 金墉 。 永康 二年, 赵王伦 簒位迁 惠帝 ,自 华林 西门出,居 金墉城 。”因亦比喻帝后被贬之所。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后序》:“ 金墉 之耻未雪, 澶洲 之盟将寒。”
(2).犹金城。坚固的城墙。 晋 潘岳 《西征赋》:“金墉鬱其万雉,峻嵃峭以绳直。” 唐 王勃 《九成宫颂》序:“旁望斗城,金墉万仞。” 明 李东阳 《和沉地官时旸〈游城西朝天宫〉韵》:“龙盘万岭合,虎踞千山重。我昔往观之,汤池带金墉。”
(3).古城名。 三国 魏明帝 时筑,为当时 洛阳城 (今 河南省 洛阳市 东)西北角一个小城。 唐 贞观 后废。《太平御览》卷一七六引 晋 陆机 《洛阳地记》:“ 洛阳城 内西北角有 金墉城 ,东北角有楼高百尺, 魏文帝 造也。”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瑶光寺》:“ 瑶光寺 北有 承明门 ,有 金墉城 ,即 魏氏 所筑。”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洛阳县》:“ 嘉平 六年, 司马师 废其主 芳 ,迁於 金墉 。 延熙 二年, 魏王 禪位於 晋 ,出舍 金墉城 。 晋 杨后 及 愍怀太子 至 贾后 之废,皆徙 金墉 。 永康 二年, 赵王伦 簒位迁 惠帝 ,自 华林 西门出,居 金墉城 。”因亦比喻帝后被贬之所。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后序》:“ 金墉 之耻未雪, 澶洲 之盟将寒。”
《漢語大詞典》:阳石(陽石)
(1).指雄黄、硫磺、钟乳石之类性热的石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 曰:‘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石四·阳起石》:“《庚辛玉册》云:‘阳起,阳石也。 齐州 拣金山 出者胜,其尖似箭鏃者力强,如狗牙者力微,置大雪中倏然没者为真。’”参见“ 阳起石 ”。
(2).指 汉 阳石公主 。 汉 张衡 《西京赋》:“丞相欲以赎子罪, 阳石 污而 公孙 诛。”参阅《汉书·公孙贺传》。
(3).古城名。在今 安徽省 霍丘县 东南。 南朝 梁 天监 二年, 后魏 以降将 陈伯之 为 江州 刺史屯 阳石 ,即此。参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寿州》。
(2).指 汉 阳石公主 。 汉 张衡 《西京赋》:“丞相欲以赎子罪, 阳石 污而 公孙 诛。”参阅《汉书·公孙贺传》。
(3).古城名。在今 安徽省 霍丘县 东南。 南朝 梁 天监 二年, 后魏 以降将 陈伯之 为 江州 刺史屯 阳石 ,即此。参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寿州》。
《漢語大詞典》:湓口
古城名。以地当 湓水 入 长江 口而得名。 汉 初 灌婴 始筑此城。故址在今 江西省 九江市 。后改名 湓城 , 唐 初又改 浔阳 。为沿 江 镇守要地。 唐 曹松 《九江送方干归镜湖》诗:“客路抛 湓口 ,家林入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