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上下  拼音:shàng xià
1.上升下降。《楚辞。屈原。卜居》:「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乎?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唐。杜甫 卜居诗:「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2.增减。《周礼。秋官。司仪》:「凡四方之宾客,礼仪辞命饩牢赐献,以二等从其爵而上下之。」《国语。齐语》:「索讼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
3.泛指相对的两个方向。如高低、尊卑、优劣、天地、神人、古今等,随文而异。《书经。周官》:「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每船两盏明角灯,一来一往,映著河里,上下明亮。」
4.左右、相差无几。唐。韩愈 与冯宿论文书:「有张籍者,年长于翱,而亦学于仆,其文与翱相上下。」《老残游记二编》第七回:「点算西首五排,人大概在一百名上下。」
5.公差、衙役。《水浒传》第八回:「前日方才吃棒,棒疮举发,这般炎热,上下只得担待一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上下饶恕,随老妇到家中取钱谢你。」
6.问谢世者或释家之名讳。如:「请教令师上下?」
《國語辭典》:源流  拼音:yuán liú
1.水的本源和支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鲍丘水》:「登梁山以观源流,相㶟水以度形势。」
2.事物的本末、起源和发展。宋。刘克庄 还黄镛诗卷诗:「源流不乱知归趣,篇什无多见苦心。」《儒林外史》第四四回:「请问二位先生,这郭璞之说,是怎么个源流?」
《國語辭典》:博士  拼音:bó shì
1.博学多闻,通达古今的人士。《战国策。赵策三》:「子南方之博士也,何以教之?」
2.职官名。起源于战国,秦、汉时设置。因其掌通古今,以备咨诣,为学术顾问的性质。《汉书。卷一○。成帝纪》:「古之立太学,将以传先王之业,流化于天下也。儒林之官,四海渊源,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
3.旧时对特殊技能专业人员的尊称。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茶毕,命奴才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西游记》第八五回:「孽畜!你原来是个染博士出身!」
4.取得博士学位的人。
《國語辭典》:黍稷  拼音:shǔ jì
高粱。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今酝黍稷,据尊罍,骄妻妾矣。」
《國語辭典》:黍离麦秀(黍離麥秀)  拼音:shǔ lí mài xiù
黍离,形容苍凉荒芜的景象。参见「黍离」条。麦秀,比喻怀念故国。参见「麦秀」条。黍离麦秀用来感叹亡国。《清史稿。卷五○○。遗逸传一。庄元辰传》:「陛下试念两都黍离麦秀之悲,则居处必不安。」
《漢語大詞典》:下上
(1).下等中的上等,即第七等。书·禹贡:“厥田惟下上。” 孔 传:“田第七。”汉书·地理志上:“田下上,赋下中三错。” 颜师古 注:“田第七,赋第八,又杂出第七至第九,凡三品。”
(2).同“ 上下 ”。谓高低。《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毛 传:“飞而上曰上音,飞而下曰下音。”
(3).同“ 上下 ”。指高处和低处。 宋 曾巩 《道山亭记》:“其谿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 宋 梅尧臣 《和平叔道傍竹》诗:“下上乏佳禽,左右杂枯桑。”
(4).同“ 上下 ”。犹言古今。 唐 刘禹锡 《魏生兵要述》:“磅礴下上数千年间,其攟摭评议无遗策,用是以干握兵符贵人,宜有虚己而乐闻者。”
(5).同“ 上下 ”。长幼;尊卑。 明 李东阳 《贵君墓碑铭》:“理家四十年,下上辑睦如一日。”
(6).从高处到低处,又从低处到高处。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诗:“君隐磷而出没,望嶔岑而下上。” 宋 梅尧臣 《观文丁右丞挽词》之二:“白马悲鸣驻,黄鸝下上飞。”
《國語辭典》:典籍  拼音:diǎn jí
1.记载古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图书。《文选。孔安国。尚书序》:「乃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三国演义》第一三回:「百官宫人,符册典籍,一应御用之物,尽皆抛弃。」
2.职官名。负责掌理图书。清代于内阁中设此官。
《國語辭典》:九品  拼音:jiǔ pǐn
1.旧时官秩分九等,称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唐。韩愈上宰相书〉:「九品之位其可望,一亩之宫其可怀。」
2.九卿。《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
3.泛指九个等级。《南齐书。卷五四。高逸传。顾欢传》:「仙变成真,真变成神,或谓之圣,各有九品。」
《國語辭典》:九品中正  拼音:jiǔ pǐn zhōng zhèng
三国时魏文帝定九品官人法,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品第人才,由小中正以九等排定高下,上报大中正,核实后上报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吏部选用。晋、南北朝皆因袭其制,至隋始废。
《國語辭典》:通儒  拼音:tōng rú
博学多闻,言行可资效法的读书人。《后汉书。卷三六。贾逵传》:「逵所著经传义诂及论难百馀万言,……学者宗之,后世称为通儒。」《儒林外史》第八回:「俗语说得好:『与其出一个斲削元气的进士,不如出一个培养阴骘的通儒。』」
《漢語大詞典》:安隐(安隱)
(1).安稳。安定;平静。诗·大雅·緜“迺慰迺心” 汉 郑玄 笺:“民心定,及安隐其居。”《宋书·夷蛮传·呵罗单国》:“庄严国土,人民炽盛,安隐快乐。” 清 龚自珍 《发天心文》:“我生天上,寂然安隐,得诸三昧。” 章炳麟 《四惑论》:“若更有知幸福之妄者,则当为人类断其追求无已之心,使归安隐,而竭能尽智以谋形质者,其可以已矣。”
(2).安稳。平安。 晋 王凝之 《与庾氏女书》:“得 郗中书 书,説汝勉难安隐,深慰悬心。”太平广记卷一一○引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中夜,见一道人,法服持锡,示以途径,遂得还路,安隐至家。” 唐 杜甫 《投简梓州幕府兼简韦十郎官》:“幕下郎官安隐无?从来不奉一行书。” 宋 叶适 《题欧公书河豚诗后》:“因 仲止 寄此刻,谩题以当一笑。久别,安隐。”按,“隐”、“稳”古今字。参阅 清 王鸣盛 蛾术编·说字十一
《國語辭典》:古韵(古韻)  拼音:gǔ yùn
1.周、秦及两汉文字所用的韵,称为「古韵」。《清史稿。卷四八一。儒林列传二。顾炎武》:「言古韵者,自明陈第,虽创辟榛芜,犹未邃密。炎武乃推寻经传,探讨本原。」
2.古典的风韵意趣。唐。杜牧 和宣州沈大夫登北楼书怀诗:「笔落青山飘古韵,帐开红旆照高秋。」
《漢語大詞典》:宙合
(1).谓囊括上下古今之道。管子·宙合:“天地,万物之橐也;宙合,有橐天地。天地苴万物,故曰万物之橐。宙合之意,上通於天之上,下泉於地之下,外出於四海之外,合络天地,以为一裹,散之於无閒,不可名而山,是大之无外,小之无内,故曰有橐天地。” 郭沫若 等集校引 何如璋 云:“此名‘宙合’者,谓其道上极於天,下察於地,稽之往古,验之来今,推之四方,运之四时,皆一道所范围,而万物莫能外也。”
(2).囊括;包罗。 清 恽敬 《前光禄寺卿伊公祠堂碑铭》:“圣贯天地,宙合百家,虫人万千,内外精粗。”
(3).世间;天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释谚:“宙合大矣,四部书未经目者,如 恒河 沙数,不知几千万亿条,可资采获者,日出而未有已。” 康有为 《出都留别诸公》诗:“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 陶曾佑 《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举凡宙合之事理,有为人群所未悉者。”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越铎〉出世辞》:“民气彭张,天日腾笑,孰善赞颂,庶猗伟之声,将充宙合矣。”
《國語辭典》:通考  拼音:tōng kǎo
1.《文献通考》的简称。参见「文献通考」条。
2.会通古今,依次叙述的书,多以通考为名。如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國語辭典》:通史  拼音:tōng shǐ
贯通古今,连贯各朝代史实的史书。如《史记》。
《漢語大詞典》:穷宙(窮宙)
谓穷究古今。文选·班固〈幽通赋〉:“胥仍物而鬼諏兮,乃穷宙而达幽。” 李善 注引 应劭 曰:“往古来今曰宙。” 吕向 注:“言相因之物,使鬼神为谋,乃可穷古今,通幽微也。”
《漢語大詞典》:达师(達師)
博通古今的师长。吕氏春秋·诬徒:“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吕氏春秋·审己:“先王名士达师之所以过俗者,以其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