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747,分117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口过
灌口
守口
汴口
闸口
三口
口噤
口里
壶口
牛口
洛口
群口
门口
大口
隘口
《國語辭典》:口过(口過)  拼音:kǒu guò
1.言语上的过失。《孝经。卿大夫章》:「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老残游记二编》第八回:「口过痛痒的事,为什么要定这样重的罪呢?」
2.争吵。清。李渔《比目鱼》第一七出:「小妇人的女儿投水是实,原为母子之间有几句口过,所以自寻短计。」
3.从口中发出的难闻气味。唐。孟棨《本事诗。怨愤》:「则天见其诗,谓崔融曰:『吾非不知之问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盖以之问患齿疾,口常臭故也。」也作「口气」、「口臭」。
《漢語大詞典》:灌口
(1).见“ 灌口二郎 ”。
(2).方言。给牲口灌药用的器具。 韩旭 《扩社的时候》:“灌口也借来了,来,配好了就灌!”
《國語辭典》:灌口二郎  拼音:guàn kǒu èr láng
神话传说中的神:(1)秦蜀郡守李冰之子二郎,手持三尖两刃刀,擒龙于新津县童子堰,并锁于伏龙观石柱下深潭。四川灌县玉垒山有二王庙祀奉。也称为「二郎神」。(2)隋朝嘉阳太守斩郡左河内恶蛟,后蜀人于水涨见之,立庙灌江口。宋时曾显灵而受封。也称为「二郎神」。(3)临江灌口二郎神杨戬。为玉皇大帝御妹之子,曾斧劈桃山。也称为「二郎神」。
《漢語大詞典》:守口
(1).闭口不言。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度世去。” 明 陈子龙 《侯君尔济诔》:“慎约数马,谨亟守口。”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越铎〉出世辞》:“不欲守口,任华土更归寂寞,復自负无量罪恶,以续前尘。”
(2).把守关口。《清会典·兵部七·职方清吏司》:“凡官兵出边者,皆达以票,守口官验而出纳之,以报部而覈焉。”
《骈字类编》:汴口
宋史河渠志见洛口下兵
杜牧有赴京初入汴口晓景即事先寄
部李郎中诗
《國語辭典》:闸口(閘口)  拼音:zhá kǒu
1.水闸之口。
2.地名。在浙江省杭县城南钱塘江滨,为沪杭甬铁路沪杭线的终点。
《骈字类编》:三口
水经注涪陵县西溪夹侧盐井三口相去各数十步
《國語辭典》:口噤  拼音:kǒu jìn
口紧闭。唐。杜甫〈后苦寒〉诗二首之一:「元猿口噤不能啸,白鹄翅垂眼流血。」
分類:紧闭
《漢語大詞典》:口里
长城以内的地方。例如:口里人。
《骈字类编》:壶口(壶口)
唐 司空曙 酬崔峒见寄 嵩南春遍愁魂梦,壶口云深隔路岐。
《漢語大詞典》:牛口
(1).见“ 牛口之下 ”。
(2).地名。在 河南省 荥阳县 西北。 唐 窦建德 被 李世民 所俘处。 宋 苏轼 《夜泊牛口》诗:“日落江雾生,繫舟宿 牛口 。”
《漢語大詞典》:牛口之下
史记·商君列传:“夫 五羖大夫 , 荆 之鄙人也。闻 秦繆公 之贤而愿望见,行而无资,自粥於 秦 客,被褐食牛。期年, 繆公 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 秦国 莫敢望焉。”吕氏春秋·举难等又载有 宁戚 饭牛得到 齐桓公 赏识的事。后以“牛口之下”、“牛口”借指卑下的地位。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故明君勤於招贤……或举於牛口之下,而加之於羣僚之上;或拔於桎梏之中,而任以社稷之重。” 明 何景明 《蹇赋》:“ 寧戚 贱牧兮, 桓公 乃勃焉举於牛口。”参见“ 牛角之歌 ”。
《骈字类编》:洛口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其十二 传檄举敖仓,拥兵屯洛口。
《漢語大詞典》:群口(羣口)
众人的议论。 明 沈德符野获编·科场二·甲辰科首题:“元卷为士子所聚譁,主考有忧之,索性以冠廷对,冀弭羣口。”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此等词曲,幸而出自 元 人;若出我辈,则羣口訕之,不识置身何地矣!”
分類:众人议论
《國語辭典》:门口(門口)  拼音:mén kǒu
1.门的出入口。《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吴氏再叫丫鬟打听,说:『小官人已不在门口了。』」
2.守门人,或机关的门房、传达。《文明小史》第四九回:「这边再说劳航芥到了洋务局,找著门口,投了名片进去,良久良久,方见有人传出话来。」
《國語辭典》:大口  拼音:dà kǒu
1.大嘴。《三国演义》第二九回:「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
2.张大嘴巴。《红楼梦》第二○回:「凭他怎么去,还有太太老爷管他呢,就大口啐他!」
《國語辭典》:隘口  拼音:ài kǒu
狭窄而险要的山口。《三国演义》第一五回:「孙策分拨将士,守把各处隘口。」
《漢語大詞典》:隘门(隘門)
古关隘名。亦称 隘口 ,今称 龙门 。在 山西省 灵丘县 东南 隘门山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滱水:“ 滱水 自县南流入峡,谓之 隘门 ,设隘於峡,以讥禁行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