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904,分127页显示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37  38  39  4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见口
鬼擘口
贯口
枪口
强口
轻口
逆口
籋口
默口
湓浦口
饰口
滠口
口引
口龂
口音
《漢語大詞典》:见口(見口)
现有人口。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三年:“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计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
分類:现有人口
《國語辭典》:鬼擘口  拼音:guǐ bò kǒu
不经考虑,信口胡说。元。杜仁杰〈耍孩儿。我当初不合鬼擘口套〉:「我当初不合鬼擘口和你言盟誓,惹得你鬼病厌厌挂体。」
《漢語大詞典》:鬼劈口
亦作“ 鬼擘口 ”。 谓随口乱说。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馀话》卷一:“ 穆父 既出国门, 蔡元度 饯别,因诵其前联,云‘公知 子厚 不可撩拨,何故詆之如是?’ 穆父 愀然曰:‘鬼劈口矣!’” 元 杜仁杰 《耍孩儿·喻情》套曲:“我当初不合鬼擘口和你盟誓,惹得你鬼病厌厌掛体。” 元 郑廷玉《金凤钗》第三折:“见一箇粗豪士扯住箇英才,我不合鬼擘口审问的明白。”
分類:随口乱说
《漢語大詞典》:贯口(貫口)
贯索(天牢)星座中位于牢口的一星。喻牢门。 清 钱谦益 《狱中杂诗》之十五:“台星落落夜寥寥,咫尺垣墙贯口遥。”“贯口遥”,谓出狱无期。参见“ 贯索 ”。
《國語辭典》:贯索(貫索)  拼音:guàn suǒ
星座名。在天市垣,有九星连锁在一起,为三至五等星。也作「天狱」。
《高级汉语词典》:枪口  拼音:qiāng kǒu
枪管的末端,即枪弹的射出口
《漢語大詞典》:强口
(1).嘴硬;强辩。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孙安国 往 殷中军 许共论,往反精苦…… 殷 乃语 孙 曰:‘卿莫作强口马,我当穿卿鼻!’ 孙 曰:‘卿不见决鼻牛,人当穿卿颊!’” 元 史九敬先 《庄周梦》第三折:“逐朝期会约,每日效绸繆,今日来强口。”《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吴氏 只好肚里恨,却説他不过。只得强口道:‘娘不到得逃走了,谁要你如此监守?’”《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 狄氏 紫涨了面皮,强口道:‘是你相好往来的,死了不觉感叹下泪,有甚么知不知,瞒不瞒?’”
(2).犹夸口。《金瓶梅词话》第十五回:“俺 桂姐 今日不是强口,比 吴银儿 好多着哩!”
《漢語大詞典》:轻口(輕口)
(1).口轻。轻易开口。 宋 梅尧臣 《杂言送当世待制知杨州》诗:“开酿刲羊愿遇宾,天下沄沄不轻口。”
(2).轻声,小声。《说唐》第七回:“﹝走堂的﹞悄悄对主人 吴广 説道:‘……此人莫非是个响马强盗?’ 吴广 叫声‘轻口,不可泄漏。’”
《漢語大詞典》:逆口
味不适口。 清 周亮工 《橄榄》诗:“不为倒餐知有蔗,应从逆口识如兰。”
分類:不适适口
《漢語大詞典》:籋口
即燕口。因其口似箝籋之形,故称。 清 钱谦益 《玉堂双燕行送刘晋卿赵景之两太史谪官》:“明年社日早归来,籋口衔泥补君屋。” 清 郝懿行 《证俗文》卷三:“籋口,布翄支尾。盖燕口鋭下丰上,如籋之形,故谓之籋。因知古籋即如燕口之形也。”
《漢語大詞典》:默口
缄口不言。孔丛子·答问:“故吾以是默口於小道,塞耳於诸子久矣。”
分類:缄口不言
《漢語大詞典》:湓浦口
湓水 流至 长江 入口处。在 江西省 九江市 西。 唐 白居易 《琵琶行》序:“ 元和 十年,予左迁 九江郡 司马。明年秋,送客 湓浦口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漢語大詞典》:饰口(飾口)
谓说好听的话。南史·循吏传·郭祖深:“ 郭祖深 封事曰:‘饰口利辞,竞相推荐。’”
分類:说好好听
《骈字类编》:滠口(滠口)
水经:江水左得湖口,水通太湖,又东合滠口水,上承沔水于安陆县,而东径滠阳县北,东南注于江。
《漢語大詞典》:口引
复姓。 宋 罗泌 路史·后纪五·黄帝有 口引 氏。
分類:复姓
《漢語大詞典》:口龂(口齗)
指口,嘴。齗,同“ 齦 ”。北史·甄琛传:“今者天为黔首生盐,国为黔首鄣护。假获其利,犹是富专口齗,不及四体也。”
分類:
《國語辭典》:口音  拼音:kǒu yīn
1.带有各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语音。如:「湖南口音」。《文明小史》第二三回:「这门上见他是外国人,自觉欢喜,只疑心他口音又像中国。」也称为「口气」、「口吻」。
2.话里的含义,言外之意。《官场现形记》第二六回:「黄胖姑一听口音不对,连忙替贾大少爷分辩。」也称为「口气」。
3.语音学上指只通过口腔而不经过鼻腔所发出的音。相对于鼻音和鼻化元音而言。如国语中的a、e、o、b、p、f等。
《國語辭典》:口气(口氣)  拼音:kǒu qì
1.从口中散发出来的难闻气味。《后汉书。卷八五。东夷传。夫馀传》:「王令置于豕牢,豕以口气嘘之,不死。」也称为「口过」、「口臭」。
2.说话的语气及措辞。清。李渔《风筝误》第九出:「口气也像女人口气,笔迹也像女人笔迹。」也称为「口吻」。
3.话里的含义,言外之意。《红楼梦》第八二回:「便把活计放下,走到黛玉处去探探他的口气。」《老残游记二编》第二回:「且等今晚试试他的口气,他若肯了,不怕他师父不肯。」也称为「口音」。
4.带有各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语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五回:「还坐了七八个人,都是宁波、绍兴一路口气。」也称为「口音」、「口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