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904,分127页显示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口泽
口论
养口
瓮口
滕口
市口
口才
亲口
口味
给口
口气
口皮
口具
口辩
头口
《國語辭典》:口泽(口澤)  拼音:kǒu zé
口水的渍痕。多指逝去的先人所遗留。《礼记。玉藻》:「母没而杯圈不能饮焉,口泽之气存焉尔。」
分類:润泽
《漢語大詞典》:口论(口論)
口头论说。 汉 王充 论衡·自纪:“夫口论以分明为公,笔辩以荴露为通。”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书三四上,及求诣都,欲口论适庶之分,以匡得失。”
分類:口头论说
《漢語大詞典》:养口(養口)
谓供给口腹的需要。荀子·正名:“蔬食菜羹,而可以养口。” 宋 叶适 《上宁宗皇帝札子》:“和如庖人之味焉,主於养口而无酸咸甘苦之争也。”《水浒传》第八六回:“弟兄两个,只得来山中寻讨些野味养口。”
《骈字类编》:瓮口(瓮口)
盐铁论:河决若瓮口而破千里,况礼决乎?其所害必多矣。
《漢語大詞典》:滕口
张口放言。易·咸:“咸其辅颊舌,滕口説也。” 唐 韦瓘 《宣州南陵县大农陂记》:“ 范君 独判於心,不畏滕口。” 宋 岳珂 桯史·万春伶语:“揖者不服,撑拒滕口。”
分類:张口放言
《漢語大詞典》:市口
(1).市镇或市集的出入处,亦泛指人较多的街头。东观汉记·王霸传:“上令 霸 至市口募人,将以击 郎 。”《水浒传》第五四回:“过卖道:‘我店里只卖酒肉,没有素点心,市口人家有枣糕卖。’ 李逵 ……径投市镇上来,买了一包枣糕。”《西游记》第九回:“长老与三人缓步长街,又惹得那市口里人,都惊惊恐恐,猜猜疑疑的,围绕争看他们相貌。”红楼梦第一一二回:“ 林之孝 回道:‘如今衙门里把尸首放在市口儿招认去了。’”
(2).市面。指销路。 老圃 《大后方的农民生活》:“春节前,肉的市口特别疲。”
《國語辭典》:口才  拼音:kǒu cái
说话的技巧。《三国演义》第四七回:「口才辨给,少有胆气。」《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胸中广博,极有口才,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人。」
分類:口才才能
《國語辭典》:亲口(親口)  拼音:qīn kǒu
出于当事人之口。《儒林外史》第五四回:「这是我先父亲口说的。我倒不晓得,你那里知道!」《红楼梦》第五六回:「你们一般听见姨娘亲口嘱托我三五回,说大奶奶如今又不得閒儿,别的姑娘又小,托我照看照看。」
《國語辭典》:口味  拼音:kǒu wèi
1.珍馐美味。《北史。卷七九。列传。宇文述》:「帝所得远方贡献及四时口味,辄见班赐,中使相望于道。」
2.滋味。《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及至上了楼,要了菜,喝上酒,口味倒也罢了,就只喝了没两盅酒,我就坐不住了。」
3.对食品的嗜好。如:「川菜的辛辣,最合他的口味。」
4.对事物的爱好。如:「这件事正合他的口味。」
《漢語大詞典》:给口(給口)
口才敏捷。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七缪:“古文本辞繁,辩始给口。” 刘昞 注:“幼给口者,长必辩论也。”
《國語辭典》:口气(口氣)  拼音:kǒu qì
1.从口中散发出来的难闻气味。《后汉书。卷八五。东夷传。夫馀传》:「王令置于豕牢,豕以口气嘘之,不死。」也称为「口过」、「口臭」。
2.说话的语气及措辞。清。李渔《风筝误》第九出:「口气也像女人口气,笔迹也像女人笔迹。」也称为「口吻」。
3.话里的含义,言外之意。《红楼梦》第八二回:「便把活计放下,走到黛玉处去探探他的口气。」《老残游记二编》第二回:「且等今晚试试他的口气,他若肯了,不怕他师父不肯。」也称为「口音」。
4.带有各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语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五回:「还坐了七八个人,都是宁波、绍兴一路口气。」也称为「口音」、「口吻」。
《國語辭典》:口风(口風)  拼音:kǒu fēng
话中所透露出来的含意及倾向。如:「他俩口风很紧,没人知道他们何时结婚。」《醒世恒言。卷二三。金海陵纵欲亡身》:「你说的话,没有一些儿口风,教我如何去回复右丞。」《文明小史》第三○回:「伯集自然顺了他的口风帮上几句,又著实恭维黄詹事的话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
《國語辭典》:口皮  拼音:kǒu pí
南方人称内蒙古所产的毛皮。因其以张家口为集散地,故称为「口皮」。
《國語辭典》:口具  拼音:kǒu jù
当面陈说。南朝陈。徐陵 为陈武帝与周家宰宇文护论边境事书:「一二因使人宇文平口具。其怀耿耿,故此相白。」
《國語辭典》:口辩(口辯)  拼音:kǒu biàn
能言善辩的口才。《史记。卷一一八。淮南王传》:「淮南王有女陵,慧,有口辩。」《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國語辭典》:头口(頭口)  拼音:tóu kǒu
牲口。《水浒传》第二回:「小人母亲骑的头口,相烦寄养,草料望乞应付,一发拜还。」《金瓶梅》第八一回:「到不如一狠二狠,把他这一千两咱雇了头口,拐上了东西,投奔咱孩儿那里。」也称为「头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