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905,分127页显示  上一页  118  119  120  121  122  124  125  126  127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口印
口安乐行
口忍
口和
口密
口诀
口疏
口恶说
口称
口称三昧
口传
口业
口业供养
口轮
口头禅
口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不动尊十四印之一。(参见:不动尊)
口安乐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安乐行)
【三藏法数】
谓口应远离四种语:一、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二、不轻慢,谓不倚大乘而轻蔑小乘也,三、不赞他亦不毁他,四、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是名口安乐行。
口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身口意三忍之一。虽为人打骂,亦忍不发恶声也。见三藏法数十二。
口和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异口同音也。行事钞下之一曰:「口和赏劳。」
口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密之一。又名语密。即谓诵真言之口业妙用速疾隐秘也。即身成佛义曰:「法佛三密,甚深微细,等觉十地,亦不能见闻,故曰密。」又据异本即身义,谓「六大中,风空二大,配于语密,真言行者,以三业为明,即身具三密万行,即身具三密菩提,行者自知,馀人不知,故名密。」是也。但其中,前者约于佛边而说密。后者约于众生边而述其义。又凡论三密,有有相无相之别。有相之口密,谓念诵一定之诸尊真言。即凡夫之口密也。无相之口密。为三世常住净妙法身之语密,非凡夫之所窥知。大日经开题曰:「开口发闻,真言灭罪。」五轮九字秘释曰:「音韵声响皆语密,粗细言语悉真言。」即其意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语密,即持诵真言时的口业,因它不但含有妙用而且隐秘,所以叫做口密。
口诀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口授决定之要义也。止观大意曰:「咸须口诀,方成一家行相。」
口疏
【佛学大辞典】
(书名)大日经疏二十卷中,入真言门住心品之疏,谓之口疏。入漫荼罗具缘品已下之疏,谓之奥疏。此住心品,为真言之教相门,故一般授受之。已下为事相门,故未灌顶之人,不许授受之。故有差别。
口恶说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吉罗罪之一。谓口出妄言绮语等恶说也。见三藏法数七。
【三藏法数】
谓口出妄言、绮语、两舌、恶口等,是名口恶说。
口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口称佛名也。即念佛。善导观经疏四曰:「若口称者,即一心称彼佛。」
口称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心不乱,唱佛名也。又,依称名之功而发得三昧,故谓之口称三昧。三昧者,谓心性清澄如明镜,以至能照万像之位,且为得此位,心修行,亦曰三昧。盖三昧之名,通于因果也。观念法门曰:「若得定心三昧及口称三昧者,心眼即开,见彼净土一切庄严,说无穷尽。」
口传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又曰口诀,口授。即不可笔录之秘法以口传授也。法显传曰:「法显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
口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语业。三业之一。谓口之所作,即一切之言语也。大乘义章七曰:「起说之门,名之为口。」【又】业与孽通。口业:谓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也。净住子曰次忏口业,此是患苦之门,祸累之始。唐宋人常取以言文学之事,白居易诗:些些口业尚誇诗。苏轼诗:口业不停诗有债。皆以诗为绮语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语业,即由口而说的一切善恶言语。
口业供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业供养之一。口发音,称美诸佛菩萨之功德也。见文句二下。
【佛学常见辞汇】
即口说赞美佛菩萨的功德的话。
【三藏法数】
谓口发言称美诸佛菩萨功德,是名口业供养。
口轮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轮之一。佛所说之法,能摧破众生之烦恼,故谓之轮。又名正教轮。轮者摧破之义,又遍转不断之义。见金光明文句二,三藏法数八。
【佛学常见辞汇】
由佛口而说的法,能摧破一切众生的烦恼,故谓之口轮。三轮之一。
【三藏法数】
口轮亦名正教轮。谓佛所说之法,无不为令众生翻邪归正,依教修行也。
口头禅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不能领会禅理。但袭取僧家敷浅之常语。资为谈助也。
【俗语佛源】
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为宗旨,提倡直截了当的「顿悟」,甚至说:「道个佛字,拖泥带水;道个禅字,满面惭惶。」(《碧岩录》第一则)禅宗还认为「开口即错,用心即乖」,「等你开口,堪作何用!」(同上,评唱)禅宗的末流,好取现成的经语、公案、挂在口头上,作为谈助,被斥为「口头禅」。「口头禅」完全违背了禅宗「顿悟见性」的宗旨。后来,把口头上经常说的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也称为「口头禅」。如:宋·王某《野客丛书·王先生圹铭临终》诗:「平生不学口头禅,脚踏实地性虚天。」又《菜根谭》前集:「读书不见圣贤,为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为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