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口材
口才。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十:“ 周望 字 仲弼 , 蔡州 人,有口材,好谈兵。”
分類:口才
《國語辭典》:不佞  拼音:bù nìng
1.不才,自谦之词。《左传。成公十三年》:「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诸侯退矣。」《战国策。燕策二》:「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2.不善用花言巧语讨好人。《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佞。」
《國語辭典》:词华(詞華)  拼音:cí huá
文词的华彩。唐。杜甫〈赠比部萧郎中十兄〉诗:「词华倾后辈,风雅霭孤骞。」唐。白居易 哭皇甫七郎中诗:「志业过玄晏,词华似祢衡。」
《國語辭典》:词锋(詞鋒)  拼音:cí fēng
形容文词锋芒,有如刀刃。南朝陈。徐陵〈与杨仆射书〉:「足下素挺词锋,兼长理窟。」唐。李白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诗:「洛阳苏季子,剑戟森词锋。」
《國語辭典》:游说(游說)  拼音:yóu shuì
劝说别人采纳其意见、主张。《史记。卷六九。苏秦传。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三国演义》第一○回:「公虽为陶谦游说,其如吾不听何?」也作「游说」。
《國語辭典》:游说(遊說)  拼音:yóu shuì
以言语说动他人,使他听从自己的主张。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诗:「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儒林外史》第一三回:「讲到战国时,以游说做官;所以孟子历说齐梁,这便是孟子的举业。」也作「游说」。
《國語辭典》:便言  拼音:pián yán
口才犀利。《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國語辭典》:口给(口給)  拼音:kǒu jǐ
口才敏捷。《论语。公冶长》:「禦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旧唐书。卷一九四。突厥传上》:「彦博既口给,引类百端,太宗遂用其计。」
《漢語大詞典》:言巧
(1).说话的技巧。指口才。艺文类聚卷九一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晋 兗州 刺史 沛国 宋处宗 ,尝买得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著窗间。鸡遂作人语,与 处宗 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輟。 处宗 因此言巧大进。”
(2).言语巧妙。 宋 孔武仲 《乞巧》诗:“众人喜乞巧,我以巧为忧。言巧多欺佞,行巧为邪柔。”
《漢語大詞典》:给口(給口)
口才敏捷。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七缪:“古文本辞繁,辩始给口。” 刘昞 注:“幼给口者,长必辩论也。”
《國語辭典》:张仪舌(張儀舌)  拼音:zhāng yí shé
张仪与楚相饮酒,后楚相遗失璧玉,怀疑张仪所偷,因而鞭打他数百次,仍不承认,后释回。其妻笑以学游说遂招此祸。张仪却问他舌头是否仍在?盖舌头仍在即可继续游说。见《史记。卷七○。张仪传》。后以张仪舌指虽未发迹,但仍有发展的潜能。五代。刘兼 自遣诗:「家人莫问张仪舌,国士须知豫让心。」
分類:善辩口才
《國語辭典》:口辩(口辯)  拼音:kǒu biàn
能言善辩的口才。《史记。卷一一八。淮南王传》:「淮南王有女陵,慧,有口辩。」《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漢語大詞典》:智辩(智辯)
亦作“ 智辨 ”。
(1).聪慧与口才。韩非子·说难:“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繫縻,然后极骋智辩焉。”新唐书·李轨传:“﹝ 轨 ﹞略知书,有智辩。”《东周列国志》第一○四回:“有 甘茂 之孙 甘罗 ,年虽少,然名家之子孙,甚有智辩。”
(2).指巧辩。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 唐肃宗 流播之中,怵於邪谋,遂成 灵武 之篡,千载之下,虽智辨百出,不能为雪。”
《國語辭典》:飞辩(飛辯)  拼音:fēi biàn
言辞疾速敏捷。《文选。孔融。荐祢衡表》:「飞辩骋辞,溢气坌涌。」《晋书。卷九一。儒林传。范平等传。赞曰》:「郁郁周文,洋洋汉典。炙輠流誉,解颐飞辩。」
《漢語大詞典》:辨舌
能言善辩的口才。辨,通“ 辩 ”。
《漢語大詞典》:善佞
(1).谓口才敏捷而所言皆善。《左传·成公十三年》“寡人不佞” 唐 孔颖达 疏:“佞是口才捷利之名,本非善恶之称。但为佞有善有恶耳,为善敏捷是善佞,为恶敏捷是恶佞。”
(2).善于阿谀。史记·佞幸列传:“ 嫣 善骑射,善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