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口令  拼音:kǒu lìng
1.于作战、军队操练或做体操时,以简短的术语所下达的口头命令。《文明小史》第五六回:「两面奏起军乐,洋教习一马当先,喊著德国操的口令。」
2.一种用以识别敌我的口头暗号。
《国语辞典》:喊口令  拼音:hǎn kǒu lìng
大声喊叫口令,使在场人员全体依口令动作。如:「老师上课、下课时,班长都要负责喊口令。」
《國語辭典》:急口令  拼音:jí kǒu lìng
一种语言游戏。将拗口易混同的字编组成句,要求一口气急速念完,故称为「急口令」。《金瓶梅》第六○回:「我在下一个字也不识,行个急口令儿罢!」也称为「绕口令」。
《國語辭典》:拗口令  拼音:ào kǒu lìng
一种语言游戏。将双声叠韵及声音类似的字,编成语句,念时拗口,极易念错,常惹人发笑,有矫正口音的功用。也称为「绕口令」。
《國語辭典》:绕口令(繞口令)  拼音:rào kǒu lìng
1.一种语言游戏。将汉语中声母、韵母、声调容易混同的文字交叉、重叠编成句子,念起来有些拗口,而说快了容易发生错误。曲艺、戏曲界常用来作为训练咬字、矫正口音、练习各种声调的方法。也称为「吃口令」、「急口令」、「拗口令」。
2.曲折难懂的话。《儿女英雄传》第七回:「我不懂你这绕口令儿啊!你只说,你作甚么来的?谁叫你来的?你怎么就知道有这个门儿?」
《國語辭典》:吃口令  拼音:jí kǒu lìng
一种语言游戏。将汉语中声母、韵母、声调容易混同的文字交叉、重叠编成句子,由说者迅速读出。因说快了容易发生错误,有如口吃一般,故称为「吃口令」。也称为「绕口令」。
《國語辭典》:绕口令(繞口令)  拼音:rào kǒu lìng
1.一种语言游戏。将汉语中声母、韵母、声调容易混同的文字交叉、重叠编成句子,念起来有些拗口,而说快了容易发生错误。曲艺、戏曲界常用来作为训练咬字、矫正口音、练习各种声调的方法。也称为「吃口令」、「急口令」、「拗口令」。
2.曲折难懂的话。《儿女英雄传》第七回:「我不懂你这绕口令儿啊!你只说,你作甚么来的?谁叫你来的?你怎么就知道有这个门儿?」
《國語辭典》:绕口令(繞口令)  拼音:rào kǒu lìng
1.一种语言游戏。将汉语中声母、韵母、声调容易混同的文字交叉、重叠编成句子,念起来有些拗口,而说快了容易发生错误。曲艺、戏曲界常用来作为训练咬字、矫正口音、练习各种声调的方法。也称为「吃口令」、「急口令」、「拗口令」。
2.曲折难懂的话。《儿女英雄传》第七回:「我不懂你这绕口令儿啊!你只说,你作甚么来的?谁叫你来的?你怎么就知道有这个门儿?」
《國語辭典》:立定  拼音:lì dìng
1.停下不动。《儒林外史》第四九回:「轿子冲著大门立定,只见大门里粉屏上贴著红纸朱标的『内阁中书』的封条。」
2.立意决定。《红楼梦》第七七回:「王夫人问之再三,他三人已是立定主意,遂与两个姑子叩了头,又拜辞了王夫人。」
《國語辭典》:口号(口號)  拼音:kǒu háo
1.不起草稿,随口吟成的诗文。宋。王辟之《渑小燕谈录。卷四。高逸》:「文忠公亲作口号,有『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閒人』之句,天下传之。」也称为「口占」。
2.含有赞颂性质的赞美诗。多指献给皇帝的颂诗。《宋史。卷一四二。乐志十七》:「第六、乐工致辞,继以诗一章,谓之口号,皆述德美及中外蹈咏之情。」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旦朝会》:「伴射得捷,京师市井儿遮路,争献口号,观者如堵。」
3.打油诗或顺口溜。《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枣阳县中,人人称羡,造出四句口号,道是:『天下妇人多,王家美色寡。有人娶著他,胜似为驸马。』」
《國語辭典》:口号(口號)  拼音:kǒu hào
1.供口头呼喊,带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如:「抗议的群众,一面走一面呼口号,场面极为壮观。」
2.口头暗号。《老残游记》第七回:「这口号喊出,那大盗就觌面碰著,彼此打个招呼,也决不动手的。」
《國語辭典》:稍息  拼音:shāo xí
一种军事或体操稍作休息的动作。双脚约与肩同宽,两手交置于背后腰间,为站立休息的姿势。
《國語辭典》:军号(軍號)  拼音:jūn hào
战争及操演时,用以传示号令的号筒。
《國語辭典》:立正  拼音:lì zhèng
端正直立。通常在军事或体操口令上,命令人在原地站好,挺胸正立。
《漢語大詞典》:姓号(姓號)
(1).姓氏。史记·平準书:“守閭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裴駰 集解引 如淳 曰:“ 仓氏 、 庾氏 是也。”
(2).夜晚识别敌我的一种暗号,如口令。宋书·沈攸之传:“前锋有五军在 虎槛 ,五军后又络驛继至,每夜各立姓号,不相禀受。 攸之 谓军吏曰:‘今众军姓号不同,若有耕夫渔父,夜相呵叱,便致骇乱,取败之道也。’乃就一军请号,众咸从之。”
《漢語大詞典》:禁更
禁卫军人夜间戒严,以特定的口令互相喝问,以示警惕,称为“禁更”。 宋 吴自牧 梦粱录·驾出宿斋殿:“奏请致斋日,殿门内外及 丽正门 外,皆禁卫羽林兵,俱全装铁骑数万围绕大内。是夜殿前仪卫之外,左右六军、仪仗卤簿,分列於 丽正 、 和寧 。更有裹緑小帽、服锦络缝宽衫兵士,十餘人作一队,各执银裹头黑漆杖子,谓之喝探兵士,聚首而立,凡十数队。各队一名喝曰:‘是与不是?’众声答曰:‘是!’又曰:‘是甚人?’众声应曰:‘殿前都指挥使某人!’及喝五使姓名,更互喝叫不停声。或作鷄鸣,是众人一同喝道。自初更至四更一点方止,此谓之‘禁更’。”
《國語辭典》:喝探  拼音:hè tàn
宋代天子宿于斋殿时,殿门外的禁卫士兵巡逻警戒时,喝声相问,称为「喝探」。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五。驾出宿斋殿》:「更有裹绿小帽,服锦络缝宽衫士兵,十馀人作一队,各执银裹头黑漆杖子,谓之『喝探士兵』,聚首而立,凡十数队。」
《漢語大詞典》:禁号(禁號)
禁军的警戒口令。 唐 郑畋 《闻号》诗:“陛兵偏近羽林营,夜静仍传禁号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