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徵 → 徵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变徵(變徵)  拼音:biàn zhǐ
古代音调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羽七音。变徵是高而悲壮的调子。见《续汉书志。第一。律历志上》。《儒林外史》第五五回:「弹了一会,忽作变徵之音,凄清宛转。」
《國語辭典》:七音  拼音:qī yīn
1.声韵学上指唇、舌、牙、齿、喉、及半舌、半齿的七种发音。
2.音乐上的七声。参见「七声」条。
《国语辞典》:变徵之声(变徵之声)  拼音:biàn zhǐ zhī shēng
高而悲壮的声音。《战国策。燕策三》:「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三折:「俺击筑,荆卿和歌,诚为变徵之声!」
《国语辞典》:变徵之音(变徵之音)  拼音:biàn zhǐ zhī yīn
高而悲壮的声音。《儒林外史》第五五回:「弹了一会,忽作变徵之音,凄清宛转。」清。宣鼎《夜雨秋灯录三集。卷四。虎阜名姝与榕城生逸事》:「弹未半,忽为变徵之音,凄凄切切,如泣如诉。」
分类:悲壮声音
《分类字锦》:和歌变徵(和歌变徵)
战国策: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太子丹患之,乃为装遣荆轲,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冲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分类:杂乐器